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行的俗世智慧认为,情侣们应该进行婚前同居,在此期间可以相互测试对方是不是适合自己的结婚对象。这就像选购一件大件商品,它有一个试用期,不满意就退货,否则等试用期结束才发现这件商品不合适,事情就麻烦得多。毕竟,一次错误的婚姻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高昂的代价。这种俗世智慧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两种精神,一个是自由的浪漫爱情,另一个是自由的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是,我们享受自由的成果的同时,也可能正在遭受选择的代价。
心理学界对婚前同居的效度展开了许多研究,它们得出的结论没什么争议,也很简单,那就是:避免婚前同居。罗兰·米勒在Intimate Relationship中对近年来的关于婚前同居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后感叹道:
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一点,所以这里有一个我们会经常遇到的重要模式的例子: 流行的观点假设了一件事,但关系科学发现了另一件事。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了对亲密关系进行仔细科学研究的价值。无知并非福。亲密关系是复杂的,当常识和俗世智慧将我们引入歧途时,准确的信息尤其有益。
科学告诉我们,这个俗世智慧是错误的。这件事毫无悬念。所以问题并不在于用自己的意见反驳这个科学共识,因为这会是徒劳无功的。问题在于,如何让人们接受避免婚前同居的观念,并使之成为实践——这才是最为棘手的事情。我过去有两三次曾经在随意聊天中提到过这个观念(我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个会说教的人),其中一位听者立即引用俗世智慧对我进行了反驳,而我没有继续争辩下去。后来她们都同居了,当然,再后来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
科学发现了什么
其实人们不需要去找心理学的论文或书才能得到真正正确的信息,因为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会被主流媒体报道。比如《华尔街日报》在2022年就有一篇报道《20多岁时结婚风险太大?如果你首先避免同居就不会》,它的题记直入主题:“研究表明,在没有与伴侣共同生活过的情况下,年轻时结婚会使一些离婚率最低。”文章的作者是弗吉尼亚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最后对广大女性提出建议:“如果你是一名正考虑谈婚论嫁的年轻女性,又担心今后离婚,我们的研究表明,你无需等到30岁再结婚——只要你找到一个理想的伴侣,而且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不要和任何人同居。”
过去的研究发现了两个基本事实,没有经历过婚前同居的人,相比于那些有过婚前同居经历的人(无论是前任还是现任),她们的离婚率不仅更低,而且婚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更高。在美国政府下属的项目“全国家庭成长调查”的样本中,有大约70%的女性有跟一位或多位伴侣同居的经历。有过同居史的女性的离婚概率要高出15%,而“如果当年的同居对象不是后来的丈夫,这些女性的离婚风险会更高——她们离婚的可能性要高出一倍有余”。
关于离婚率,也许你会觉得:“这不就是概率嘛,又不一定发生在我身上。”但即便如此,麻烦的是,即便能够进入婚姻并且不离婚,婚前同居的经历(无论是与前任还是与现任)都会对幸福度和婚姻满意度造成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概率问题。
一项历时调查显示,婚前同居的时间越来,分手的可能性越大,同居第5年时,分手和结婚的可能性几乎持平。但婚姻不同,它的时间越长,离婚的可能性越小。一般来说,订婚时同居的伴侣的情况比同居时还没有结婚计划的伴侣的情况要好,但他们仍然没有而不经过同居直接进入婚姻的伴侣幸福。实际上,普遍婚前同居肯定是现在离婚率高企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婚前同居导致离婚概率升高,且让婚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下降了呢?学者们给出了以下可能的解释:
第一,在以往的同居关系中进行过分手的人,更有可能在婚姻中采取这种手段,这意味着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也许不会努力去解决问题,而是寻找出口。婚姻是一种最高的承诺,而婚前同居行婚姻之实却缺乏承诺性质,这就使得这种关系缺乏承诺的保护。
第二,有过同居经历的人,更有可能把现任与同居过的前任相互比较,从而对现任心生不满。
第三,同居会导致进入婚姻时缺乏兴奋感,仿佛生活没有什么改变,而未经同居直接进入婚姻则不同,一种新的“重生状态”不仅具有情绪意义,而且能为长期的婚姻生活打好基础。
第四,与前任的同居经历是一种“关系包袱”,它会对与现任的婚姻生活造成压力。
第五,通过同居来“测试”对方这种想法——心理学把这叫做“图式”(schema)——本身就会破坏走向婚姻的积极方面,以及走向婚姻的决心。
俗世智慧为什么是错的
一些人也许还不甘心,总感觉在不同居的情况下就进入婚姻很不保险。这有些奇怪,因为这些人似乎不信任自己的伴侣。许多同居后分手的人也劝告身边人或者在网上发帖,鼓励人们要婚前同居来进行测试,但其实这些人的看法肯定存在认知偏差,所以不要相信这些人的看法。接下来我简单解释一下俗世智慧为什么是错的。
第一要说明的是,避免婚前同居并不等于避免婚前性行为。如果你是想了解对方的性能力的话,那么这不是问题。实际上,许多同居的人在同居之前就已经足够了解对方的性能力了。正如《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所倡导的,人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拥有性生活,无论是婚姻中还是情侣关系中。不同居并不耽误你享受性生活。
第二,同居本身并无法加深对对方的了解。通过短期共居、旅行或者各种各样的不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新鲜经历,情侣们需要共同面对一些不同的情况,很容易发现自己在这些情景中对伴侣的认识更深了。但同居并无法带来更多的认识,因为同居并不带来新鲜的情况,而是每日重复的家庭生活,从而无法带来对对方的进一步了解。同居的意思是把那个你已经很了解的人摆你面前而已。在不带承诺的情况下进入一种家庭生活,这是危险的。
