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下午,我在给手机刷系统。虽然那是一台2024年的手机,但它搭载的依然是USB 2.0,所以传输数据的速度很慢,而我又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备份和恢复。到了晚饭时间,整个工作还没有完成,而我又不得不去吃饭,于是就在没有携带手机的情况下去了食堂。我没有选择常规的打饭窗口,而是选择点餐-等待-取餐的窗口。
那等餐的10分钟,是我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的10分钟。我刚刚在位置上坐下,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无事可做的境地。
我应该做什么呢?跟坐在旁边的人聊天?这在今天肯定会被视作古怪行为。闭上眼睛练习正念?这同样可能被视作古怪行为。于是我只好观察食堂里吃饭的人。我发现,单个来就餐的人,无论是正在等餐还是正在吃饭,几乎都在看着手机。而那些携友带侣的人,固然是在边吃饭边聊天。我无法把目光在一个人身上停留太长时间,因为如果被发现,这可能也被视作古怪行为。于是我只好不断地在不同的人身上不断地游移视线,但是即便如此,假如被其他人观察到,这同样也可能被视作古怪行为。于是我只好低着头看着面前的桌子的表面,并且尝试着让自己思考事情——不一会儿,我听到了我的取餐号。我从这个困境当中解脱了。
直到最后,我不得不承认,不带食堂去手机,已经使得我自己成为一个古怪的人,无论我做什么都没有挽回这件事的可能。当然,之前的描述在事后的回忆中加入了一些自我中心主义的调料,因为几乎肯定没有人注意到我所处的境地,因为他们要么忙着看手机,要么在跟身边的人谈话,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观察旁边的人呢?
这种无所适从的境地是由双重原因造成的:第一,我的固有的习惯忽然无法履行;第二,由于我没有在食堂看手机,这让我显得与众不同,并且我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我已经养成了在等餐时看手机的习惯,但是我并没有养成在吃饭时看手机的习惯。假如你在现在的几乎任何一个大学食堂或者有许多人单独就餐的地方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人都在边吃饭边看手机。并且,大多数人都在看视频,大多是在看剧或者其他的较长的视频,而不是抖音这类短视频,因为短视频需要频繁用手来切换,但这时手正用来吃饭。有人把这些东西叫做“电子榨菜”。
我想起我小时候,自己总会被家人频繁叫认真吃饭,不要再一边吃饭一边看一旁的电视了。现在,没有人提醒,更没有人去关掉电视机,所以人们就可以任意行事了。但是这些人将来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小孩子呢?
我在想,是否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失去了认真吃饭的能力?但我要先坦白的是,我在美国租房的时候,假如是在自己的房间吃饭而不是在客厅,我有一边吃饭一边用电脑看YouTube的习惯。而现在,假如我是叫外卖在宿舍吃,我也会延续这样的习惯。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刚好不得不要面对着我的电脑吃饭。但是我的确从来没有一边吃饭一边用手机看视频的习惯,并且认为这一行为是不可思议的。
你或许立即会反问我:“哦!你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脑屏幕,别人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这有什么区别,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吗?这些不都是‘电子榨菜’吗?”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你的反问是正确的。这就像一个PC电竞选手在轻视手机电竞选手一样,他们或许认为自己位于更高级的地位上,但是对于那些对电竞没有兴趣的人来说,这两种电竞不都是打游戏且不务正业吗?所以,当我说大多数人失去了认真吃饭的能力时,当然也是把我包括在内的,只不过同时认为我的受损程度要低一些,毕竟我在食堂或餐厅从来都是认真吃饭的,并且假如并不是正好对着电脑的话,我也不会边看YouTube边吃饭。
