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身份自豪感与身份政治

On

Update

当年,康德发表《纯粹理性批判》后,当时有书评说这一著作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荣耀。后来,当歌德在跟一个在魏玛工作的英国人交谈时,他不无骄傲地说,德意志文学已经超越了英国文学。——换句话说,对于当时有教养的德意志人来说,他们的自豪感的来源是他们的哲学和文学,或者更直接地,是他们所拥有的哲学家们和作家们。而到20世纪初,德意志人依然在为他们所拥有的文化而自豪,并且认为他们的“文化”可以跟以英法两国为代表的“文明”相抗衡。

现在,一些中国人为他们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当然,这跟以前的德国人为他们民族所取得的文化成就而自豪相比较的话,这二者当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自豪感的来源不同,而且都有道理。但这里有很关键的区别:似乎只有很少的德国人认为,康德和歌德或者诸如此类的文化人物是不允许被批评的。不仅德国人允许自己批评他们,而且也允许其他国家的人批评他们。这里就跟中国人的心态产生了天壤之别。中国人是不容许那些承载了民族自豪感的东西受到批评的,而许多人也正确地指出,这并非是真正的民族自豪感,而是一种狭隘的或卑微的民族自豪感。尤其在最近几年,人们逐渐意识到有几家承载了民族自豪感的企业是不允许被批评的,否则会有删帖封号或被围攻的风险。

中国人有一个心态是,有些东西只能自己批评,别人无权批评。但这一心态往往最后沦陷为谁都不允许批评。比如有一句俗语是,“母校就是自己可以骂千万遍不许别人骂一遍的地方”。我必须毫无保留地说,这种心态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影响着我的心灵。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室内几所高中的校方之间存在恶性竞争,而这种恶性竞争居然也传染到了许多学生身上。读本科的时候,我曾经选过一个同城市的另一所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的短期课程,他在上课的时候使用轻蔑的口吻说过一句:“我们学校的学生周末也在认真学习,而你们只知道在宿舍打游戏。”虽然那门课总体上使我感到兴趣盎然,但听到那句话时我还是感到一丝不舒服。

后来,我在叔本华的书里找到了一丝促使我反思的思想:

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自豪感。这是因为沾染上民族自豪感的人暴露出这个人缺乏个人的、能够引以为豪的素质,因为如果情况不是这样的话,他也就不至于抓住那些他和数百万人所共有的东西为荣了。拥有突出个人素质的人会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民族的缺点,因为这些缺点时刻就在自己的眼前。但每一个可怜巴巴的笨蛋,在这世上没有一样自己能为之感到骄傲的东西,他就只有最后一招:为自己所属的民族而骄傲了。由此他获得了补偿。所以,他充满感激之情,准备不惜以“牙齿和指甲”去捍卫自己民族所特有的一切缺点和愚蠢。因此,当人们以应有的轻蔑口吻说起英国人那愚蠢和低级的迷信时,50个英国人当中不会超过一个会表示赞同,但这赞同的人一般都是个有头脑的人。

《人生的智慧》

虽然“廉价”这个说法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有点骇人,但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可以感悟到叔本华确实所言不虚。你是否看到在约会应用自我介绍或者相亲广告看到某人大张旗鼓地介绍自己是中国人,并且表达自己的自豪感?恐怕很难。这是因为,在浪漫爱情中,人们想探索的是人之所是或人自身,而在相亲中,人们想寻找的是人所拥有的东西也就是人的外在,而民族自豪感跟这两样东西都没有任何关系,而且也不能说明任何事情。反而,他们会怀疑,你强调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是不是想掩盖什么?掩盖自身的空虚或者外在的贫困?无论如何,一个人不会仅仅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并且你对这一身份充满了自豪,就会爱上你,或者想跟你结婚。

叔本华所说的民族自豪感中的“民族”,可以换成任何一种不属于人之所是或者人自身的东西,比如母校、地域、企业。一些人没有过量的民族自豪感,但是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则溢于言表,于是使得自己充满了狭隘的乡土气息。有天,有位老师私下对我评价另一位老师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河南人。”此话的意义只能自己揣摩。不过,我所说的狭隘的乡土气息,不仅适用于更接近这个词表面意义的地方,也适用于北京、上海、广州、纽约、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一些上海人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特别骄傲,但对我来说,这跟一个河南人的乡土气息没有本质区别。

当然,叔本华的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或许不适合大多数人,完全采纳和奉行他的态度或许有些困难,但毕竟可以从中吸收富有教益的东西。

在浙江大学,有一个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口号:

