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义感与迷茫:对重新参加高考梦的一个解释

On

Update

无意义感与迷茫:对重新参加高考梦的一个解释

今天早上,我又做了一个重新参加高考的梦,但是我已经很久没有做过这样的梦了。在读本科和硕士生期间,我相当频繁地做这类梦,但是读博以后就非常少了。这些梦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我,作为一个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重新去参加高考,大部分场景包含坐在一个高中教室里进行准备,少部分场景包含参加高考的情况,出现的人也混杂着中学和大学认识的各个同学。

我会很自然地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会持续不断地做这种梦呢?实际上,考试梦是梦境的一个重要类型,所以对梦的科学研究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弗洛伊德在《释梦》中亲自给出了答案,我在读本科时沉迷精神分析,也努力让自己接受他的诠释。有的读者可能没有读过《释梦》,或者读了也没有印象了,所以这里我不得不破例做一个长篇引用,其中的加粗字体是我做的:

凡是通过中学结业考试而获得升学证书的人,老是抱怨为不及格的焦虑梦缠住不放,或者梦见非补考不可等等。对于已经获得大学学位的人,这种典型的梦采取的又是另一形式,他梦见没有通过大学最后一次考试;尽管他们甚至在梦中都反对说,他们毕业已经多年,或者早已在大学里当了讲师或主治医生了。我们在童年因恶作剧所受的惩罚永远根植于我们的记忆之中;这种记忆在我们学生时代两次关键性考试的“苦难日子”里,再一次变得活跃起来。神经症患者的“考试焦虑”也是因为同样的童年恐惧而加强的。当我们结束了学校生活以后,我们的父母或养育者以及后来我们的教师都不再惩罚我们了。现实生活中的无情因果关系负起了进一步教育我们的责任。每当我们做错了事或有渎职之处,我们便料到事情本身会带来惩罚——总之,每当我们受到责任心的驱使时,我们便梦见了升学考试和学位考试(即使是有了充分准备的人,谁又不对考试战战惊惊的呢?)。

为了对考试梦作进一步解释,我必须感谢我的一位有经验的同事[斯特克尔],他在一次科学讨论会上宣称,就他所知,只有顺利通过考试的人才出现入学考试的梦,落榜的人是从不做这种梦的。因此,焦虑的考试梦(已经一再证明,梦者如果次日有一项负责活动而又害怕完不成任务时便会产生这种梦)似乎是在搜寻过去某种情况,其中产生的巨大焦虑已被证实是不合理或与事实本身相矛盾。这是一个梦内容被清醒状态所误解的好例。[见343—4页]对梦提出的那种愤怒抗议:“但我已经是一个医生了!等等”实际上乃是梦所提出的安慰之词,所以我可以解释为“不要害怕明天,只要想想你在升学考试之前是何等的焦虑,结果安然无事,你已经是一个医生了,等等。”因而梦中产生的焦虑实际上起源于白天的残余经验。

我对自己以及对别人所作解释的这般论证,为数虽然不多,却已证实了这种解释的有效性。例如,我从来没有通过法医学的期终考试,但我在梦中从未为这件事操心过,同时我却常常梦见考试植物学、动物学和化学。我曾为准备这些考试感到很大的焦虑。但是,不知是老天保佑还是老师大发慈悲,我总算过了关。在我有关学校考试的梦中,经常梦见历史考试,当年我这门课考得挺好——虽然真实的情况是因为[在口试中]我那位仁慈心肠的老师(另一个梦中那位独眼的恩人,见17页)在我交回题目单时已经注意到我用指甲对三个题目中间的那个划出了记号,暗示他对这个题目不要苛求。我有一个病人告诉我,他决心不放弃第一次升学考试,后来被通过了,后来他参加军队考试失败因而从未得到任何委任。他说他常梦见前一种考试,却从未梦见过后者。

关于考试梦的解释,面临着我已经指出的大多数典型梦所特具的困难[241页]。那就是梦者提供的这方面材料太少,不足以作出充分的解释。只有搜集了相当数量的这一类梦例之后,我们才能对它们有更好的理解。前不久我得出了结论,认为“你已经是一个医生,等等”的反对意见,其实不仅是一种安慰之词,而且还表示了一种自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你现在已经老了,有生之年也不多了,但是你还要继续做这些愚蠢的、幼稚的事情。因此这种自我批评和安慰的混合物应当是符合考试梦中的隐意的。果真如此,则如果考试梦中出现的“愚蠢的”、“幼稚的”的自责涉及应受斥责的性动作的反复,也就不足为怪了。

