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性别舆论环境为什么会显得如此尖锐?

On

Update

我在最近几年中国互联网舆论能明显感受到的两个变化:一个是沙文民族主义或狭隘民主主义的膨胀,另一种则是性别议题的火热与性别舆论环境的恶化。这两种令人不安的趋势,再叠加上互联网的“群体心理学”性质,使得一个上网者现在很难避免这两样东西。同时,我也在浏览美国互联网上的内容,而中国互联网的这两种现象,在美国互联网是几乎不存在的。

在Ins Reels、Tiktok和YouTube上不乏性别相关的不友好内容,包括男人嘲笑男人,男人嘲笑女人,女人嘲笑女人,女人嘲笑男人,以及比较敏感的对跨性别人士的嘲笑。比如,你在这些视频平台搜索“Karen”的话,就会出现一大批嘲讽karen的内容。Karen指的是有应得心态或要求过多的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女性。同类内容在中国的平台,如果不能用搞笑来加持的话,要么过不了平台审核,要么就是会被投诉说在煽动性别对立。

假如我们把包含任何含量的性别歧视内容的频率视为一个性别舆论环境的标尺的话,那么,美国的性别舆论环境似乎就比中国还要尖锐。但事实当然不是如此,美国的性别环境是很和谐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性别舆论环境会显得如此尖锐?我们的讨论会在中美两国互联网情况的比较之下进行。

传统父权制,特别是彩礼

彩礼是一种遗留到今天的封建特权。据我所知,除了中国,现在只有非洲和中东地区的个别地方还流行彩礼。近些年,台湾的大部分新婚都不再涉及聘金(彩礼在台湾的说法),可见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正在台湾稳步推进。

然而,这一现代化进程在近些年的中国大陆进入了艰苦的时期。在社会舆论中,彩礼已经逐渐变得臭名昭著,明着索要彩礼的女子及其父母已经逐渐变得为人不齿,而因为彩礼把婚姻搅得鸡飞狗跳的事例简直屡见不鲜。在我的家乡,曾有一个新婚男士,在婚礼前夜得到了女方父母要求彩礼加价的噩耗,他就跳河自尽了。

婚姻的神圣性已经因为彩礼而丧失殆尽,而是充斥着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并且外在地表现为各大城市的相亲公园。部分依旧维护彩礼习俗的女子(人们把这些人称为”小仙女“)对这一现状也很清楚,于是把彩礼说成是考验男方家庭的诚意,或者说成是启动资金

彩礼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敏感的议题,而且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引起互联网上的性别战争的议题。只要出现任何彩礼的新闻,都会立即产生新一轮的不满,以及新一轮的斗争。只要彩礼习俗一日不除,这场无休止的争斗就必定会持续下去。希望中国大陆社会能够早日迈过这道坎,毕竟台湾已经做到了。

中国女权主义者的皈依者狂热

中国女权主义属于东亚女权主义这个分支,而不是西方女权主义。东亚女权主义是建立在东亚人的民族性格的基础上的。

现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跟黑格尔笔下的法国人有些相似,它表现为:心灵内部的分裂,对抽象原则的牢牢把握,并且缺少内在心灵的生活。中国女权主义者的特点就是,当她们遇到了女权主义那些极度性感的术语和观念世界后,立即就死死地抓住这些抽象原则。由于她们缺少内在的心灵生活,所以内在生活不仅不能与抽象原则取得平衡,而且也被抽象原则完全侵蚀。于是,当西方女权主义者发现女权主义原则无法运用到家庭生活并感到举步维艰时(部分人也因此放弃了女权主义),中国女权主义者就干脆喊出了不恋爱和不结婚的口号。

如果从第二波女权主义算起的话,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已经发展了大约六十年,而中国也就十多年。中国女权主义者是迟到的女权信徒,而且不出意外地呈现出了“皈依者狂热“(zeal of the convert)的特点。有些信徒已经出现了恐怖分子的特征,在推特上毫不避讳地谈论要如何除掉世界上的男性,并且怒斥那些阻碍这种大清洗的女性。

”女拳“是一些反感女权主义者的男性给她们取的蔑称,因为她们一进入性别议题,就开始制造大量不和。女权主义者们对这一蔑称也欣然接受,把它当作自己的标签。这种不知羞耻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普遍缺乏社交礼仪

