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本应离开的生活

On

Update

In

我现在正坐在我的宿舍敲击机械键盘,清脆而短促的声音虽然像以往那样回荡在房间内,但这次我明显感受到了回声比以往更空旷。我的室友已经毕业,并从学校离开了,房间的一半变得空空如也。更为空旷的回声是真实的,还是我的心理错觉呢,因为我意识到我的身后是一片虚无?

除了在美国交流的一年,我几乎没有独居的经验。从初中以来我便一直住集体宿舍,从中学的八人间(未必能住满),到大学本科、硕士期间和博士生第一年的四人间(同样未必能住满),再到博士生期间的两人间。美国那一年的生活,在相当多的方面都是崭新的,其中之一就是忽然过上了独居生活。按道理说,只要不是待在军队、监狱或者血汗工厂,对于成年人来讲,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而不是被迫过集体生活。

不过,在回国以后,我想念美国的很多东西,不过却极少想到独居生活。这似乎取决于室友本身的情况以及自己与室友的关系。如果我跟室友关系平平,并且明显感受到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干扰,那么我肯定会想念那年的独居生活的。而实际情况是,室友的存在让我的生活得到了促进和提高。不仅如此,他是我有生以来最好的室友。

他在临走前告诉我,在浙大紫金港的这四年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而且他在毕业后发的社交媒体动态上也是这么说的——用比较学术的术语来说,我认为他的这个感想更接近生活满意度,而不是情绪福祉——这不是说他这四年可能没有其他时期幸福,而是说他的感想是掺杂了认知因素和记忆因素在里面的。这跟我说我在美国那一年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一年不太一样,因为我的这一感想没有掺杂认知因素和记忆因素,而仅仅是评定了情绪福祉。

每个人评定某个时期有多美好,这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但如果从最一般的角度和客观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本科四年应该是每个人最美好的四年。如果你自己并不这么认为,这可能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你觉得自己没有把自己的本科四年过得很好,而这是一种遗憾的情况;要么是本科四年也的确美好,但是随后遭遇了更加美好的时期,而这当然是一种当然令人欣慰的情况。

一般来说,读博的生活要比本科时期的生活狭隘和枯燥很多,因为一个人需要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狭小的领域之中,同时又面临着在学术界生存的各种压力。这并不是一种丰满的生活。我的一位同样今年毕业的同学便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这四年自己过得跟“狗”一样。据说,我们这个只住博士生的宿舍楼的宿管曾说这栋楼里没住几个“正常人”。我相信大多博士生的想法更接近我的这位同学,而不是我的室友。

生活在这个时代,一个人要找到一个专业领域让自己生存下来,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过度专业化可能也会让精神变得偏狭,所以一个人也应该努力提防这种倾向,寻找一些可以不断重塑自己的精神完整性的办法。掌握并时常实践一门或几门艺术是很好的办法,因为美作为一种较高的精神表象可以提供人的灵魂所需要的精神完整性的重要来源。

那么我是如何看待这几年的生活的呢?我现在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虽然我跟我室友和我的那位同学同时入学,但我要延迟毕业,所以没有跟他们一起离开。实际上,除了我,我所在的专业的所有人都已经离开了,我现在是该专业在浙大的最后一人。

我从我室友身上学到的是,虽然个人的先前经历很重要,但是观念的认知调节也很重要。你是怎么看待生活的,生活也就有可能活成你想要的样子。读博是苦闷的,但居然还有人可以把在此期间的生活过得美好,而且据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这一事实肯定会让大多数博士生感到惊讶。

2022年底,我在浙大过着一种无限地等待着离开的生活;而现在,另一种我没能离开或者本应离开的生活又开始了。这样的生活是伴随着杭州的雨下得没完没了的梅雨季而开始的,而这种氛围并不是一个好的开端。这种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对此还一无所知。而这也可能是我作为学生的最后一年,对学生时代以后的生活,我更是想都没怎么想过。从客观角度来说,“加时赛”肯定不会比本来的比赛时间更好,这就给观念的认知调节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我身边的很多人对我所寄予的期望要高于我自己对我自己的期望。虽然我的自尊水平不错(这是我过去三年的自我提升行动的结果),但我对自己的才能在身边人所处的等级有清醒的认识。有趣的是,我时而发现身边许多人对我的评定要高于我自己对我自己的评定。每逢遇到这个时刻,我都感觉有些惶恐,害怕自己有违这种期望。最近,我所担忧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因为我没有通过一个奖学金的面试,在10进7的面试中,我是那可怜的三个人之一。那段时间,我都不好意思走进学院大楼。