威廉·斯特克尔第一个把升学[Matura]的梦解释为照例与性体验和性成熟有关。我的经验证实了他的观点。

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实际上,弗洛伊德提出了三种诠释:它是一种安慰;它是一种自责;它跟性有关。套用在我自己身上那就是——这位梦先生告诉我:1)不要担忧现实!你连高考都过来了,还需要担心眼下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吗?2)你已经待在一个不错的大学了(尽管它可能低于我高中时候那愚蠢的梦想),居然还在做这么愚蠢的事情。那么愚蠢的事情指的是什么呢?弗洛伊德乐于告诉我们说:3)应受斥责的性行为。

然而,这些诠释肯定不符合我自己的情况,而且也非常可疑。我做的所有关于参加高考的梦,当时都没有遭遇其他特别需要处理的任务,也没有遇到什么现实压力。至于考试梦是一种自责的观点,则是毫无依据。而且我从未觉得性行为是应受斥责的或者是愚蠢的。弗洛伊德时代对性的压抑,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不存在。而且,把考试梦跟性联系在一起,本来就毫无道理,这也是弗洛伊德理论饱受诟病的一点。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J.艾伦·霍布森(J.Allan Hobson)曾经这样点评弗洛伊德对飞行梦的诠释:“可怜的老弗洛伊德能做的只有争辩说它们代表转移的性欲。

这也难怪精神分析以及梦的内容分析没能成为一门科学。在我看来,如果要评选出20世纪最荒诞的学术观点,弗洛伊德对性的无以复加的强调将名列前茅。现在我们必须跟弗洛伊德分道扬镳,来看看现代梦科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什么。现在我将转入梦的形式分析。

霍布森自己是这样解释考试梦的:

我们知道内容本身可以重复,特别对于第六章讨论的那些创伤性梦例,但当正常人将其所谓复现的梦记录下来时,我们惊讶地发现重复出现的只是梦的形式特征,如焦虑可能是梦最常见的元素。那么人们为什么焦虑呢?譬如说考试。只要我们想想焦虑和情绪在梦的构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会觉得那不足为奇。人们都焦虑些什么呢?他们为自己的表现及相应的评价而紧张,那么还有什么评价比考试成绩更具压力或更重要呢?因此,考试常常成为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然而,与考试有关的梦常在定向细节上大相径庭,它们发生于不同的房间、不同的地点,涉及的科目也不同,但其共同点在于做梦者都觉得准备不足。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尤以忙碌、竞争激烈者为甚。这可能与我们在梦里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关,也就是说梦的另一个形式特征是无法记忆。在梦里,人很少能记住什么事情;尤为奇怪的是,尽管梦包括了很多的记忆片断,人们却不会在梦里突然停下来说“咦,那让我想起了什么”,或记起一些诸如某个梦中人物最近刚去世的事实。可能正是这种思维的缺乏,加上焦虑及其最常见的搭档——对失败的恐惧感,共同引发了个体所谓反复出现的考试梦

J.艾伦·霍布森:《梦:一个极简导论》,韩芳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虽然霍布森强烈拒斥弗洛伊德理论,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强调焦虑因素和对失败的恐惧感是形成考试梦的主要原因。霍布森所不同的是,他认为由于梦的形式特征无法记忆,所以它无法通过对现实的记忆来表达对现实的焦虑,而只能通过考试梦这些记忆片段来进行。如果梦中的“我”是有记忆能力的,那么我就可以直接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焦虑的事情了,而根本无须借助对过去考试的记忆片段——比如,如果我对第二天的约会感到紧张,那么前一天夜晚我应该直接梦到对方或者约会的场景才对。这个解释比弗洛伊德压抑-伪装-审查解释更为简单,更加合理,更为科学。