跟美国相比,中国并不是一个讲求社交礼仪的国家,而且人们的社交技能也不足。这就导致他们在人际沟通时缺乏礼仪性的约束,也没有掌握沟通的艺术。

在以色列-哈马斯战争爆发后,我参加了UVA的一个关于加沙地带的演讲会,由于宣传海报上的文字写得有些中立,这导致有些支持以色列的人错误地走进了这个会场。众所周知,最近半年,加沙问题在美国是一个极具爆炸性的议题。在几个主要的讲话人讲述结束后,有几位亲以色列人士相继发言,质问活动主办者和几位主讲者的意图,尤其是质问为什么不呈现多元观点。从他们发言时的语气来看,他们情绪十分激动;而主办方和主讲人在面对质疑进行回应时,情绪也很激动。但是这种激动的情绪都控制得很好。一位犹太人告诉主讲者,希望他以后去参加他们犹太人办的活动,而那位主讲人当场答应了。全程没有争吵,没有恶语相向,更没有大打出手。

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假如在中国,对立的双方来面对面讨论性别议题,这会是何等可怕的场面。这里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人缺乏社交礼仪的训练和自我训练,只要一言不合就很容易恶语相向,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在台湾和香港,议会的议员发生暴力冲突是常有之事;而在美国和英国,议会暴力相当罕见,而且最近几十年从未发生过。

这里还需要对中国男性做一个提醒,很多男性对女性进行各种很不得体的言语或行为骚扰,有些发生在线上,许多女性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截图都表现出这一点。而有些则在线下,而这更可耻。这显然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的一部分。不过,许多情况也可归结为很多男性不懂如何接触女性。

另外,许多男性也乐于在互联网上花大量的时间跟”小仙女“或者女权主义者进行政治辩论——他们古怪地把这叫作”辩经“——似乎自己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有些男性在跟女性辩论的时候使用的语言,我们从中看不出这个人具有骑士精神或绅士风度,而这是很不应该的。

普遍缺乏幽默感

美国的各种娱乐业非常发达,而且学界对幽默感的研究也很透彻。根据我的个人观察,美国人要比中国人有更强的幽默感。学术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在四种幽默感类型上的得分都比加拿大大学生低,尤其是攻击型幽默。另有研究显示,美国人要比英国人有更有幽默感。我没有找到中美之间的比较,但既有研究是可以佐证我的观察的。

美国互联网中大多数具有性别歧视的内容都是以幽默的形式存在的。幽默肯定助长了性别歧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但是也大大缓和了攻击性,甚至让攻击性完全消失了。我找到了一个嘲讽Manspaining(男性说教)的搞笑油管视频,而我认为只有极少的美国男性在看到这则视频的时候会受到冒犯,同时它的确也把嘲讽男性说教的意思给传达到了。

有些内容使用meme图的方式存在的,比如下面这个嘲笑女人的图。它是一个gif的动图,由于内容令人捧腹,所以女性看到这个,恐怕也只是一笑了之。

很显然,中国的内容制作者和观众都普遍缺乏幽默感。内容制作者不知道如何用幽默的力量来中和自己要传达的意思,而观众又缺乏幽默感,容易受到冒犯。实际上,只要涉及到了性别话题,多少都会具有批评性的意思。假如公众普遍不知道如何用幽默感来缓和批评,而总是用各种直接的侵略性甚至贬义性的语言来进入性别议题,就肯定会导致尖锐的结果。

受限的公共空间

在美国的各大主要报刊,性别议题很难挤到网站第一个页面的位置,更不用说头条了;而在中国,某个小地方的鸡毛蒜皮的事情,只要涉及性别议题,就能迅速吸引千万人的目光。一个39岁的杭州女人彩礼要价58万,还要一套过户到她名下的150平的杭州现房,并且婚后男方的工资要全部上交——这种丑事按理来说根本不会有人注意,但偏偏可以在网上走红一时。

胖猫事件中的胖猫和唐山事件中的那位被打的女性固然非常值得同情,但平心而论,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顶多只能上地方小报。这不是因为这种事情在美国发生得频繁(我想它应该不及中国频繁)而不值得报道,而是因为这就是属于市井小民的新闻而已。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国有一个完整的且自由的公共领域,性别议题只是其中一个议题,而且近些年随着女权主义的式微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各个政治人物的动向,白宫、参议两院和最高法院的情况,各个社会运动的情况——对这些议题的报道在中国没有对应物,但它们已经足够挤满每一期的报纸。对加沙地带和乌克兰的报道,中国几乎没有。中国不存在种族议题。对环境问题也不够关心。科学普及工作也做得不好。这个清单还可以继续开下去。

