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On

Update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人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拥有贵族背景,或出生并生活在纽约市中产阶级以上聚居区,可谓是最良好的先天条件。我这里所说的贵族不仅是狭义上的,比如英国的各种爵士或德国名字里带“冯”的人,而且也包括现代世界中的各种教养很好的具有贵族气质的家庭背景。大都市也为教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们拥有集中的文化和教育资源,比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图书馆、大学等等,良好的硬件平台也能带来良好的软件。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馆不仅拥有很好的固定藏品,而且还能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临时藏品。图书馆和大学更是可以举办各种层出不穷的文化活动。良好的就业机会也意味着能够吸引声誉颇佳的雇主,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市民。这一切都是生活在大都市的好处,这种环境能为教养提供充足的养分。纽约人或上海人的身份认同显然就给自己带来了一种有教养的气质,至少他们自以为是这样。

然而,贵族背景或大都市并不是教养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且这种先天性的教养可能也会带来自身的问题,比如贵族对平民的歧视,纽约人或上海人对来自小城市或农村的人的歧视,他们内心中的冷漠,或者他们可能感受到繁文缛节的禁锢或拘束,等等。本文将会探讨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要条件,从而为教养的形成确立基本方向。的确有很多人是出于自身努力获得教养的,那些出身一般但后来被封为贵族的人便是例子(比如歌德、以赛亚·伯林、李嘉诚)。

社交能力与社交礼仪

社交能力与社交礼仪是教养的最重要支柱。患有社交焦虑或社交恐惧,以及缺乏社交能力和社交礼仪的人,肯定在教养方面有所欠缺。我经常讲到一个例子,在二战前的一所德国军官学校(时任校长是隆美尔),跳交际舞和谈话能力是成为一名军官的考核项目之一。考核的场景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交场景,只不过多了一群考官在角落的某个地方给每个人打分。这种考核背后的理念便是希望军官不仅具有业务能力的职业军官,而且要是有教养的人。

我们对贵族的印象也是如此,他们盛装隆重出席各种宴会,举止高雅,善于交谈,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刀叉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在现代社会,人们当然认为这种贵族式的教养是过度了,据说前任纽约市长白思豪有次用刀叉吃披萨被人们发现,就遭受了舆论的普遍批评。但是有教养的人始终要能够给他人留下一种举止优雅的印象,社交能力和社交礼仪是必要的,繁文缛节当然要去掉。

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被认为开创了德国文学中的教养小说传统(Bildungsroman)

许多人知道不应该穿着一双拖鞋去约会或进入一家酒吧。但他们可能只是认为自己是要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已,而没有意识到这里存在一种social code。有教养的人的基本态度是,即便你不想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或者你就是不喜欢这个人,但只要你到场了,那也应该遵守基本的social code,因为你正在处理一个社交场合。

有一次,我在中国乘坐高铁,并且特意买了一个靠窗的座位。一位女士走到我这里来,希望我能跟她换到两个车厢之隔的一个座位去,这样她可以跟失散的朋友坐到一起。在这个情景中,我可以拒绝,也可以接受。但当时我思考的却是另一个问题:为何这位女士在向我提出这个请求时,她的脸色如此难看且语言如此生硬,仿佛她是我的前女友在对我下最后通牒一样。我还是答应了,但是这种社交技能和社交礼仪相当糟糕。

互联网时代把一些看似受教育的人的无教养状态充分暴露了出来。如果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言时很容易显得没有教养,而在面对面场景中显得有教养,那么这个人归根结底是缺乏教养的。我的博客里就曾经出现过一些没有教养的留言,很遗憾的是这些人恰恰是受过教育的。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没有遵守social code的能力,那么便没有跟他人交往的资格,并且也反映出了他们自己的缺陷。

家庭因素很重要。最近我拜访了一个美国家庭,找他们收购一辆二手自行车。 那对夫妇有一个大约十二岁左右的男孩,我在跟他们交谈时对他们呈现出来的教养状态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位男孩,他有着一种令人赞叹的大方得体。尽管这只是一个美国的小城市而已。我从来没有在中国遇到这样的男孩,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或者整个东亚的家庭养育环境并不利于生长出有教养的人?

读大学

在我们这个时代,读大学,或者是受教育,是形成教养的第二大支柱,但大学并不是直接教给一个人教养。教养和知识不同,它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个人自己逐渐形成和保持的。教养(Bildung)和教育(education)是不同的,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是有教养的人——阅读一下各大中国大学的校内论坛的帖子就知道了,有些在所谓的中国TOP3大学读书的学生可谓是相当没有教养的。

大学生活的教养生活,首要的因素是有一群正在接受教育的人的社交活动,第二是这里所提供的高雅文化生活,第三才是它提供的文凭及背后的知识,它使得毕业生有可能找到一份体面的专业性的工作,从而为教养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大学会让你受教育,但大学生活则可能会让你形成教养。相对于家庭环境,大学生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在客观上要弱很多。这就需要每个人自己努力去放大这种影响,积极地参加社交活动,积极参与高雅文化生活。仅仅是努力学习并不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据说美国的好大学会给高分的亚裔申请者在人格方面打低分,当然这种做法极富争议,但是它的确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印象。

上大学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人在大学里面还是应该进行有意识的社交努力。

现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男性开始放弃上大学了,而这诚然是由于高昂的学费和随之而来的债务导致的。这很有可能会对美国男性的教养情况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男性相对于女性的教养劣势可能会深刻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