自从我意识到这件事后,我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会更加认真地品尝食物——是的,哪怕是在备受嫌弃的浙江大学食堂也是如此。我相信我平时也有注意力涣散的毛病,不太容易持续地认真做一件事情,所以我也没有置身事外的权利。但现在来看,这一问题是普遍性的,尤其是对社交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在英语世界,这一问题被冠以“注意力危机”(attention crisis)的名称并得到了学者和媒体的认真对待和持续讨论,它指的是今天的人们在各种干扰袭来时难以保持专注的现象。我有次在图书馆亲眼看到,有一个同学用手机打开了Forest应用——一个让用户在几十分钟内不使用手机的App——然后立即打开了她的电脑并打开微信。
学者们主要关心的是手机这个载体,而不是电脑,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手机对注意力的损害程度肯定要高于电脑。根据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在2000年,人类的平均注意广度(Attention span)大约是12秒,而到了2013年,便只有8秒。而在ins、Tiktok/抖音和小红书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时代,现在人们的平均注意广度又有多少呢?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是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近些年一直关心由手机和社交媒体给儿童和青少年带来的心理问题,不停地在各大媒体上大声疾呼。他建议学校要禁用手机,并且16岁以前的青少年不得拥有手机,尤其是不得使用社交媒体。最近他在一个节目中警告说,如果在25岁以前长期沉迷手机,那么这将导致额叶皮质永久性的变化,在那以后再想改变就相当困难了。
虽然注意力被主要投注到青少年,但大学生和职场成年人的问题也尤为严重。大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受手机和社交媒体深刻影响,于是把习惯带到了大学。在大学教室,许多人听课的时候面前摊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但是有多少人能保证他们只是在做笔记或查资料,而不是在做别的事情?在COVID-19的远程授课年代,有多少人是做到了认真听讲的?
我在UVA时曾旁听过一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授课的教授提醒大家在上课时慎用笔记本电脑,因为你一旦打开它就很难让自己不受各种干扰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当你在用电脑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坐在你后面的同学很容易观看你对着电脑做什么,于是也会导致他们走神,其中有些便也在笔记本电脑里做其他事情,于是造成了一场注意力丢失的海啸。
至少在相似级别的大学里,美国学生听课的投入程度都要远高于中国学生。在UVA,固然有少数对着自己的电脑干其他事情的,但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大多数时间正襟危坐和积极参与;而在中国,大多数人即便能做到不走神,也只是被动听讲。
不过,中国大学的学生在特定情况下也能达到积极参与的状态。我读本科的时候,学院准备聘任一个德国人为客座教授,他打算先开设一门课程,而聘任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我们这些听课学生的观感。于是,学院高度重视,由一位亲自担任助教的副教授在开课前亲自把听课学生聚在一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大家积极参与、积极提问、积极发表看法,并且经常在下课后并等德国教授离开以后,还对我们继续加油打气。总地来说,这门课最后的确成为了我本科时期学生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门课,而且我自己也感到受益良多。