总之,在中国,无论是见诸报端的,还是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似乎主要是些琐碎的社会话题。打开《南方周末》和《纽约时报》(英文版)的主页,人们都会很轻易地发现我所察觉到的区别。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只能看到,也只关心各种琐碎的社会新闻,而对比较宏大的事情缺乏关心。相亲节目成了一种主要的打开电视后还可看的节目。性别议题自然就脱颖而出了,因为新闻总是要报道各种不寻常之事,而婚恋和家庭领域的事则总是会为此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奇特的习俗下当然会发生各种奇特的事情了。

结语

以上就是我对性别舆论环境如此尖锐的原因的诊断。我们应该尽可能从这种环境中解放出来,享受异性友谊和亲密关系,不要再给性别战争火上浇油。让目前的局势降温是对所有人都好的局面。

那么,只要我们把握了事情的起源,那么具体措施就是相当轻松明了的。我们也应该尽快让整个彩礼习俗入土为安,具体路径是把它转换成真正的启动资金。同时,女权主义的皈依者们应该尽快让自己摆脱这一抽象思想的钳制,丰富自己的内心生活。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社交礼仪,锻炼自己的社交技能。男性不应该性骚扰,而且要恶补自己的骑士精神和绅士风度。在谈论性别议题时,我们应该以一种幽默的形式来进行缓和,这要求我们平时就要培养幽默感。最后,要少看国内媒体的新闻,少看国内的社交媒体,多关心宏大的事情,少关心各种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鸡毛蒜皮之事。

性别战争不会有任何一方得胜。一方输了,所有人都输了。聪明人应该看到这一基本的真理。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 “中国的性别舆论环境为什么会显得如此尖锐?” 》 有 31 条评论

  1. 今天我在图书馆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个人走向我说她可以提供“另一个理解角度”,由于事出突然,我忘记留下联系方式,只给她留下了我的博客网址。还请您看到这段文字后,考虑在这篇文章下留下评论,或者单独给我发邮件,并且表明是你。谢谢。

  2. 有的小猫只是小猫,而有的小猫想看到世界熊熊燃烧.jpg

    rua,当你站在女性视角或者外国视角上看这个问题的时候,真的很糟糕你知道吗哥们。

    引用一段刚看到的话。

    每个主体性的自我成长都与其直接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不同现实空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塑造了不同主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但虚拟空间所提供的信息流动更偏向于当前公共事件的流量争论,而极少关注不同历史背景的相互理解,使得布迪厄为现实空间所描绘的“场域—行为”关系因虚拟空间的贯穿而出现漏洞。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6cYSCQmjxgakKPORmI_oYw

    所以你只会同情,而不会无言,沉默,或者愤慨。而因为你不具备这些情感,说这些话又会被人排斥,因为你应该和一同在美国的留学生用这种语言和视角去这样理解这个事情。

    你不会知道我被女的骗了几万块钱,还丢下工作离家出走两个月,去找她,路上差点把命丢掉了,还给她写了三百首诗。
    我自己描述不清这里面的情感。哪怕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女性,听到我的遭遇,都会对我表示同情。

    不要滥用你的知识,去妄断别人不愿言说的苦难。谁愿意说,谁愿意听?没人!

    1. 保重啊喵!

      1. 有的小猫只是小猫,而有的小猫想看到世界熊熊燃烧.jpg

        激动对你有所过度迁怒的喵。必须为这件事情向你道歉喵。

        然后还有对于之前几篇的彩礼问题,其实我是倾向于父母不拿钱,自己立足的视角,不过因为我没有完成这样一个恋爱到婚姻的过程,而且也没完成一个吃苦的过程,我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对。完全是基于我之前的生活过程的美好化想象。
        (也是教育中形成的人生价值观)
        那种在大城市租房慢慢立业的价值观,也是上一辈人立足的方式。

        我离家时候写的遗书,里面是我家庭的联系方式,然后还有需要传递死讯的人的名单,物质财产的分配问题(我最珍贵的书,和游戏卡带还有项链给那个人,其他人欠我的债务,还有我未读完的哲学,想研究的问题,还有抱怨我死了没人会延续我的思考。)