不过,我觉得我辜负的期望是来自本来看好我能通过的人,而不是面试者们。在走进面试场的时候,我马上就已经意识到——我是专门研究这个的——那群面试者们不仅没有办法识别出一个人的真正才能,而且如此众多的面试者构成的总体氛围会让他们受到“劣币驱逐良币”的集体心理的影响。真正的创造力在这里是不受尊重的,而经常被视为稀奇古怪之物被忽视、被淘汰甚至被惩罚。他们并不珍视思想,而是喜欢标准的、格式化的、不逾越的、细枝末节的东西。换句话说,这里研究的是“回”字的四种写法的地方。这种现象在学术界由来已久而且根深蒂固,我对此是很清楚的。许多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这其实表达就是喜欢死工夫而不是创造力。

据说,怀才不遇、不被皇帝赏识,是中国古代文人作诗的一个重要主题。而我们现代人则能够意识到,一个人的才能如果超出了平庸之辈能接受的范围,那么就不要指望自己会受到赏识,至少相当一段时间内是这样。叔本华说,自己到了老年的时候终于被看见了,就已经能够感到满意和幸运了。

噢,我在谈论这些的时候,是在说我自己吗?可惜,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肯定没有明确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而且我的确缺乏一些相关的素质,但我肯定在内心深处跟这样的人是有情感共鸣的,而这是我呼吁开办天才学院的原因,也是我致力于研究天才的原因。如果没有人去这样想的话,那么真正有才华的人就不会被发掘出来了。

所以,当我开始过着本应离开的生活,这是双重意义上的:一方面,我现在开始延毕了,而延毕这个词就意味着我本来应该离开了;另一方面,我对学术界的不满已经日渐加重,而这不仅仅是物质待遇、非人性的考核或者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并不尊重创造力,而创造力是我无比珍视的东西。

那么,这会是美好的生活吗?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21 Comments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bb
bb
6 月 前

冷哥,为啥你们专业只有你了啊?学弟学妹们呢?

匿名
匿名
6 月 前
回复给  浮云笑此生

这些导师离职是这个研究方向的前途问题,还是学校对这个专业的投入问题?

正在维修大脑的喵
正在维修大脑的喵
6 月 前

创造力,感觉确实不重视,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用)不羁的(态度面对)知识,第二个是多变的心灵。
可以说它是我学下去的动力,是我的自我承认,但是不是那种,可以普遍的去衡量的标准。
创造力当然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创造,虽然知识本身又会损害这种创造力的精神。

可能接下来,会谈到有点不愉快,所以看到不合适的希望你指责。

假设,你失去了创造力?会怎么样?这是每一个利用创造力的人必然面对的问题。这是一种天赋力,但是你不知道它来源于何方,又如何补充。我经历过很多次灵思枯竭的时日,在这样的绝望中,你将如何面对?
伴随着这种生动活泼力量一起离开的,是我的知识,那真是让人忧虑的时刻,忽然灵思如泉涌,又可能在创作玩之后感觉大脑被掏空,仿佛失去了一切。
在很多次连续的大起大落之后,总算可以稍微稳定的让天赋发挥一些了。
或者说我不用再无休止的为此担心了。

你的话给我一种感觉,你还没有完全的发挥自己的天赋。

当然,就之前的问题,希望你得到体验(得到自身的感受,而不是用文字叙述),我真切的认识是,哪怕没有天赋,我也不担心我无法学习。创造力只是锦上添花。

可能谈了一个,很没意思的话题啦。

对了,请问我收不到评论回复的邮件应该怎么办呢?

刘郎
6 月 前

创造力很重要 但不是唯一 即使灵感枯竭 继续学习也能带来成长

正在维修大脑的喵
正在维修大脑的喵
6 月 前
回复给  刘郎

是的喵,没有创造力也能做一些事。

我想说的,是创造力带来的一种负面效果,对认知的影响的说。也就是怀才不遇的感觉。

希望能找到君子藏器于身的心态。

单纯的由年轻的生命力带来的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衰退的说,这时候对知识的态度,就要由创造力驱动改变成精力驱动了。就像油车变成油电混合一样。电车(努力)因为自身更沉重,驱动它的做功肯定是比油车(创造力)多的。

可能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死板的评审单纯在看里程表。没有看到一路的风景,也没有看到面对困难越野的能力。

实在是表述不出来喵。

ADMIN
ADMIN
6 月 前

或许你该明白,这里本身就是个巨型监狱,而你想越狱,只能依靠自己。

Cary
Cary
6 月 前

奖学金评审那一段太有感触了。上个月毕业论文推优的时候感觉遇到了类似的经历。全看导师帽子。很有趣的一件事是,副院长的学生的论文实在没脸看被一个老师挂了,副院长的学生找到她,她当即打电话给那个老师让她下午来她办公室“改材料”。看到某一本推优论文连页码格式都不符合规范的时候简直气笑了…后来的想法是再改一下投期刊证明一下自己。但是也略微恼怒自己没有摆脱优绩主义的追求。