但是,那只是特例。几个月前,美国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讲座,但讲到中途便愤然离席,因为他发现听众中的大多数人都在看手机,根本没有听讲。这才是目前中国的普遍情况。肖尔当时用非常严厉的语气说了以下这番话: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先跟大家说一声抱歉,因为我接下来说的事情可能会有一点点冒犯。……既然我现在谈论的是注意力这个话题,你们也知道我在聊注意力。那我觉得,你们也应该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重要性。然后,我就发现今天在场的各位,其中有非常多的人从头到尾都在看手机。你们今天特意来听这个讲座,但你们却都不能够集中注意力。那么你怎么能够在意,你平时吃的食物,或者太阳照在你皮肤上的那种感觉呢?……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挺好的。”
在事发以后,央美为了挽回颜面,编造了一个理由说这是因为观众在用手机记笔记。但是,熟悉中国人对手机的沉迷程度的人都很清楚,央美是在一个错误上面再加上了一个撒谎的错误。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职场中的人,由于这些人是成年人,并且被潜在地认定为具有完整的自控能力的人,于是便没有什么人对他们采取强制性措施(如禁用手机或社交媒体),他们也就只能靠自己的自觉来做出改变。但是,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自觉?看看食堂里那些边吃饭边看手机的人吧。
必须直截了当地说,假如手机摆在面前,大多数人的意志力都不足以抵挡它的诱惑。把手机带到身上,犹如把甜甜圈挂在脖子上。人们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有趣的事,要伸手打开它检查一下并滑动一番。有些人更是买了块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让自己不至于错过任何消息,这样就又多了一个打扰源,这次还时刻绑定在自己的手上。
明智的做法是,在工作的时候,要把手机放在远处,至少要放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这样便不至于让自己陷入意志力斗争。对大多数人来说,物理隔离是必要的办法,而不做物理隔离便实现不了任何东西。而且,物理隔离不仅是一个开始,而且还要贯穿一辈子。据说,美军步兵手册里有这样一句话:当拉开手雷的引信,它就不是你的朋友了。我们也要说,当你在工作、睡觉、开会、上课、约会、做爱等等的时候,手机也不是你的朋友,麻烦你把它丢远一些。
另外,在IOS和Android AOSP系统中都有免打扰模式,打开它后,各种通知会暂时停止弹出并停止显示。在Windows PC也有多桌面模式,可以让一个人在工作时让自己投入在工作桌面上,而避免其他桌面的干扰。在Android AOSP系统中也Digital Wellbeing的系统App,可以用来监测用户自己的各个应用的使用时长,而且数据只存储在本地。各大中国安卓系统或许也有类似系统级功能,但它们是否收集并上传用户数据,这就不好说了。
虽然instagram、Twitter/X这样的社交媒体已经具有足够的干扰,但像Tiktok/抖音和小红书这样的新型社交媒体的干扰程度更是大了好几倍。因为Tiktok/抖音和小红书从一开始就是为沉迷而设计(addiction by design)的,它想让用户不断地、永远地像僵尸一样在那些低质量的、不相关的和矫揉造作的内容上滑动。顺带一提,我并非Tiktok/抖音和小红书用户,我虽然安装了它们,但可能一周只打开一次。因为我非常清楚这几个平台“为沉迷为设计”的性质,所以从一开始就让自己不要深入进去。我也建议各位有识之士要对这几个平台有足够的戒备心,你可以利用它(但你真的能做到吗?),但不要受它控制。
在最近的一些调查中,中国的手机沉迷时间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而在有些调查中则更是位列全球第一。这不愧是诞生了Tiktok/抖音和小红书的国家,不愧是边吃饭边看手机的国家。可悲的是,这件事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引起重视,因为这里没有人谈论“注意力危机”,仿佛不存在这样一场危机一样。黑格尔说,欲成大事者,必须把全部注意力投入激情之中。但是,人们几乎肯定会进入并且或许已经进入了一个注意力崩溃的时代。注意力危机跟我们这个时代盛行的短期主义心态或许是相关的。我们为此做好准备了吗?
是的,我一直在有意识地回避吃饭等的时候看手机,一是避免消化不良,二是珍惜一天中为数不多没有电子产品的时间
这一直是自己非常关注的话题,浅浅评论一番:
但其实很悲哀的是,需要看到这篇文章的大多数人,都很难看到这篇文章——大家都被无聊的抖音小红书快手微信公众号等等占满了;也不知道这些有效地信息如何获取。