        总之还是尽量的把精神遗产留给朋友,而把物质遗产还给父母。

        这里其实文化差异已经显示出来了,普遍的期望是原生家庭给予帮助,以一种降神的方式达到目的。

        这种文化的差异背后又藏着大量的不幸,不符合普遍的幸福期望。所以我说,谁愿意说,谁愿意听。我不愿去言说悲痛,别人也不好奇后面的故事。我之前写过一首五千字左右的,歌咏我自己的史诗,这是它最后的句子

        也许我讲的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也许我讲的是你听过的故事
        长命的猫和藏尾巴的狐狸都听过
        毛茸茸的狐狸尾巴也看过
        我要把它埋在深深的书堆里
        把书堆埋在深深的冻土里
        我要把它藏起来
        但是有人已经听过这个故事
        他们也许还没有听腻
        他们也许还没有听烦
        这个故事还可以继续
        九条命的猫也听不完

    2. 不敢吭声

      你的回复有明显的道德绑架和价值观绑架的特点。
      社会宣传的价值和道德和个体真正需要的道德是不一样的。因为两者的动机有巨大区别。并且在社会快速发展时,个体认知和社会实际会更容易出现巨大撕裂,即认知偏差。
      你的故事我没看,我看了可能会同情。但是这种遭遇带来的痛苦是非常个人化的。虽然我们都不否定良好的亲密关系对于人的幸福感影响很大。但是还得看具体的社会环境和个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差异啊。封建社会的穷人可能无法共情你这种“真挚的”爱情,文人可能会把它变成经典作品传唱。放在现代来说,我们也不应该强迫“以事业为重的马云”来共情你以追求通过”爱情”来体验人生幸福带来的痛苦遭遇。不同个体对很多事情的价值排序是不一样的。那些认可了扭曲价值观的人也能过得很自洽,以及感受到幸福。

      1. 有的小猫只是小猫,而有的小猫想看到世界熊熊燃烧.jpg

        我觉得我的回复,虽然是极端感性的,但是提出来的原文中虚构文化背景的问题。虚构文化背景就会带来叙事立场的偏颇。比如站在同情女性的视角,这是很直接的视角,但是每一个人都在挣扎,有的人挣扎着就想掐死周围的人。
        哦对了,女性由于旧文化的社会舆论让她们的生存空间要比男性大一点。

        在公众互联网上,并不是所有的私密都可以拿来讨论的。所以,经历过的人,会和没有经历过的人,有很多文化背景的阻碍在里面。

        比如说,女性对男性的性别歧视,这是一个不存在的议题,仅仅存在行为,而不存在这样的聊天内容,它会以幽默,或者无关痛痒的口气叙述。最近抖音一则外卖小哥用肥头大耳把女迎宾说破防了。大家的视角焦点都集中在肥头大耳,而没有特别在意那个女性第一句就是你怎么不去死啊。这种女性歧视男性并且不允许还击的理念深深埋在九年义务教育里。

        这时候再提性别歧视,就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了,因为集美们天然就是性别歧视者。

        你谈到了道德绑架和价值观绑架,我很难理解这两个词,男性社区很少谈及这两个词。

        但是从社会的组成来看,如果大家不是具有相同的价值观或者道德观,就会引发最基本的安全威胁问题,如果这样理解,可以说,我和博主在为生存危机争论。准确的说,这个话题,是我拥有的生活的一部分,博主是客观的观察者,他所观察到的我认为偏离了一部分现实。

        你认为我的认知严重的偏离社会实际,我认为我在给人撑伞。议题在这个方向会“淋雨”。(也就是羊入虎口一般的幻想)精神不是无垠的,它有自己的疆界,就像上文 中国女权主义者的皈依者狂热 这一段 一样,她把抽象的精神拿来覆盖一切。

        当然,精神本身还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存在于现实,可是完全和现实所不相干的无限精神也是无需表达的。

        关于下面一段,你说的中国的公民塑造,但是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关系塑造方式,但是,就像江西不是没有正常人一样,只是要精确到每一个街道。人和人差异之大,让抽象的 人的概念 难以容纳。

        事实上我也不太认可上层塑造下层这样的观念,因为不仅是法律。社会,自然,一切都在塑造我,而我也有我自身的界限,人和人的差异很大,社会也不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

        …我可能嗅到了一些中原文化圈的味道,华中地区人有这种认知共性。并且常常在这个角度批判我。

        1. 不敢吭声

          老实说你的观点和为一部分真实存在的群体发声我认为是非常有舆论价值的。要是这些内容能放在常见的社交媒体里,那就更有实际作用了。因为肯定能有不少人会站到你这里。有了声量,对于事态发展和问题解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惜的是独立博客的流量太小,能跟帖的人就更少了。

          1. 你说的小猫还是我?