此后

你将与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

分享“浙大人”这个光荣的称号

我认为,每一个“浙大人”以及每一个有母校的人都至少应该反思一下,这个所谓的“浙大人”或诸如此类的称号究竟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身边充斥着那些自己不屑于与之为伍的钻营之徒或无教养者时,浏览校内论坛上那些非蠢即坏的帖子,并且恰好正是这些人最喜欢使用“浙大人”这个称号并且在网上招摇过市时,他们就应该考虑一下,跟这些人分享这个称号是不是一件真的很光荣的事情。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给我发来消息说:“兄弟啊你们学校近期名声好差的样子。”当我看到这条消息时,我没有再像本科时那样产生不舒适感,也没有任何尴尬的感觉,而是和她一起进行了一番吐槽和批评。我想这是因为我已经在内心深处产生了这样一种意识:其他“浙大人”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或者浙大这个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跟我的自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且,人们不仅可以自己批评自己的所处的集体,也应该允许别人批评这个集体。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具有公共理性的社会。

我并不反对身份(identity),因为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某些形式和某种程度的身份认同来奔向美好生活。但是,有教养的人同时必须对这些身份认同具备反思。在历史上,有几种身份认同被反思得最多,分别是宗教、种族、阶级、民族和国家,因为这些身份认同的过量形式在世界历史上书写了不堪回首的记忆。不过,身份认同的过量形式本身并未被抛弃,而是出现了新的形式,尤其是性别、肤色、性取向等,也就是今天让世界感到苦恼的“身份政治”。而身份政治在今天的中国的最激烈的表现形式就是性别战争,只要一个人还在用社交媒体,就会遭遇到属于这场战争的大大小小的战斗。身份政治有撕裂社会的风险,并使得一种更高的普遍东西无法维持,而身处其中的人也看不到社会的普遍利益。可见,身份认同本身依旧存在,它也依旧过量,只是形式有所改变。

可惜,今天人们在谈论身份认同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母校、地域、民族、国家、宗教、文化、性别、肤色、性取向等集体身份,而忽略了各种个体身份。当然,性别和性取向既可以做集体身份的理解,也可以做个体身份的理解,因为假如一个人是女性或男性,那么这个人的内在世界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奠定。

什么是个体身份呢?它就是由你的内在或本身的爱好或兴趣所呈现出来的身份。这些也是那些你会在约会应用或者相亲广告上写的内容,但是不包括任何外在东西(收入、工作、几套房等)。比如,你说你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一个技术极客,一个画家,一个博主,一个视频博主,一个短视频博主,一个泰勒·斯威夫特的音乐爱好者,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一个飞盘运动爱好者,一个小说读者,一个占卜师,甚至一个游戏玩家,等等。一个人不应该仅仅有一些兴趣,而且还应该对这些兴趣形成并保持身份认同。我在这里有意没有提及各种正式职业身份,因为人们很容易只想到这些工作性质的身份,而忘记其他往往更重要的生活性质的个人身份。然而,往往正是这些生活性质的个人身份主导着生活,赋予人生的意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你的整个一生。

真是可惜,现在很多中国人喜欢在抖音或小红书这类为了沉迷而设计的社交媒体上面的无意义内容花去大量时间,但这个活动似乎并不能赋予你某个身份。比如,你总不能说自己是一个短视频浏览者吧?我们的语言还没有为这样的活动生成一个身份,而这背后似乎是有道理的。

只要主观意义能够跟客观意义重合,我们就应该而且值得为我们所拥有的各种个体身份感到自豪。个体身份是第一性的。——而假如人们愿意的话,也可以为自己拥有的集体身份感到自豪,但同时必须意识到,集体身份永远都只有第二性的意义,这意味着不应该对集体身份产生过量的认同,而应该只是保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这具体表现在,你应该承认自己的集体不仅是可以被自己人批评的,也是可以被别人批评的。否则,你不仅可能会有失去自我的风险,而且也会阻碍具有公共理性的社会的维系。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5 Comments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喵
1 天 前

状态不佳,晚一些回复喵

白熊阿丸
1 天 前

现在人总是丧失在集体主义给予的身份上迷失,也容易给自己贴上各种外在的社会标签,而不注重塑造一个独特的自己。

喵
20 小时 前

而且,人们不仅可以自己批评自己的所处的集体,也应该允许别人批评这个集体。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具有公共理性的社会。

这一句,前几天看到卡尔波普尔1945年提出的宽容悖论,一个群体要宽容,那么不容忍可能会成为主导态度,从而破坏宽容的真正目标。所以最优解的宽容需要表现出各种形式和不宽容的程度(看起来像机翻,我是直接搬过来的)。

因为写的不太好所以只好先搬一段过来表述一下论点喵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