我对这些手机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影响一直很愤懑。我吃饭运动几乎不带手机,所以有充分的时间来想自己的事情,以及观察别人在这种空余时间是怎么做的——很让人伤心的是,武大90%以上单独入座的人都吃着手机榨菜;就算是一小群人聊天,双方也会把手机放在显眼的桌上,吃完顺便瞅几眼新闻与短视频;更别提许多情侣了——在自己看来,那根本不叫谈恋爱。同样的,在运动场上,不使用耳机以及手机的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一个——手机真的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分身了。
大家可以再看看,我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有多长;开机次数有多频繁;以及我们把大多数时间花费在什么APP上了。就个人而言,就算我极力控制手机时间,严格保持吃饭运动不带手机,一天的焦虑也往往让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超过一个小时——我时常会想象,如果我可以将这一个小时节约下来,读读书,会是多么大的收获;但很可惜,(无聊的)生活以及焦虑的升学让自己没法不一次次打开手机刷新微信QQ。
说不定,过不了多久,手机会被更加强力的随身工具所代替,那种随身工具更加有诱惑力,同时可以依据个人喜好,通过一系列步骤与内容,来使用户的思想逐渐被影响,注意力逐渐下降,离开理性重回冲动,最终成为一具洪流中的人云亦云的僵尸。在自己看来,现在的小红书抖音显然都在催着人在这条路上狂奔。美丽的新世界正在加速到来吧。
我曾经和一位老师课后聊天,自己很惊讶地发现,她没有注册微信账号——她说,微信上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需要;这太恐怖了。我支持她的观点,但是,在这么一个世界中,仍然坚持独立与自由,实在是一件悲壮的事情。
最后,我其实打算出国后(如果成功出国的话;国内的环境,已经不允许一个学生没有智能手机了),将智能手机换成Nokia,同时将上网需求全部转移到PC端,来尽量减少焦虑的产生以及不良信息的影响;回归相对原始的方式,虽然会很不方便,但这也是保全自我的最后办法了吧。
以上
确实
我一直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就让自己来浅浅评论一下:
非常荒谬的是,最最需要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反而是最最不可能看到——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被垃圾信息比如小红书抖音公众号填满了,不会想着向这种独立建站的博客主动索求信息。
由于自己的特别注意,在吃饭和运动时间几乎不带手机,所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自我思考,以及观察大家,是怎么对待这种空闲与闲暇的。令人悲哀的是,在武大,90%以上独自就座的人都在进食着手机榨菜;就算是一小群人凑在一起聊天,手机也会被摆在相当显眼的位置;更别提那些情侣了——那真的不是在谈恋爱。运动场上,几乎找不到不使用手机以及耳机的运动者。手机似乎已经成为了人的替身。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每日的手机使用时长有多少,开机次数有多频繁,将大多数时间投入到了什么APP上。就算自己极力控制,也会因为焦虑与(无聊的)生活,将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投入在手机上。自己时常想象,如果这一个小时被用来阅读与运动,将是多么美好——但就是做不到。
或许,过不了多久,更加强大的随身工具就会出现——它与人的结合更加紧密,可以更加灵活地判断人的喜好,通过推送一系列内容,逐渐改变人的思想,削弱人的注意力与理性,最终成为一具洪流中的僵尸。美丽的新世界正在加速到来。
我曾经和一位文学院的教授课后聊天,惊奇地发现,对方竟然没有注册微信——她说,在微信上,你可以找到生活中的一切,这太可怕了。此言不假。手机正在成为生活中的一切,也在抢夺着人之为人的理性与自由(好吧我是这么想的);在这个时代中,拒绝这一电子设备,的确是非常悲壮的无奈之举。
最后,我打算在出国留学后(如果真的成功出去了的话),抛弃智能手机而换回Nokia(中国不会允许一个学生没有智能手机的)——在自己看来,只要使用智能手机,如同就是对这无头的群众精神的投降(哎,不知道这么说是否准确),虽然损失很多便利,但这我认为这是必要的;有就意味着会看与收到影响。现在,还是得保护自身高扬的精神!
以上。
我先问问,我注意到你的新评论跟之前的评论有差异,你是按照记忆又重新写了一遍吗?