            小猫很有才华,从评论就看得出来,只是有些话讲出来不太能让人容易理解。

            国内的平台虽然观众多,但局限性也数不胜数。我有一个微信公众号也会转载部分文章过去,但目前延迟了大约十篇的进度。有时候会有很多评论,偶尔会因为平台推荐成为爆款。但因为评论门槛太低,很多评论没有意义甚至没有教养。独立博客其实还是提高了评论门槛的。目前我就是这么个双轨制,但是公众号那边进度会放慢一两个月。我还是更喜欢独立博客,有那么几个人看和参与讨论就行了。

    3. 不敢吭声

      啊啊啊啊,刚刚的义正言辞的回复没显示出来。但是简单来说,你的回复有明显的道德绑架和价值观绑架的特点。可能以后的叙述更理性点更好。

      1. 我这里能看到。有时候是网页缓存机制导致不会立即显示出来,有时候可能是被反垃圾机制错误收入了垃圾箱。

        1. 哈哈哈

          好吧

  3. 不敢吭声

    其实不光是性别议题,其它能讨论的社会议题讨论也呈现出明显的情绪化(甚至人身攻击)和沙文主义走向,缺乏客观和理性(基于价值观的)。导致这个现象的愿意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中国的立法和法律实践对公民意识和行为的扭曲塑造和剧烈社会矛盾下人们的无能狂怒。
    大部分人的生存现状和社会引导的主流价值观在客观上不能在时间和智识空间上给人们提供成为”健全人”的空间。成为在个体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的“健全人”的空间都没有。不过目前的趋势是,随着社会生活议题越来越多的被讨论,能导向理性思考的“觉醒”的声量是逐渐增大,情况有在变好。

    关于中国法律对公民的塑造:
    在中国,沙文主义尤其良好的成长环境。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宏大叙事之类的价值引导来集中力量办大事,需要专制特点来保证效率。因为政体的不同,中美立法的动机也有很大的区别。美国立法动机是自由平等和民主。中国到目前为止其实际立法动机是以高管理性价比来实现稳定发展。这些动机在法律实践中更能看出巨大差异。不退让原则对比暴力对等的正当防卫,言论自由的范围区别,诽谤罪两国法律实践的区别等等。

  4. 匿名

    给小猫的回复死活显示不出来了…..浪费了我打了那么多字。。。
    总结一句就是,道德绑架和价值观绑架并不能帮助很好的讨论问题。人不能要求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身上有相同的重要性。人也不能将自己对正在真实发生的社会的认知偏差强制别人也认同。

  5. 看完文章及评论,突感自己的文笔稀烂的厉害,就随口说两句离我最近的。

    离我最现实的问题是彩礼,我们这里结婚索要彩礼是标配,并且不少女方长辈都会有房车的要求;我的父母能给我的并不多,而且我个人能力有限,很难在还年轻时达到以上标准。

    我和我的朋友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生活质量更近一步的话,我们的选择是“不结婚”。至少对我而言,传统习俗对我影响还是小一些的,传宗接代一类的思想于我而言是被我忽略的。并且身边的很多例子告诉我像我们这类较贫困的普通人,在结婚之后,由于经济压力会与父母的关系僵化变质,我不愿意出现以上的情况。

    如果在40到50岁时还没有家庭的打算,如果经济可以负担就考虑领养一个孩子。

    正值22岁的我说出这些话可能听起来很奇怪,但这就是底层的我最真实的情况,要么想办法维持结婚标准,要么有人愿意清贫的陪你过一辈子

    最后啊,我说一点未来的设想,由于各种原因,我并没有像很多孩子那样有机会旅游参观,并且个人偏向宅,比如在学习一天之后,我更愿意待在宿舍翻翻论坛博客、看一会B站、打打原神怕。那么希望在我逝去之后,不愿意长眠地下,也不愿意置于小盒之中,我更希望可以随风飘散,代我去看看这个我了解很少的世界

