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中的结局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男女主角的分手呢?从电影来看,男主角明显地要承担大部分责任。由于电影在前面的部分不合情理地运用偶然性来塑造男女主角之间的相似性,使得这个结局显得尤为可惜。这部电影是一个反面的示例,它告诉人们,某些观念和言行将会导致吸引力逐渐在关系中丧失,无论爱情的花朵开得有多鲜艳。
男主角的过失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婚恋无意识,以及拙劣的沟通能力。女主角的过失在于不够真诚一致,也不够自我坚定。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过失,那就是贸然选择了同居(我在《避免婚前同居:这在理论上是对的,但不适合实践?》对此有过分析)。但这篇文章主要分析男主角的过失,因为这是这段恋爱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婚恋无意识
现代生活中的一个通常现象是,人们把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他们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有着高程度的意识,他们有目标、有计划、有日程、有行动。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把同等程度的意识倾注到婚恋上。他们以为自己辛苦地工作了一天了,回到居所就是心灵休憩的时间。他们以为婚恋关系能够自在地被处理好。换句话说,他们对婚恋缺乏意识(甚至是无意识),他们对这场亲密关系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日程、没有行动。这无非有两种结果:要么把维护亲密关系的责任无形地转交给对方,要么就听任亲密关系在缺乏维护的状态下自由落体。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男主角在找到工作之前尚且说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跟女主角维持现状,这里的“维持现状”指的是让当下的美好持续下去。但其实他没有做什么。在找到工作后,他迅速进入了一种“婚恋无意识”状态,女主角在这种情况下承担起了维护亲密关系的责任——这种单方面努力的状况是绝不能持续太久的,否则将会逐渐导致关系的损毁。
可惜的是,男主角不仅不具有把这份责任单方面传递给对方而应当具有的愧疚,反而是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女主角希望跟他一起看电影,希望让他见见自己的朋友,希望去看舞台剧,等等,男主角都因为工作原因推脱或临时取消了。
男主角在推脱看电影时,他的回应是:“不行,公司有聚会。”女主角的回应是:“没关系,电影什么时候都能看。”男主角接着轻轻地说了一声:“对不起”,然后开始仰天长叹,但似乎并不是为不能去一起看电影,而是为工作的繁忙。
男主角在推脱见女主角的朋友时,他的回应是:“公司这次把东海区域的顾客开发交给我做了。”女主角回应:“是吗?”男主角沉浸其中:“说是让我做个企划书,最近人脉也变广了。”男主角脑子里完全想的是工作上的事情,并且用这来间接拒绝,他对见女朋友的朋友的提议没有做出任何直接回应。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无效沟通。
在这里,女主角很显然是不满的,但是她并未做到真诚一致,而是把不满压抑了下来。——在日本文化中,压抑情绪表达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男主角取消看舞台剧的约定是整部电影发生的第一场冲突。我将在本文第二部分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在电影随后的部分,男主角的婚恋无意识暴露无遗。他让女主角考虑结婚的事情,但与此同时,他却没有为这段关系付出任何努力。女主角的心理活动是:“我不太明白,和三个月没做爱的恋人谈结婚,他到底是怎么想的。”男主角的心理活动是:“我不太明白,她想持续学生时期的感觉到什么时候,她是不是没想过要和我过一辈子。”——他似乎完全忘记了刚同居时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维持现状。
后来,女主角放弃了会计的工作,去了一家策划公司。不再坐办公室,薪水也会更少,但是她可以做更喜欢的事情。她是自己独立做出这个决定的。而男主角对工作的责任到了一种近乎病态的程度——他认为不能把爱好与工作等同,否则就是把人生等同于玩乐,是轻看了人生。(这是不是日本文化中常见的态度?)男主角说,正是为了能和她在一起,它才会去做不想做的事情,去赚钱。
女主角说,她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开心地活下去。男主角回应:“那就结婚啊,我们结婚吧,我会努力赚钱,你就待在家里,就算不工作,不做家务都没关系,每天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行了。”颇为讽刺的是,说完这句话后,女主角问他是不是在求婚。这便是男主角婚恋无意识的典型表现——他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在外面赚钱来支撑这个家庭(也许这里面有一些大男子主义的东西),似乎陪伴伴侣就不是自己的责任。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结婚的女性在伴侣没有陪伴自己时,被研究人员电话问询到自己是否在婚姻中感到幸福时,很有可能给出否定的回答。
很少有什么领域像婚恋领域这样,如此需要人们的注意力。人们可能会问,我如何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答案会有很多,但不会有“你应该努力”,因为人们已经预设了自己在事业上会努力。但是当人们问,我如何能维持亲密关系的幸福,最重要的答案却是“你应该努力”,因为很多人并没有努力维护自己的亲密关系。