匿名
匿名
6 月 前

体制化东西都是这样的。学术就是有权威,这个在科学技术方面可能体现的会少一些,文化和艺术类会多一些。所以博客是个好东西啊。

喵
6 月 前

我想我还是省错题目了。

在同样的行动下,创造力显然不占优势。

这是由考核本身的有限性决定的。

参考备注

以下内容我想,有性别歧视的嫌疑

女性,更适合固定的标准,而男性,往往想要表现自己。

比如说,女性会奇怪的立下一个标准,身高低于xx的不找,显然这个固定数值是没有任何合理性的。

你遇到的考核,只是用标准审视,而标准之外的,则一概不论。

所以它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因为显然,按部就班的人,会获得更大的优势。

一个失败的高分动作,并不比一个刚刚触及及格线的动作,来的让人赞赏。

备注:
以下内容引用自b站评论区:
简单说,OKR是软考核,适用于行业上升期;KPI是硬考核,适用于行业成熟期。

1、OKR是一个行业在新兴阶段,同时一个企业也在上升阶段时,采用的“软性”考核方式。

软性的OKR考核给了员工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就是让员工去试错,有利于企业发现新的机会、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在考核上企业则表现出对员工多鼓励、多奖励、少批评、少惩罚。

OKR更多看结果,只要结果是好的,企业可以忽略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形、不规范。

2、而KPI,是更加强调执行过程,用刚性的执行过程来保证整体执行结果的“硬性”考核方案。

当一个行业成熟了,同时企业通过反复多次的尝试,对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已找到了最佳操作方法之后,企业就会收紧员工的自由度,员工只要做好螺丝钉就好了,不需要员工的创意,只需要员工按SOP(标准操作流程)做好每一步操作,就好了。

这时候,企业就会用刚性的KPI来考核、管理员工。SOP可以减少员工犯错的可能性,KPI则保证执行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被监控,让员工不闲着。

喵
6 月 前
回复给 

显然,对于完成学校的kpi来讲,更适合衡量标准的,也仅仅限制在标准之内。

各种自我展现都被阉割了。

显然,仅仅是在范畴之内的,也仅仅意味着没有遇到困难,克服困难,仅仅是作为简单的劳动力去运行,任何一个普通的人,也能达到的水平。

这时候我们就会找到一个与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相反的词汇,天才。别人所做不到了,可能性中没有的,没有马路,没有康庄大道,而是便捷触碰不到的地方。只有火耨刀耕,才能开辟出的道路。

人力只是最廉价的东西而已,kpi的作用正是最大化的挖掘人力作为工具力的方式。

这对于愚者是幸运的,对于创造者则是不幸的。

不过再往回看奶茶店的十年发展,kpi的方式终究是后继无力。

喵
6 月 前
回复给  浮云笑此生

我已经说了喵,最大化的榨取劳动力。

我把后面两段话换了个位置。

猎豹是跑得最快的猎物,但是捕捉羚羊只能靠慢慢放血。

狮子群体们则通过围猎的方式,靠更多狮子来消耗体力达到目的。

并没有什么对错,但是猎豹可以在食物匮乏的时候尝试活下来,狮群就很困难。

而狮群在食物丰富的时候又能更轻松的捕获猎物。

这时候就从一个创意变成了流水线,变成商品供应。苹果当然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公司,但是富士康只是代工厂的生产流水线而已。
我想这就是ork和kpi的区别。

流水线的利润方式就是压缩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的压缩,于是就有了富士康n连跳。(饿死的母狮)

(其实那时候大众的诉求在于惩罚富士康的管理层,一直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攻击这家公司。似乎最终富士康迁移了)

喵
6 月 前
回复给  浮云笑此生

啊,还没说完,在集群捕猎中
一只狮子的失误
意味着很多只狮子的白白劳动
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约束

类似于kpi的雏形?

失误必须足够少才能解决问题

在流水线也是一样的

分工虽然提高了效率
但是一个环节出错,整个产品可能就出现问题了。

如果没有很好的追溯机制,就会导致劳动力的巨大浪费。

而集群劳动正是为了在有限劳动力中的更高的劳动效率。它不喜欢劳动力的浪费,和劳动资料的流失。(虽然劳动资料的流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附着了劳动力的劳动资料对它就很难接受了)
比如一只羚羊残血逃生,或者lol中被对面秀一脸反杀两个,这就会引起内讧。

小猫的想法可能太奇怪了

MC
MC
6 月 前

我现在研一,在浙大已经快五个年头了,刚读完你的另一篇博文,我也觉得(江浙)保守主义在这方土地上似乎浸润得愈发深了。
我是浙江人,在杭州也待了有八年了,感受到社会的开放的精神空间在潜移默化中萎缩,我也正意识到我正在过着一种本应离开的生活。谢谢Stephen的思考与分享。

向日葵
向日葵
6 月 前

希望你面对社会也能一样保持随感分享,将是照亮别人的路,非常感谢每个优质的rss/博客/up主

也希望你一直成为[我],保持自己的本我,不在碎片化洪流,物质世界里泯然众人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