现在回到我自己的情况,重新参考高考的梦是否体现了我对现实生活的焦虑?我对这个解释持怀疑态度。第一,我在这些梦中并未体验到焦虑感,而是很欣然地希望再来一次机会;第二,我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少有焦虑情绪。当然,人们可以说,我这个年纪或这个处境的人,没有焦虑,这怎么可能?好吧,对此我似乎也难以辩解,但必须强调,即便有焦虑,它们对我来说也只是生存性的,而非体验性的。另外,本科和硕士生期间还需要通过升学的考验,而现在没有这种考验了;另外,我现在对浙江大学以及对在这里的生活非常满意,虽然我没有从这里学到什么东西。

连续不断的高考梦从未成为我生活的负担,而只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实际上,即便是在最困难的硕士生期间,我从高考梦中醒来后,也会庆幸现实是多么美好。大约三年前,在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后——那次答辩非常成功——和申请读博成功后不久,我还做过高考梦,那次梦是我的一系列高考梦的顶点:梦中的“我”正在进行第三次高中复读,而且这次复读要读完整个高中三年。在此前做过的高考梦里,我已经进行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复读了。那一次我从梦中惊醒,并且立即感觉自己在接受西西弗斯式的惩罚。按理来说,在答辩和申请读博成功后,我是不可能焦虑的也不可能担忧失败的,但当时我对未来生活有一种隐隐不安的预感。

今早又做高考梦并醒来时,尽管还没到应该起床的时间,但我还是立即用文字记录了下了梦。我现在对那个梦只有很少的直接印象了,只记得在进考场以前,一位同学站在外面用灿烂的笑容迎接我并且跟我谈话,而她是我在浙大德语课上的一位同学,而我其实跟她联系很少。在真实世界中,我最后一次碰到她时她还戴着口罩,所以即便她有灿烂的笑容我也看不到。至于为什么她会出现,我们对此不必深究其意义(这种做法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当作一个巧合就好了。另外,文字笔记告诉我,我进考场后,或许是出于我自己的决定,或许是接到通知,我不用参加这次考试了,而且我清晰地也欣然地感受到“现在已经很好了,不要再考了”这样的意思。这个现象是以前的诸多考试梦中未曾有过的。

“现在已经很好了”这句话应该是一把解开谜底的钥匙。

我的解释如下:由于中学时代那可怕的应试教育,考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记忆片段。而某种生活心境可能会触发考试梦,但是这种触发是随机的,因为也可能触发其他内容。这些心境可能是弗洛伊德和霍布森所说的焦虑或对失败的恐惧——但这应该不是我自己的情况——也可能是我所体验过的对生活的无意义感和迷茫。由于无意义感和迷茫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一种普遍情况,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会出现,那么触发考试梦的几率应该是长期存在的。

为什么不安和迷茫会跟高考联系在一起呢?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大家当时想考上理想大学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不知道那究竟意味着什么,就像没人知道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什么样子但是还是继续喊口号。那个所谓的理想大学,只是一个空泛的名字而已,并不带有任何内容。在狂热的荒诞下,繁忙而紧张的高三教室里,人们活在一种抽象的没有内容的对未来的期盼中,而且由于半军事化生活过于严酷而单调,也不得不把眼光完全放在未来,这里面隐藏着对现实生活的无意义感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假如你看过一些军事电影的话,便会想起里面经常有一些桥段,战友相互之间畅谈战争开始前自己做过什么,以及战争结束后自己打算做什么。区别在于,战友之间对未来的憧憬是具体的,而我们拼命地为一个未来的目标奋斗,但是却对那个目标以及完成目标的意义一无所知。有少数人意识到了这种应试教育狂热的荒诞性,于是便采取一种反讽的姿态生活。我读高三的时候,有次班里让所有人在后面黑板上写上自己的“理想大学”,大部分人(包括我)都很虔诚地写了,但有位同学写的是“克莱登大学”。

尽管现在偶尔有无意义感和迷茫,但是我现在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却处于很高的水平。所以,在最近的考试梦中出现了“现在已经很好了”的声音,梦不让我参加考试,或者我自己退出了考试。无意义感和迷茫跟高考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已是历史事实,我对此似乎无法控制。所以,“现在已经很好了”是当下生活对这些梦境的回应,而这可能是最好的结果,这也显示出努力过上一种美好生活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诠释(interpretation),意思就是,想要从梦的内容中找到它的意义,这种举动是徒劳无功的,而我们能做的是只能是解释它为什么会发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