第三,同居并不能带来明显的“测试”效果。在婚前同居的情况下,人们的表现和体验在婚前和婚后一般而言没什么两样,就此而言,同居似乎的确能测试出一些东西。但其实这就跟性能力一样,这些东西往往不需要经过同居就能测试出来。比如家务分配,这种问题甚至不需要进行测试,只需要经过一番交谈就好了。如果双方确认了平分家务的基本原则,那么他们便达成了一个协定。如果你觉得需要经过同居来测试这个协议是不是真的管用,这意味着你并不信任他或她,而这种不信任往往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问题并不是同居就能解决的。在理想情况下,你喜欢一个人,而那个人说家务要平分,那么你会很自然地相信这是真的。而万一你担忧的情况发生了,那个人开始偶尔懒得做家务,那么,在婚前同居的情景中,你很有可能会朝负面方向发展,比如觉得“测试”失败了,于是较为轻易地发起冲突甚至提出分手。而在婚姻的情景中,你更有可能会朝积极方向发展,努力沟通,鼓励对方,从而解决问题。在婚前同居中,人们很容易把对方偶尔的懒惰进行进行某种本质性的归因。
第四,在情侣关系这个语境中,婚前同居很可能是反浪漫的,“测试”这个图式也是反浪漫的。我并不是认为婚姻是反浪漫的,婚姻作为一种最高的承诺形式,它是浪漫的。但是婚前同居不带承诺地进入了一种日复一日的长期相处的家庭生活。重复是反浪漫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新鲜注入重复生活,那么它会很快导致浪漫的衰减。在大多数情况中,浪漫(或激情)都会随着时间而衰减,但是在婚前同居这个情景中衰减得最快,婚姻次之,非婚情侣关系最慢。
如何实践
也许现在你们的心正在燃烧,恨不得赶紧同居,这样可以花更长时间共处;也许你的心已经冷却了, 只是想以同居这种方式来“测试”对方适不适合结婚而已;也许一边你的心在燃烧,一边你的脑子想要“测试”。另外,如果对方迟迟不主动提出同居的愿望,你是不是还要怀疑对方对这段关系不够严肃、不够忠诚?不想同居就直接结婚,他或她是不是想隐瞒什么?总而言之,你可能迫不及待要同居。
如果你能阅读到这里,这说明也许你自己被科学说服了。也许你已经决定避免婚前同居,或至少认识到婚前同居会给自己和关系带来的严峻挑战。但是,同居也并不是你自己能独立决定的事,你要考虑对方的伴侣的意见,还要为你们的关系考虑。在这个婚前同居成为常规做法的时代——它甚至已经快要成为一个通用脚本了——要避免它很不容易。
有些人可能会构建一种科学与生活的虚假对立。他们说,一边是科学,一边是生活,怎么能让科学入侵生活呢?即便科学告诉了我们婚前同居的后果,但是,“这就是生活!”仿佛科学会破坏生活的美好。无论如何,在婚前同居这个主题中,遵从科学的结论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差,只会变得更好。
在我看来,如果你真的想跟你的伴侣结婚且希望婚姻幸福美满,而不是只是想跟对方“玩玩儿”,那么在这么重大的事情面前,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图方便,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想要拥有美好生活,就应该在面临重大决定时做出自己明知道正确的选择。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把它纳入实践?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的伴侣就可以了吗?或者给你的伴侣开办一个科学讲座,讲述最前沿的心理学研究?
我们的目的是确信对方是那个适合结婚的人。《纽约时报》的文章《结婚前必须要问的13个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在婚前对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进行坦诚的讨论。我认为这就是关键所在。也就是说,所谓的婚前“测试”,实际上只需要进行口头上的沟通就好了,根本不需要采用婚前同居这种代价高昂且收效甚微的探测方式。当然,任何你关心的问题都应该讨论,而不仅限于那篇文章中所涉及的那13个问题。
真诚很重要。首先,自己应该真诚,诚恳地讲出自己对步入婚姻的担忧,希望了解伴侣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其次,我们自己的真诚很容易地会让对方也进入到一种真诚的状态,从而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并进而让他们愿意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在理想情况下,这样一种真诚沟通的良性循环中,双方所达到的既更加理解对方又更加理解自己的效果,要远远胜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重复的同居。如果对方提出想要同居,你可以真诚地告诉对方,自己是在为对方、关系和自己做长远的考虑。如果你自己真诚了,而并未感受到对方的真诚,那么,你确实可以怀疑这不是个好兆头。
也许科学研究很对,但我不认同,我就知道很多人被同性恋骗婚害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同妻”数量在1600万左右,该研究团队历时3年时间通过对中国国内网络上活跃的“同妻群”中的173人进行持续跟访调查:跟访人中超九成遭遇过家庭暴力,三成人在婚姻中没有性生活、但仅有三成人选择离婚。
要是他们同居过,或许能早点发现这些骗婚的人渣。
如果你引用的数字1600万是真的的话,那也太可怕了。虽然我对这一领域不太了解,但我觉得被骗婚可能是没有或很少进行婚前性行为导致的(这意味着女方的性观念相当保守,或者太急于结婚了——比如相亲这种场景),只要进行比较频繁的婚前性行为,并且在婚前长时间亲密接触(同性恋男应该会对亲密接触比较回避),那么应该足以识别出这种可能性。而且,总是有短期共居的机会的,比如一起出门旅行,或者有意地住在对方家里几天,只是不要变成同居就好了。总之我认为,骗婚很可怕,但是也不是同居的理由。
既然可以婚前性行为,男方也没必要结婚了哈哈,自由恋爱的核心就是打炮,责任成长什么的太清新脱俗
你可能没区分清楚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也没有搞清楚性在浪漫爱情中的作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