在最近几年,中文互联网出现了许多新词汇,而其中有相当多是恶意的。我现在能想到的就有“织女”“国男”(蝈蝻)“小仙女”(尽管这个词起初是褒义)“小粉红”“普信男”“五毛”“五十万”“殖人”“拳师”(这虽然是个贬义词,但成为了部分女权主义者的自称,这可能是出于她们恬不知耻的特性)“公知”(在中国,“知识分子”是个骂人的词,没有比这更反智主义的了)“恋爱脑”“婚女”(在中国,结婚也会变成贬义)“娇妻”,还有很多我现在一时半会儿想不到的。这个长长的名单可以不停地开下去,而这显然是当前中文互联网整个的教养状况的反映。
虽然我在写文章时偶尔也会使用这些词语,但我主要是想让读者熟悉我在谈论的是什么,并且对这些词语也采取一种分析的态度。但有时候确实很难找到一个词的中性替代品,比如“小仙女”的确指代了某种社会现象,但我找不到这个词的中性替代品,所以只能暂时使用下去。
语言的使用是会传染的,而且往往是在不经意之间。多年前我有一个心上人,有次她在聊天软件上回复我的消息,说自己的微博账号“无了”。这是我头一次听到这个说法,觉得很有意思,仿佛是一种佛教语言的日常化,因为人们一般的说法是“没有了”,而不是“无了”。我并不了解“无了”是她作为一个杭州人而具有的方言还是最近流行的网络语言,但我很快就习得了这个用法,于是在跟室友聊天的时候也把“没有了”换成“无了”。过了一段时间,有天我室友在对我提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也说“无了”。我感到很好奇,立即询问他,“无了”是不是他们江苏的方言还是什么网络语言。他说这是跟我学的。
不过,我从来没有学会“破防”,因为我对这两个字非常抵触。是的,即便是有心上人对我使用这个词,我恐怕也是学不来的。为什么?
我是从一篇中文游戏攻略第一次接触“破防”这个词的,它指的是自己的部队在对敌方的部队发起进攻的时候,假如自己的攻击值超过了对方的防御值,那么这就让对方“破防”了,也就是“破坏了对方的防御”,此时对方很难顶住自己的攻击。在英文世界关于这款游戏的攻略文章中,人们对这种情况并没有对应的概念,而只是简单地说“当自己的攻击值大于对方的防御值”。可见,对于这种现象,中文有着更精确的指代。
然而,等我下次再遇到到“破防”这个词,这已经不是在谈游戏了,而居然是人的心理。我举个例子,某些女权主义者在姜萍事件中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判断力,没有看出作为天才的姜萍是一个冒牌货,反而还大肆鼓吹说,质疑作为一个天才的姜萍的真实性的男性们“集体破防”了,因为据说这些男性不允许一个女性数学天才的出现。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姜萍 破防”,可以找出大量的文章,什么男性破防了、清北学生破防了、精英阶层破防了,等等。那究竟什么叫“破防”呢?用网络女权主义者Hayami在推特上的话说,那就是男性的“自尊”在姜萍这个伟大的女性数学天才面前“又碎了,又碎了”。
不过,有时候人们也说自己“破防”。有时候,自己是在情绪上“破防”的,最典型的情况就是自己遭遇了某件事而受到感动,甚至哭了出来;或者在观看老物件回忆起某些往事,流下百感交集的泪水。同时,如果自己在认知上遭遇冲击时,有些人也喜欢说自己“破防”了,比如一个出身普通中产阶级的人走进了富人的豪宅近距离观察了富人的生活,认识到了自己梦寐以求但永远也达不到的生活。
然而,当人们在心理世界中使用“破防”时,是带有了某种双重标准的。因为当他们在说自己“破防”和说别人“破防”的时候,往往指的是不同的东西。当一个说别人“破防”的时候,在情绪方面,往往是说对方在情绪上的愤怒、慌张甚至仅仅是严肃,而不是感动。而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预设了,人应该使用一面盾牌来掩盖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阻止自己在认知上的进步。但人应该活得真实,也要不断认识世界,这样才能自我实现。
就情绪来说,稍有心理学尤其是情绪调节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人不应该压抑自己的情绪。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人应该积极地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并且进行认知调节。而如果有社会支持的话,一个人在遭遇消极情绪时应该同自己的伴侣、朋友或家人保持联系。而就认知来说,一个经验开放性较高而且愿意不断了解世界的人,当他或她遭遇自己没有亲眼见过的事情时可能会感到经验,但往往不会感到真正的震惊,更不用说为此感到痛苦了。有些“小粉红”到发达国家旅行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破防”了,也就是说他自己的基础信念正在遭遇强烈挑战。假如一种基础信念无法与现实融合,那么这种基础信念就是有问题的。
我建议,当自己感到各种负面情绪的时候,不要笼统地说自己“破防”了,而就是要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名称以及这种它的原因和自己的欲求,并且接纳它们,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的情商。同时,在遭遇到某些让自己感到惊讶的跟自己平日认知不同的事物,也应该维持理解和学习的心态,这样就不会觉得震惊了。既然最好不要说自己“破防”,那么也最好不要说别人“破防”,而是要用更加精确的语言来询问和表达对方正在经历的东西。尤其是如果对方是愤怒了,那么只要你理解了对方愤怒的原因并且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这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那么对方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愤怒掩藏在一面盾牌之下?
至于像网络女权主义者Hayami这样的用法,这甚至不能用恶意来形容,而简直是用心险恶。那些质疑作为一个天才的姜萍的真实性的人,无论他们出于什么动机,只要他们提出了看起来有可信度的理由,那么就值得认真对待并加以审视,而不应该简单地用一句“破防”就试图去恶意揣测他们的动机,并以为这样就可以打发质疑的声音。何况,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恶意的揣测并不利于各方的沟通,无论一个人抱持的何种意识形态或者属于身份政治的哪一个群体。
如果中国互联网再这样“破防”过去“破防”过来,不仅人们更加无法活出真实的自我,而且人们的沟通渠道就会被进一步堵塞了。在公共领域的讨论中,使用任何恶意语言都可能破坏对话的基础。让我们从停止使用“破防”开始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