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为何重要

On

Update

社交为何重要

这篇文章不是要写成«你需要社交的X个原因»。为什么呢?因为,第一,用英文在谷歌检索一下就会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其中大部分比我写得要好;第二,这真的还需要找原因来证明吗?

我这里要处理的是中文互联网上一个古怪的情况—反社交文化。“社交”,大有成为一个贬义词的趋势;“社牛”,这个生造出来的词,所要表现的东西似乎是一种不太受人喜欢的人格。

“社恐”这个词对应的是英文的“social anxiety”,但是把“焦虑”换成了“恐惧”。这很有趣。“焦虑”和“恐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而后者有逃避之意,听起来似乎更加严重。

我感觉,我见过的自称“社恐”的人有点超过合理的限度了。可问题是,在我看来,中国恰恰是一个缺乏社交文化的地方。一方面是随处可见的“社恐”,另一方面是社交氛围的匮乏,这就是我看到的古怪现实。

大学校园应该是一个充满社交氛围的地方,但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大学里很少见到“派对”(party)。派对是一种社交性的娱乐活动,大多数情况下要提供酒精和饮料,而且许多参加者相互之间并不怎么认识。中国人喜欢“聚餐”,但聚餐的社交性不足,因为人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吃饭上面,不能全身心投入交谈。

我这学年尝试性地组织过两次派对和一次登山活动。在最近的派对活动上,我制作了邀请函,而很有可能所有人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邀请函。然而在派对上,我深感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对这样的活动很不适应。问题不在于早期或更长时间的尴尬,而在于我们还不清楚自己要在这样的场合做什么,更不了解社交礼仪。

在最近那次派对中,虽然有25人接受邀请,但只来了16个人。没有来的加上拒绝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说自己“社恐”,另一个是说“太多人不认识”。然而—-大家都是一个研究所的,在我看来,这两个理由便是缺乏社交文化的明证。

克纳佩是一位二战时期德国军官。据他回忆,在开战前,他在军校接受教育时,有一个考核项目就是社交,所有军校生参加一个舞会,一些高级军官会带上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这些军校生需要在这个舞会上展示出自己有跟男士和女士谈话的能力。有人会在上面观察每个人并打分。

如果中国的大学生参加这样的考核,情况会非常不容乐观。可是,把社交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似乎也很荒唐,因为它应该是一种课堂之外养成的能力。

歌德曾经感叹,由于人们忘记了社交礼仪,导致人们在争论社会议题时发生了一些很难看的情况。互联网上那些喷子的发言让我感到歌德的说法是对的。如果大家有参加社交活动的经验,是否会更少成为喷子?

社交氛围的匮乏导致了很多后果:很多人感叹自己“圈子小”;这又导致“网络社交”的泛滥。互联网的确是社交氛围的匮乏的重要补充—但已经快有“本末倒置”的嫌疑了。在美国,有一半的情侣是通过网络认识的。

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孤独的人,他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学习、可以做到一天不跟一个人说一句话。但这些人有可能会对着手机屏幕笑。单纯的网络社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没有连接的生活,甚至很有可能使得生活更加异化。

网络社交也分两种:一种是不导向现实交往的,另一种是导向现实交往的。它们都是有意义的,然而前者当然不能取代现实社交,而后者只能作为匮乏的现实社交的补充。

许多人终于想到要参与社交的目的是想要寻找亲密关系伴侣。这当然很重要;可是社交本身也有独立的价值。无论是否会在这样的场合会交到朋友甚至挚友,与不认识的人打交道也是很有奖赏性的(更何况大家都是一个学校的同学)。社交使得我们拥有了连接感。

我是一个内向者,这意味着我需要从独处而不是社交中恢复精力。组织社交活动本不应该是我做的事情,但我感觉自己需要去做。我读本科的时候也不喜欢自己身边的那些“社交达人”,因为当时我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认为他们缺乏“真心”。但现在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他们让我们的大学校园更像大学校园了。

我很赞叹那些独处的天才。据说,如果巴尔扎克搭乘火车二等座,他会成为全车厢最健谈的人;而卡夫卡出现在那样的地方,则会成为最沉默的人。并不是说独处是天才的的特权,每个人都有。问题在于,如果你对自己的孤独状况感到不满意,你应该努力才对。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