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没意义的问题:How Are You?——一个辩护

On

Update

虽然从小时候学英语的开端,我们就有如洗脑般地被灌输进来对”How are you”这一问题的标准回答“I’m fine. Thanks. How are you?“但当我真的开始不断遭遇这个问题时,我仍然经历了一阵的不适应。因为,在起初遭遇这些问题时,我是真的把它当成是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我才真的没有把它当成是问题。

我依然记得一个场景。当时我在哈佛的一个阶梯教室里坐着等一个讲座开始,一个女生走了进来坐在了我的旁边。她坐下后立即问了我一句:”How are you?“我当时总算能够行云流水地、不带犹豫地说:”Good. How are you?”那位女生笑了一笑,也说自己很好。那一刻, 我觉得自己总算是学会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句问候有些怪怪的,不仅是出生在美国文化圈以外的人,一些美国人也注意到了。美国文章家爱德华·霍格兰德在一篇离奇古怪的作品《论友谊》(On Friendship)曾这样写道:

在美国,”How are you”是最常见的问候语,但如果不回答 “很好”,就会轻微地违反社会契约,因为几乎没有人会想知道你是否很好。如果你不能保持清醒,有机构可以帮你做到这一点。不过,朋友是在问题不是死记硬背的时候才会出现的……

正如霍格兰德所说,美国人通常是以这样一句问题来问候别人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对方是不是过得很好,而大多数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也并没有在回答中把自己过得好不好反映出来。比如,即便三天前你家里着火了,别人在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恐怕还是会习惯地抛出预设的标准答案。于是,反差现象出现了,你可能会先说自己很好,然后思索片刻,告诉对方自己房子没了。考虑到”How are you”如此常见,我便很有把握地可以说,”How are You”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问题。沿着这个逻辑下去,我们似乎就可以得出一个必然的推论:美国人是多么虚伪啊,他们每天都在相互欺骗!

要想反驳这个推论,人们可以从语言学和语言的历史来论证——这样一个客套话(Phatic expression)成为一个社会惯例甚至规范,必然有合理的地方——而我则主要是从真实的社交场景来进行反驳。如果两个人只是匆匆路过,或者一个是店员一个是顾客,他们互相抛出”How are you”,这的确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逢场作戏的印象。但假若体验过社交场景的话,人们就很容易感到虚伪的推论不符合实际情况。

然而,只要人们深刻地理解了”How are you”,也就能深刻地理解美国文化中的一个侧面。同样,只有流利地运用它,一个人也才能融入美国文化。网络上有许多文字和视频资源解释为什么美国人会这么问候人,但许多资源是教学性的(一个例子),而不是思考性的。坊间也有许多解释,比如”How are you”可以更加顺畅地开始交流,美国人对积极情绪的期望,问候和问题合一代表着效率,等等。从”How are you”来透视整个美国文化,这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

在社交场景中,伴随着”How are You”这个言语问题而来的,往往是看起来非常友好和真诚的笑容和兴趣。一个常规的问候”hello”跟这个问句式的问候”How are you”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当你要问”How are you”,就要比一个简单的”hello”要带动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只需做一个简单的练习就很容易体会到,询问”How are you”的人往往看起来心情很好,而且待人热情。在美国,陌生人之间的友好和热情显然跟”How are you”相辅相成。

当我说“看起来“时,我指的不是它是虚情假意的,而是指我无法推断对方内心之中所经历的东西。所以,最好的做法是我回顾自己先询问”How are You”时自己内心经历的东西。

最开始我使用的是常规的”hello+名”或”名“,但是在遭遇了数不尽的”How are you”后(how are you也存在很多变体,比如how’s it going, what’s up, how have you been),我便自觉或不自觉地也采用了这样的问候。所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开始采用这种问候方式后,我立即发现,”How are you”对非言语沟通的部分要求更高。当然,理论上你可以一边看手机,一边漫不经心地问”How are you”。但是在处理迎面遭遇和社交场合时,”How are you”需要我带着更大的友好和热情。如果做不到友好和热情的话,那么”How are you”就会显得是一个冷冰冰的虚伪的问题,而我自己希望极力避免这样一种印象;但如果我能做到友好和热情,那么”How are you”就会显得是一个真诚的问题。这样,我可以这样说,在我练习”How are you”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练习社交技能的过程。

那么,我是真诚的吗?在社交场合,当我这样去问的时候,我一般是真诚的,因为当我主动这样问候,一般也是因为我主动去找这个人搭话,既然我主动去搭话,那么显然我对这个人是有某些兴趣的。如果没有兴趣,我根本就不会去搭话。当然,在社交场合,我发现我需要休息一下,于是坐在某个角落时,发现旁边也坐着一个人,这时涉入谈话似乎是被迫的。但这时我一般不会问”How are you”。

在遭遇性的场合——比如在超市遇到一个熟人——”How are you”则更多是一个习惯。习惯的意思就是,这个行为是自动运转的,而无需调动任何认知资源和情绪资源。比如早上起床后要刷牙,你一般不会逼着自己去刷牙,而是自动就把牙刷了。既然它是一个习惯,那么它就无所谓真诚或不真诚。就像你在每次刷牙的时候也肯定没有想过这跟口腔健康的关系。但是,在最早你决心要每天早晚刷牙时,一定是痛定思痛要维持口腔健康。

至于商业性的场合,比如店员对客户的询问,则同样也是一种惯例。它是把一种社交惯例执行到了商业场合。

总之,我可以肯定,美国人的社交文化是跟”How are you”这个问候惯例是分不开的。一个善于社交的人肯定是一个经常而且能很好地运用”How are you”的人。既然问候是开启谈话的开始,那么如何更好地问候便是社交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这跟中国或整个汉语文化圈有什么关系呢?遗憾的是,中国似乎陷入了另一个极端,现在似乎并不存在任何固定的问候语。前不久,我确实在一次线上谈话中问过一个人“你好吗?”,而当我在问的时候,我是在有意地延续我在美国学习到的习惯。但我是真的想知道过去一两年她过得好不好。无论她在想什么,她也确实没有按照字面意思回答这个问题,既没有按照美国惯例说“我很好”,也没有问我“你好吗?”。但她显然意识到了我在问候她,而她的回应方式是“好久不见!”尽管这次谈话也基本到此为止了。我也在一次当面聊天中问过“你好吗?”,我不记得对方说了些什么,但后来我们聊了很多。也许,一个问句式的问候——带着友好和真诚——是在哪里都可以激发出善意的?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3 Comments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松易涅
松易涅
8 月 前

有意思,一个简单的问候语,透视社交文化的差异

匿名
匿名
2 月 前

在德语中也会以Wie geht es dir? 开启对话。一般回答都是gut. 但是我还是极力不想用这样的回答,但也不能说schlecht. 一般特别好或者特别糟糕的时期都罕见,我会讲一个Nicht schlecht. Not bad。

前段时间一个德国同事告诉我可以这样回答:
Wie geht es dir?
Es geht.
这也是我觉得更贴切自己的真实状态的表达,对应中文大概是
你最近怎么样?
就那样。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