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俗世生活寻找中介

On

Update

In

不浪费自己的天分,看起来是一个很低的要求。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无时无刻不在做这样的事情。所谓的“self-sabotage”(自我破坏),就是指从身体、心智和情感上妨碍自己走向成功与幸福,尤其是妨碍自己实现为自己设定的目标。

一个“自我破坏”的例子是,一位男性并不深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于是他始终怀疑与他妻子的爱情,而妻子也一直努力让他相信她是爱着他,而这位男性此时却觉得自己是不是把自己的标准定得太低了。于是他离婚了,又去跟另一位女性开始了这种毫无意义的游戏。

另一个例子是,一位女性喜欢上了一位男性,但当她知道那位男性恰好也喜欢自己时,她就不再那么喜欢他了。

跟“自我破坏”相反的一个概念是”self-actualization”(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正式提出的,但是在像康德和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家那里早已有之。它要求人实现自身的潜能(马斯洛)、禀赋(康德)或概念(黑格尔)。

有的人在内心深处有这样一种想法,即认为在自己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会遭遇一个人,这个人会来“拯救”自己,会给自己带来幸福,会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自我实现需要依靠自己,而不是取决于机会。我们要坚信:”No one is coming.”

看起来,要“自我实现”,就要克服“自我破坏”。这里要引入第三个概念,”self-esteem”(自尊)。一个人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那它克服“自我破坏”就有很好的基础了。一个高自尊的人的表现是,他或她要深信,自己能够获得幸福、值得被爱、应该被尊重、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为自己的价值感到自豪,等等。

但是仅仅具有自尊水平还是不够的,因为人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行动力,这意味着要有优良的习惯(habit)。要养成一些优良习惯,并不是想着去实现某个目标,而是要构成一个生活的系统。执行一个习惯是不需要意志力的,就像人每天刷牙并不需要意志力。

自我提升并不是让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不同的人,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更好的自我并不需要把异在的东西移植到自己身上,而是让自己的天分发扬出来。只要自己的天分能够发扬出来,那么他或她就可以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进而就不会自我破坏,并且能够达到自我实现。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去中学工作的同学遭遇了一段低谷时期,工作的压力与他人的冷漠使得她一度陷入绝望,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我希望她能够无条件地相信自己,这样问题的缓解乃至解决就有了牢固的根基。

再举个例子,不幸福的婚姻的过错方大多是男性,而原因在于,男性的非言语沟通的技艺在平均水平上不如女性,这导致男性时常错误地编码自己的非言语表现,错误地解码对方的非言语表现。

非言语沟通的技艺是女性的天分,而一位男性想要达到女性的水平,往往需要付出一些有意识的努力。——顺带一提,非言语沟通往往是被人们低估了。网络上的文本聊天消解了非言语沟通的成分,导致这种沟通是非常不完整的,进而会导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最近吸引了很多研究的兴趣。

我自恃是一个有着不错观察力的人,这意味着我能较好地进行非言语沟通。至少在男性群体中,这是一种很好的能力。但在以前,我对陌生人使用这种天分更甚于对熟人乃至亲密的人,因为有某些东西阻碍了我使用这种能力。

过去的半年,我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凿掉限制住自己的石块,让自己的天分自由伸展。当然,有些别人具有的天分,我是不具有的,比如“社交”。这意味着,在一个人多的场合,我要达到外向健谈者能轻松达到的“社交表现”,这需要有意识地付出一些精神力才能达到。但是要达到“自我实现”,优先级最高的事情是不要浪费自己的天分,而不是追赶别人的天分。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跟身处现代社会中的所有人一样面临着灵魂方面的问题。我曾与一位建筑设计师聊天,她以为研究思想史和哲学史这样的人文学科的人不会患上“抑郁症”,但显然不是如此。科学本身对于生活来说是贫乏无力的。

其实,真正彻底的疗愈来自宗教。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在近几年皈依了佛教,她对我说,自己整个人的精神状况都变得“充盈”了,而这是一种我非常倾慕的状态。但这毕竟不适合所有人。投奔宗教所要付出的代价对我来说太高了。科学(如无特别说明,本博客所说的科学,皆指Wissenschaft,不是science)是比宗教更普适的疗愈资源,但科学并不能自在地发挥这种作用,而且科学未必要比宗教更轻松。

在很大程度上,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科学,虽然对现代生活作出了某些高屋建瓴的诊断,但对于如何让每个人更好地生活,中间还缺乏中介。叔本华是哲学家里面少有的例外,他在公众之中有着广泛的读者,并且他是在平易近人的«附录和补遗»出版后才出名的。

心理学这样的科学也是如此,我的心理学室友告诉我,这门科学不研究如何让人更好地生活。他反对把科学知识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众,因为大众的接受能力可能会让科普的良好愿望适得其反。也许这个说法是对的。

这个博客会努力在科学与世俗生活中搭建这样的中介。但这个中介不是单纯的科普,而是完全以我个人为中心的特殊性的写作(理想的文体是散文)。并且,这种写作将会坚决同各种与科学抵触的“俗世智慧”进行斗争。——然而,在这个弥漫着为毕业和找工作发愁的浓雾中,想必自己不会在这上面花很多时间。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7 Comments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逆风莫摧残
逆风莫摧残
3 年 前

作者文中提及“非言语沟通”,请教一下:倘若正如作者一样,利用各种平台,激扬文字,游走于学术与生活之间,无缝对接,恰到好处,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反证?虽然口头与书面表达有所区别,但相较于口吐莲花,妙笔生花岂非更能引起共鸣?愚以为,“非言语沟通”即无需过多培训,也非性格使然,时机一到,水到渠成也未可知。个人愚见,仅供参考,期待交流!

allesklappt3662
3 年 前

感谢赐教,受益匪浅,希望能当面求教聆听。突然发现,这也正如兄台文中所说,其实很想面对面交流,但始终有所顾虑,宁愿以文字方式畅谈。若要有所突破,的确需要“有意识的练习”。愿您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初心,坚守阵地,脱颖而出,福慧双修!始终关注,期待杰作~

allesklappt3662
3 年 前

感谢兄台的赐教,受益匪浅。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其实很想向您当面请教,但始终有所顾虑,宁愿以文字交流。正如您所说,这的确需要“有意识的练习”。愿您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忘初心,坚守阵地,脱颖而出,福慧双修。期待您接下来的杰作,也希望能与之面对面的畅谈。

poet
poet
1 年 前

你现在找到自己的信仰了吗?
皈依宗教的代价很大,而且各类宗教都有一部分很扭曲的东西——尽管它们也有一部分是非常深刻、具有灵性的。
我在宗教之外找到了新的信仰,启发来自新兴的“超个人心理学”。也许在两年后的今天,你已经接触和读过超个人心理学的著作了,我说这些可能多此一举。但我还是大概地说说吧,超个人心理学整合了西方的科学与东方的宗教,发现了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并将之结合,形成了一个更具有整体性的系统。科学之所以否定宗教是因为宗教在追寻的是精神,还有超越精神之上的神秘之物,这些东西就像人的心灵,无法轻易被科学观察验证。但这些东西都真实存在,每一个踏上灵魂之路的人都可以亲自验证。
在这方面我的启蒙作家是肯威尔伯。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去阅读一下他的著作。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