接触高雅文化

接触高雅文化是形成教养的第三大途径。只有高雅文化而非通俗文化,才能构成教养的资源。阅读Python编程教程或《五十度灰》这样的通俗小说,刷短视频,逛社交平台,逛论坛,这些行为虽然可能让一个人能打发时间、了解一些信息甚至能学到一些技能,但是跟教养却几乎没有直接关系。教养超越了任何实用性的层面。在我看来,甚至整个现代艺术都是跟教养没有关系的,因为这里面没有什么审美趣味可言。

无论是通俗文化还是高雅文化,它们都相对集中在大城市,但是高雅文化的不均衡分配却导致了更大的问题。居住在大城市的人拥有巨大的文化资源优势,而不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只能在去大城市旅游的时候才能享受这些资源。

如果你没有生活在大成熟的话,那么最容易获取的便是书籍,这可能是最平等的高雅文化资源。阅读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然而大多数人阅读的东西却还是属于通俗文化,而非高雅文化。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养,至少要逼迫自己抽时间去读高雅文化的书籍,比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卡夫卡等等,以及承载高雅文化的杂志,比如《纽约时报》《纽约客》……实际上,这个名单太长以至于随便列举几个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刷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在任何意义上都不会产生提升教养的作用。

艺术音乐和艺术电影也相对容易获取,只是可能无法在音乐会现场聆听或在电影院观看,但只要自己有耳机和屏幕也足够了。一些戏剧、歌剧演出可能也无法现场观看,但是找到录播版本应该也不是问题。而且即便你没有生活在大城市,但总有机会拜访,那么借着机会参观平时你看不到的东西便是很重要的。

通过互联网接触世界

通过互联网接触世界是形成教养的第四大途径。让我先假定,一般上过大学的人也是英语至少过得去的人,而只要能阅读英文,便打开了全世界信息总量最丰富而且质量最高的世界的大门。第一,英文世界的高雅文化资源便是可以获得的,而且很显然英文世界的教养资源是最丰富的;第二,即便只是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使自己增进对整个世界的了解,也具有提升教养的意义。

叔本华在选择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居住地时,便要有意选择有更多英国人居住的地方。在今天,习惯阅读《纽约时报》《纽约客》的人,当然显得要比习惯阅读《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的人更高雅、更有趣味,阅读米兰·昆德拉的人显得要比阅读韩寒的人更有审美眼光,虽然许多人忌惮“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于是在口头上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是,审美价值与智识价值在客观上的差异是一目了然的。

互联网的时代的一个好处是,我们不必跟真实的人接触便能直接获取到相关资源,尽管这也带来了自身的问题。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一个拥有媒介素养的人,这意味着他或她一方面能凭直觉判断信息的真伪;另一方面,如果感兴趣的话,能够自己去核实信息。人人都看新闻,而看新闻本身并不是教养的体现。

跟有教养的人做朋友

生活在一所好大学的校园里的一大优势就是容易接触到很多有教养的人,从而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有教养的环境。我们可以把这种有教养的环境类比为贵族背景,虽然它的支配力要弱一些,但这样的人际环境的重要性要远远比高雅文化的环境重要。生活在大都市的中产阶级以上聚居区也有同样的效应,但是要比大学校园稍弱。从整体来说,大学生活要远比大都市生活重要,毕竟大都市里的人的教养是相当参差不齐的(如果你坐过纽约地铁就会很深刻地体验到这一点),但大学里的人的教养状况却相对均衡。

虽然你只在大学校园里待区区几年时间,但是在理想状况下,它已经足够让你形成一定教养并让你保持继续努力的方向。即便毕业后没有生活在大都市,或者生活在大都市贫民区,大学生活的印记以及维持着的人际关系也为自己的教养的终身学习打好了基础。

结语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当避免另一个误区:即一种“精神暴发户”心态,这种人我在网上见得多了,并且也以上野千鹤子为例专门做过分析。只要有了良好的基础,一个人应该坚信自己是有一个教养的人,但同时也不应自恋,甚至歧视他人。教养的核心是对他人的尊重。从这种良性的自我身份认同中,我们也能收获幸福、美好生活与人生的意义。

总结来说,社交能力与社交礼仪、读大学、接触高雅文化、通过互联网接触世界和跟有教养的人做朋友就是教养的五大支柱。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4 Comments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八咫烏
八咫烏
1 年 前

传说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苏格兰男爵的头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博主所描述应该是贵族的内在了吧,有些类似于贵族精神。不过贵族精神还有一条,便是身先士卒。一战中,欧洲很多先牺牲的都是贵族子弟。

匿名
匿名
6 月 前

我有时会困扰于很多教养问题。
比如工作中,有的部门总会有聪明人把自己的责任外推,不做事不担责,弱势的一方就要既卖力又担责,鞭打快牛。这种缺乏大局观和同理心的道德上的过于自私和自我利益中心是非常令我失望的。
比如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不顾及整体的公平正义,侵犯到你的尊严和私域,如果你指出了他们的错误,他们不会认真反思,反而会马上启动防御机制去狡辩,蒙混过关,从来不会认真反思和分析清楚问题,严重的可能有生气的倾向,你指出他们的错误,最后成了你的错误。这种过度的防御机制和缺乏反省的心态是非常令我失望的。
比如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的层次高的人很少,所以当释放出过多善意的时候,得到的是非常不礼貌的回馈——可能是提供完帮助微信上缺少的一句感谢或者仔细面对问题为对方提供完解释后换来的沉默。低层次人对待你所提供的智慧和善意的时候那种随意和缺乏尊重的态度,甚至可能包含了由嫉妒引发的轻视和敌意的心理是非常令我失望的。
比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身涌现的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事情真相的较真、真诚善意交往原则会被认为是不成熟的那种来自“高人”和“众人”的这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和社会氛围,是令我非常失望的。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