工作和亲密关系对于美好生活而言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当然,这不意味着人们要在这两个事项上花费同样多的时间。而且每个人所处的情况也非常不同,很多人像男主角这样经常加班。
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推卸责任,在亲密关系中跟在工作中维持同等程度的意识是必须的,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日程、有行动。比如在哈佛大学讲授《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班夏哈说,他和妻子约定每周约会两次。维持婚姻的意识能够促进双方的幸福,这是让花束般的恋爱不至于凋谢的必要条件。
我们这个时代正饱受婚恋无意识之苦。
二、拙劣的沟通能力
男主角拙劣的沟通能力在热恋期就已经暴露无遗,第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在海滩,男主角忽然消失去买盒饭,女主角这时找不到他,惊慌失措。男主角终于拿着盒饭跑过来,说自己差点没买到、盒饭一定很好吃等等,女主角惊魂未定地说:“你别突然消失啊。”男主角似乎不以为意,轻快地说了句:“对不起。”然后便寻找着能吃盒饭的地方。
在这个沙滩上,女主角也正好因为看了另一个人的博客,在思考自己的爱情能否存活。男主角的这个沟通方面的表现提前敲响了关系的丧钟。男主角在这个场景,完全没有体会并且忽略了女主角的恐惧情绪,而那句“对不起”更像是一个软性的言语暴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关注、倾听和共情。体会到女主角的恐惧情绪,并理解到这种情绪背后的安全感需要,并且做出不再“忽然消失”的承诺。
再来看看电影里的第一场冲突,男主角取消了看舞台剧的约定。女主角勉强压抑住了自己的不满情绪。当然,更好的做法是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供参考的办法是“XYZ陈述”:当你的Y情境下做X的时候,我感到Z。即——“你又取消了我们的约定,我感到生气和伤心。”在亲密关系中既不要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应当适当地清楚地进行表达。
然而男主角犯了更大的错误:“我也不喜欢这样……只是我和你的生活习惯不合。”这句话有两个错误,第一,使用了“是的——不过”(yes-butting)句式,这种句式导致的问题是,它的重点其实是在but后面那句, 而前面的那句其实无关紧要;第二,诉诸人身,没有指出具体的某件事情,而是直接对关系进行了负面的定性判断。
很快,男主角的下一句话又犯错了:“你不是一副‘又来了’的表情吗?”这里也有两个错误,第一,这是一句充满敌意的攻击,从他说话的语气而不是言语更能体会到。第二,它还进行了“数怨并诉”,把当下的事情和“旧账”一起翻出来。女主角再度忍让下来,没有让这个矛盾进展为冲突。随后女主角也说了一句“不要摆出一副‘真麻烦’的表情”。
更重要的是,男主角完全没有回应女主角的情感诉求,他实际上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再后来的WhatsApp文本聊天中,女主角给他发消息“木村面包店关门了”,并带上了一个哭泣的表情。女主角很喜欢这个面包店。男主角的回复是:“去车站前买面包不就好了。”女主角看到这个回复后坐在沙发上仰天长叹。男主角的错误在于,他用自己的工具性(即致力于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协调情绪)人格特征来回应女主角的情感诉求。
更后来,双方互相之间的沟通障碍都已经建立起来。女主角依然是那个更主动试图打破障碍的人。在前辈葬礼之后,女主角主动找她搭话,男主角不愿意做任何回应:“我出门了”。拒绝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一种暴力。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男主角的拙劣的沟通能力导致他很难同女主角进行情感层面的交流,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关系的损毁。
这里只是从言语层面分析了男主角的沟通表现。非言语沟通或许比言语沟通更重要,但男主角同样做得很差。在找到工作之后,他几乎从来没有摆出一种认真倾听的姿态来跟女主角交流。
三、结语
当男主角在参加教堂婚礼后决定跟女主角分手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观念与行为的问题所在,他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意识到。生活中很多男性都是如此。
男主角把问题归咎到女主角试图维持“学生时代的感觉”,并认为这种感觉引发了他们的争吵。这是毫无根据的。他劝说女主角,他们可以过“平常日子”的夫妻,毕竟上一代人的很多婚姻就是这样。真是可悲可叹。《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婚姻幸福感今非昔比?》已经探讨了所谓上一代人的婚姻跟我们这一代人的婚姻的基本差别,如果要重返上一代人的婚姻,这完全是一种历史倒退。
女主角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场恋爱进行了四年,女主角大半时间都是在牺牲自己,隐忍自己。但是,如果女主角更多地表达自己,促使伴侣改变自己,事情会不会不一样?很难说。这需要伴侣有谦卑的学习能力,而我没有在男主角身上看到这种能力。当然,女主角的情绪压抑和不够真诚一致,对于亲密关系来说,也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品格。
也许我们会电影的结局感到惋惜。但男主角如果不改变自己,不仅这个关系毫无希望,以后的关系也会问题重重。如果女主角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会极大地改善自己的体验。希望更多人能记住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教训,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