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八年来,我一直在提倡浪漫爱情并反对相亲。这件事倒也事出有因,那时候我还在读本科,有一段时间喜欢上一位姑娘,她来自东部某沿海省份,但她告诉我,那会儿她正在被父母安排相亲——并且她自己也欣然接受这一点——不打算谈恋爱。我当时感到无比震惊:这怎么可能?一个才读大二的女生为什么会相亲?在当时的我看来,相亲只是一种在年龄“较大”而又“没人要”的一种绝望措施。我隐约地感觉到,这对我来说是一次“Culture shock”。
在那件事后,我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论相亲与自由恋爱》来思考这个现象。在经历很长时间的中断后,过去两年,我大量阅读心理学和相关的哲学文献后,又对相亲现象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我发现,自己在“前科学时期”的思考基本正确,对相亲的反对态度也的确把握到了事情的真相。
最近几年,我在东部沿海地区生活了一段时间,虽然我对这里的人的亲密关系观念还了解不多,但看到的和听说的许多事情似乎正在印证我的一个猜测,并且这一猜测让我灰心丧气——以江浙沪为代表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虽然经济总体上相比于我出生的西部地区更为发达,但是浪漫爱情观念却令人吃惊地更为落后。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似乎有更高比例的人不仅还没有认识到浪漫爱情是亲密关系和婚姻的绝对基础,反而觉得有没有浪漫爱情是无所谓的。如果你想看看中国的索多玛和蛾摩拉,只需要去上海人民公园那臭名昭著的相亲角待一会儿就好了。《新相亲大会》这种匪夷所思的节目由江苏卫视播出,也很有可能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要先明确一个事实:基于指派和基于浪漫爱情的婚姻哪一个更幸福?这没有什么可争论的,无论是较早的关于中国婚姻的研究,还是2022年发表的一篇基于中国情况的研究,都发现基于浪漫爱情的婚姻要比指派婚姻(arranged marriage)更幸福。这一结论跟基于美国和欧洲等西方社会的情况的结论一致,可见这里面体现的是一种人性的共通性。这一明显结论,我单靠自己的理论就可以推出来了。
考虑到指派婚姻在中国的法律层面早就是被禁止的(法律上叫“包办婚姻”),那么这篇论文所说的指派婚姻当然指的不是这个传统意义。而且传统意义上的指派婚姻至少在现在的中国城市社会中已经没有合适的土壤,而相亲便是它在这种新环境中的变通形式。论文作者是这样定义现代中国的“指派婚姻”的:“父母对婚姻生活中的择偶、婚礼策划、经济财产、子女胎教、婚姻关系等问题进行的多维度干预”。这个定义显然抓住了当代中国的年轻人们正普遍所处的困境。指派婚姻是一个学术用语,日常生活中人们当然不会使用这个词。一般来说,人们使用的词是“相亲”。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篇论文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基于浪漫爱情的婚姻要比基于相亲的婚姻更为幸福。
这样来看,中国年轻人们究竟还有什么理由不选择浪漫爱情,而是去相亲呢?难道人生还有比幸福或者美好生活更重要的东西?
理由当然有很多,但这里我们只谈论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许多中国年轻人还没有牢固地建立起自我负责的人生观念。在一般性的意义上,最重要的事情上不应该走捷径。按照常理来说,虽然最重要的事情不一定要花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至少要倾注足够的意识水平,并且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意味着,我们要对自己投入到亲密关系的意识水平负责,这包括对自己的长期伴侣的选择负责,同时要和伴侣共同参与到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中。其他人,主要是双方共同的朋友,也许有时候会有一些帮助,但他们不能代劳。不要指望从这个伟大责任中脱离。
中国的许多年轻人们虽然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寻找、建立和维持好的亲密关系对于人生的意义甚至可能比工作还重要,但是却极为古怪地不愿意为此付出,还指望在第三方的帮助下(尤其是父母)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个“任务”。而这导致了许多结果。如果说,理想的亲密关系要求一个理想的伴侣标准,那么大多数中国年轻人都离这个标准有着不尽人意的或多或少的差距。因为一个人要付出努力,才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伴侣。这反映到真实世界中,就是非婚的亲密关系问题重重,离婚率高企,而没有离婚的大量婚姻关系也处于低质量的水平。人们流行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想法,使自己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水平。还有一些人自命清高,以为自己脱离了浪漫爱情和婚姻的“低级趣味”,但其实不过是没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人们从小就被父母灌输,“成家立业”乃是“人生大事”,这一谆谆教诲虽然在字面意思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教诲的背后却往往是代际控制。这些父母们常做的事情就是,一边告诉你这是“人生大事”,另一边把一些自己觉得好的潜在女婿或儿媳妇的联系方式塞给他们。他们似乎不怎么在意,既然这是年轻人们的“人生大事”,那么这就应该完全由他们自己来行动,而不是考虑某个人似乎很适合做自己的女婿或儿媳妇。我们更不用说许多年轻人甘愿让自己的父母来为自己的人生代劳了。如果连择偶都不愿意付出,那么我们如何指望他们在亲密关系的维护中付出?
要搞清楚,“相亲”(Miai)和“约会”(dating)的意思截然不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它的意思是“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在《韦氏词典》中,dating的意思是“进行通常浪漫的社交安排”。这里面至少有三个重大区别:第一,相亲需要双方父母的参与,而约会仅仅是双方个体的参与;第二,相亲是打算直接进入婚姻,而约会一般来说仅仅指的是尝试进入非婚的浪漫关系;第三,有没有浪漫爱情对于相亲来说是无所谓的,而浪漫爱情是进入非婚亲密关系的首要条件。
有时候,人们在相亲的时候实际上没有什么第三方干预,但这依然很难叫做约会,因为它还是直接以婚姻为目的,并且没有把浪漫爱情当回事。未经非婚浪漫关系而直接进入婚姻,这种图省事的做法很有可能反映了对自己的人生不够负责的普遍状况。另外,我还发现许多人在成为情侣后在相当短的时间就开始商量结婚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是浪漫式的“闪婚”,而还是一种相亲的遗存。根据前面引用的论文的做法的说法,中国有大约63.3%的夫妻对自己的婚姻感到后悔,这一令人不安的比例远高于离婚率统计数字。相亲显然更有可能导致在选择婚姻伴侣时的失误,因为自己并没有为进入婚姻付出足够的意识水平,更不用说维护婚姻了。
中国大陆的社会和文化正处于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从相亲到约会的现代转型历程中——而这意味着个人的主体性的提升——日本、韩国和台湾这些地区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而中国大陆在近些年似乎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况。在西方社会和日本等地区,浪漫爱情早已被奉为普遍真理,但坚持浪漫爱情优先的中国年轻人却要称呼自己为“纯爱战士”。
希望这篇文章意味着一个号召,号召大家要牢牢地把握住对人生负责的观念,把亲密关系建立在浪漫爱情这一牢固的基础上,并且谨慎地看看自己的伴侣适不适合结婚(这指的不是说看对方家里有没有钱,而是对方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伴侣)。不要试图通过相亲来“毕其功于一役”。只有这样,我们才更有可能获得幸福,并且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