    1. 不敢吭声

      22岁,初升的二次函数啊!
      确实家庭给人的支持和底气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选择,社会环境也是。
      但是我们不能把婚姻这种形式/概念里过度投射太多相关但是不是这一形式本质的东西。因为随着时代发展,形式会流变。
      我们还是要区分一下婚姻,爱情,亲密关系这几个东西的。这三者虽有交叉,但是并不是同一事物。就连说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都算不上。还是要有认识人,认识朋友的勇气的。不能以结婚为目的来开启异性的接触。客观条件不允许结婚,但是可以尝试谈恋爱和交不同类型的朋友啊。人生的某些方向的边界探索也并不依赖有多少钱。
      我河南北方农村,32,单身,家庭条件也不咋样,一般意义上的结婚无望。但是我对认识有趣的人还是很有兴趣的。
      还在上学的话,也有了解不同事物的兴趣的话,也对学习不反感的话,建议可以多接触一些非中文的信息,这应该会让你获益的。

    2. 不敢吭声

      厉害啊,自己建站,学开发。前途一片光明!

      1. 我是医学生

        1. 不敢吭声

          更厉害了

    3. 有的小猫只是小猫,而有的小猫想看到世界熊熊燃烧.jpg

      我觉得15年足够女拳版本结束,你还是挺有希望的喵。

      确实比起考虑不稳定的爱情,优先保护好自己的亲情也是一种选择。毕竟现在婚姻可以说艰难的不可思议。

      如庄子所言,正是因为没有能力,所以也不用面对(婚姻的)风险。得以保存下来。

    4. 宅蛮好的,康德不也是在哥尼斯贝格宅了一辈子嘛,但是全世界发生的事情他都知道。感觉只要英语达到一定标准就很好了,看看外面的新闻,刷刷油管和短视频,看看剧和电影,都会很不错。当然这没法带来什么实际帮助。

      不过如果只是因为害怕跟父母关系变僵而选择不结婚,这不太像是一个好的理由。因为这种关系只要想办法多实践,应该还是能处理好的。而且我感觉一般意义上父母还是希望孩子结婚的。当然前提是遇到一个相互喜欢而且没有物质主义倾向的那个人。我感觉我身边那种漫天要彩礼的女生还是很少的。

  6. 归根结底,真正关键的问题我们讨论不了,也不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能解决的,所以只能讨论性别、爱国这种无关痛痒的表面问题。而不能追本溯源的结果就是停留在没有实际意义的情绪层面。真正可以怪罪的怪罪不了,就只有怪罪男性、女性、日本、美国这样为数不多可以怪罪的对象。而彩礼问题的突出,实际上就透露着底层深深的绝望感。那些为高彩礼辩护的女性,是否也对未来丧失希望,不再相信靠夫妻二人努力奋斗能够过上美好人生,所以追求一种买断呢?那些吐槽高彩礼的男性,怨恨的与其说是女性,不如说是怨恨一个阶层分化分明的社会吧?

    1. 不敢吭声

      任何时代都有其矛盾。时代有时代的特色,个体也能选择个体客观上自己能选择的过法。站起来讨论问题可以,但是坐下来,自己还是要找到自己能过的舒服的方法。瓦尔登湖的生活方式还是给我了一些鼓舞的。

    2. 是的,很有道理,这是我们面临的背景之一。生活茫茫无奔头,就计较一些有可能获得的利益。不过你说男性怨恨一个阶层分化明显的社会,怎么个阶层分化法?

  7. gigachad JACK

    好久没看到大家这么酣畅淋漓的讨论了!

    1. 不敢吭声

      别光看啊,你也给大家讲两句,我看你之前发言过的o.O

  8. 气坏了的喵

    放在舆论场干嘛?揭我伤疤吗?我撑伞不是让你把锅都端走。

    气疯了,想说很出格的话又删了。

    1. 你总是会说出很神奇的比喻。祝你有美好一天!

  9. […] 中国的性别舆论环境为什么会显得如此尖锐?https://stephenleng.com/cn/on-chinese-gender-war/#comment-1037 […]

    1. 啊,这是什么,为什么链接会到这里

      1. 这是WordPress的一个功能,如果别的文章引用了这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底下会自动出现一个相关内容的评论。这个功能是默认打开的,我打算把它关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