实在抱歉,之前的评论被系统误识别为垃圾评论,我在几分钟后注意到就放出来了。
是按照记忆由又写了一遍啊
辛苦,抱歉,劳烦您被迫重新写一遍。有时候评论系统误识别,而且它不会提醒我。另外我注意到你用的gmail,如果你想显示头像,可以在 https://gravatar.com/ 用谷歌邮箱登录,然后选择一个头像,这样在这里也会显示头像。
我试试
Hi
关于运动场嘛,跑步用耳机的话是不是还好,因为单纯跑步还是有点无聊的,有些人如果不能听音乐也缺乏去跑步的动力(比如我),当然,如果是边运动边看手机,这就是比较搞笑的,尤其是如果是在用什么器材做无氧运动的话。我也观察到有情侣模样的人在食堂一起吃饭,却一个或两个人在看手机,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场景。
我觉得现代社会没几个人能做到每天只用1小时手机。哪怕是用3个小时都算是很少了。刚刚搜了下,美国人平均手机时长是4小时37分钟,大学生可以达到6小时。中国应该是比这个高的。
现在居然还能拒绝微信,这可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学院之前有个老师也一直拒绝使用微信,直到他开始干起了行政的兼职工作。不过感觉这是老一代的特权,年轻人几乎无法独善其身。
最平衡的办法还是在接受现代技术的情况下想办法克服不利影响,我觉得想尽办法还是能够尽可能“保全自我”的,而且未必无法做到。其实只要是不安装抖音和小红书之类的东西,这已经是前进了一大步。换成nokia还是不太现实的,毕竟出门还是得用手机看地图。
是的,就我而言,拒绝手机太难了。我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拒绝推送信息流,尽量保持自主搜索的能力。
难以保持注意力也是看手机的恶果之一,目前我正深受其扰。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注意力涣散,手头的事情做着做着,思绪就到别的地方去了。
我也有此困扰,只能多加注意,想办法提升了。
但其实我试了试,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可以将手机的功能进行分化,比如说用mp3听音乐,用信用卡与校园卡支付,用Nokia打电话,用PC端来接收社交网络消息(但很卑劣的是,微信的PC端功能需要手机扫码,意味着只能使用手机登录,只有QQ才可以直接密码登录),以及在极少数情况下(比如出门)才用上智能手机的导航打车功能。
我大概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在五十分钟左右,开机频率大概是每三十分钟开机一次(一天大概接近40次,因为夜间睡觉不使用手机),但是自己估算了一下,真正有效地信息,可能只需要15分钟。每天固定间隔比如一个半小时看一次消息汇总,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其实使用Nokia或者硅谷精英推进的“每日无手机九十分钟”是一种特权,免收打扰的特权。自己努力的核心动力之一,部分就来源于此吧。虽然看上去很荒唐,但这是每一个有自我认识的知识分子需要直面的。有能力拒绝所谓的便利,便已经是这个社会的Elite了。
mp3我也有。手机还是没法超越mp3的,因为mp3有hifi芯片,不过手机屏幕大,选择音乐的时候是比较方便的,有些小mp3几乎只能全随机听音乐。
微信、抖音/Tiktok和小红书是中国人的几个邪恶的发明。微信如此臃肿,而且至少最近五年没有任何实质性更新。只是最近PC端的用qt语言写的版本出来了,可以全平台同步聊天记录,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能备份。
50分钟可真是太不思议了,这应该已经超越了99.9%的有智能手机的人。
不过无手机90分钟,也得看程度,有些人激进些,觉得应该90分钟完全远离电子产品和互联网,有些人在这90分钟用电脑。
当然,电脑和手机作为载体还是很不一样的,电脑的成瘾程度(在不考虑游戏的情况下)要远低于手机。
当个体试图保持清醒时,系统会通过「不便利惩罚」迫使其就范。这种唐吉坷德式的抗争,或许正是加缪笔下「西西弗斯神话」的数字版本——推石上山的动作本身构成了对荒诞的反抗。保持这种「高扬的精神」,或许比胜利更重要。 这是我将自己的那段话输入到deepseek后,deepseek的总结(好吧,此处省略。。。)
这个网站是你的私人网站吗?是否需要处理很多网站维护的杂事?
用的WordPress的内容管理系统,不太需要维护,就像不太需要维护一个手机系统一样。
情景再现,角色代入的话,首先我会选择打包。至于等餐的那10分钟,索性就在等餐区静候,堂内电视开放的话就先看着,没开的话那就安静候着,或者去别的窗口看看,打发时间和有无手机其实没有必然联系;其次,即便是堂食,那就干脆直接埋头干饭,好不好吃也无所谓。结束正好消个食,一路没有手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最后,您全文的主旨确实发人深省,可谓“通病”,得治。短平快的时代,竟然有像您这样的学人直面提出,尽管贴脸开大,但终究是时代的良知了!期待您的实用妙招,感谢!
就上文鄙人所写,再补充一点鄙人感悟:在食堂或餐厅,看着厨师做的全过程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制作工程,哪怕是最后的打捞或者盛装,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就算不是为了单纯享受,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也能更加放心。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是的,这就叫“活在当下”嘛。
我坐地铁也是一样的感受,地铁里全是看手机的人。我喜欢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窗外的景色(地上段),以及观察他们手机上在看什么东西(偷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