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有人类以来,他们就和其他动物一样不停地繁衍,而养育孩子在大多数文化之中就像一个植入大脑的自动程序。对养育孩子本身的真正反思,或许还只是现代以来的事情,而对它的科学认识,也不过是最近半个世纪的事情。
为人父母会带来幸福吗?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还争论不休,有的结论是会,有的结论是不会。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养育孩子与幸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它并不会直接带来幸福或者不幸福,而是会在其他因素的加持下造成相应后果。研究者发现,如果父母遇到的负面情绪、经济问题、睡眠障碍和婚姻问题相对较多,他们就会不幸福。相比之下,当父母体验到更大的生活意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更多的积极情绪和社会角色得到加强时,他们就会感到幸福和快乐。
我们接续这一结论来进行讨论。基本需求的满足当然主要是通过工作,而更多的积极情绪跟天性有关但也跟后天的认知调节有关,更大的生活意义当然主要是通过认知调节,而社会角色不仅通过认知调节也需要实践。总之,能否从养育孩子之中获得幸福,这似乎主要取决于实践情况和认知调节。
不过,既然养育子女可能无法给父母们带来快乐,那么父母们为什么还要成为父母?无论为人父母是否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拥有正常心智能力的人们都会同意,为人父母会让我们的人生意义重大。我相信,许多父母都会同意我的这一论断,而许多没有成为父母的年轻人在想到自己父母把自己辛辛苦苦养育出来的漫长过程时,也一定会同意这一点。有些人不同意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了有毒的养育环境之中。实际上,亲密关系和养育孩子是最能让意义感充盈人生的两件事,而且是大多数人都可拥有的两件事。你不需要去做任何伟大的事情——诸如成为总统,成为研究出癌症或艾滋病疫苗的科学家,创立一个成功的企业——便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
为什么养育孩子会带来如此强烈的人生意义感呢?因为当他们成为了父母,他们就身负一种责任,而且这种责任可被视为是无私的。同时,由于自我责任是人生意义感的重要来源,所以,养育孩子这一重大责任会让我们的人生意义重大。
我们每个人肯定都听说过许多令人感动的养育事例,在这些事例中,父母似乎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我们根本无法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这些事例。
我听过一些比较极端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故事。这些中国父母本来认为在中国的日子是勉强可过的,而且他们都干着非常体面的工作,过着优厚的生活。然而,一旦他们有了孩子,他们就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下定决心,要么带着孩子移民,要么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出国,其中有些人还不惜代价冒着生命危险“走线”。
我在美国西部旅游时便遇到过一位住在芝加哥的来自中国东北的母亲,据她说,他们家庭来到美国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当时住在上海,但外地人的孩子读不了高中,于是“背井离乡”来到美国。我们在听她讲述这一段故事并且听到“背井离乡”时都笑了,因为这反而是因祸得福了。
我遇到的另一位上海父亲则没有那么多钱,她孩子在国内读了本科,但他早就计划好要把她送到美国读硕士,并且提前很久给她说明,让她努力留在美国。她毕业后在西雅图找到了一份工作,据说工作轻松,而且薪水很高。才毕业没多久就在郊区买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这位父亲去看望女儿的时候,望着这栋房屋,不禁问道:“你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要是她回了上海,不可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据说她一度想要回国工作,这位父亲立即劝阻了她。
当然,还有许多人是因为在有了孩子后,被逼迫认识到中国教育体制的种种问题,从而下定决定要举家移民或送孩子出国。这一动机并非是因为在国内的受教育途径受到阻碍,或者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主要是观念性的。
在这些比较极端的案例中,我都从中看到了这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无私精神。我在观赏BBC纪录片Planet Earth时,有一点给我留下了强烈的震撼,北极熊母亲在把自己的孩子带大以后,它就会让自己的孩子独自生活,在很多情况下,这一次离别意味着永别。北极熊母亲的使命就是教会自己的孩子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然后把自己的孩子送给这个世界。
在人类之间,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养育文化,但最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文化,当属最接近北极熊养育方式的人类文化。为什么?倘若父母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教会自己的孩子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并把他们送去这个世界,那么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养育在生存论意义上是不求回报的。而非功利性和尊重个体性的养育文化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它可以让父母对孩子营造出一种无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氛围。卡尔·罗杰斯的一大贡献就是向我们表明,无条件积极关注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是有多么重要。
当然,我不是说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无私行为。现实情况非常复杂,养育孩子这种行为显然不是完全无私的,因为孩子不仅可以给父母帮很多忙,而且也可以提供某种情绪支持。要说父母什么都不图,这也不太可能。而且,在孩子刚刚出生时,父母们往往把孩子看成是自我的一个拓展,但随着孩子的主体性逐渐加强,父母们也逐渐看到自我在孩子身上逐渐消逝,直到完全消逝。在此之后,我们才可真正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而不仅仅是某种形式的自爱。
虽然养育孩子本身很有可能不是无私的,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无私行为。这并非是罔顾现实,而是我们在认清现实的全部以后选择加强现实中的某一部分,并与此产生交互作用。当我们把养育孩子看成是一种无私行为后,我们自己不仅就有可能会成为更好的父母(或者具有了成为更好父母的能力),而且也可以从一个更宏大的角度更积极地看待父母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印迹。当我们选择要生儿育女,就不应该考虑各种功利动机,因为这绝对会扭曲我们的养育行为。我们养育子女不是为了他们能够回报我们,而是仅仅是希望带着他们顺利成长。
同时,我们必须拒斥两种观念,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家族观念、“养儿防老”和“重男轻女”观念。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育观念都是高度扭曲的和有毒的,从中诞生出许多可怕的变态想法,比如父母渴望子女成才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父母出于养老的考虑去养育子女,父母不愿意子女到远离自己的地方生活,父母要求子女对自己的服从,父母通过彩礼来出售自己的女儿,等等。我们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孩子怎么可能发展成心智健全的成年人。
我们还要拒绝第二种观念,即当今的女权主义。许多女权主义者是只知道声索权利的自私的吝啬鬼,这也是上野千鹤子理解不了人类为什么会生儿育女并从中收获人生意义的原因。曾经有女权主义者跟我辩论说,生育一个孩子会导致女性的某个身体结构发生可怕的无法恢复的变化,所以她绝对不会生育。但是她忽略的是,为什么那么多女性明明知道会发生这样的身体变化,但还是决定要生育?为什么男男女女们明知道生育会给生活带来巨大挑战,他们还是要生育?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应该是这些。这里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生理的和进化的驱动,但我宁愿看到我想看到的一部分现实,那就是:人类受到一种无私责任的驱动甚至是召唤去生儿育女,愿意在这一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这一视角不仅会让我们从养育子女中更容易获得幸福——正如文章开头所指,这是受实践影响和认知调节的——也对我们对人性的认识会大有裨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