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在人际沟通中的治愈性质

On

Update

共情在人际沟通中的治愈性质

共情(empathy)与同情(sympathy)有所不同。同情源于被他人经历所打动而心生怜悯,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它;而共感过程则更加复杂、微妙得多,它要求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然而又不脱离于自身现实。

共情这个词跟卡尔·罗杰斯这个名字息息相关,因为在他那个时代,罗杰斯几乎以一己之力强调共情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有说法认为,这个词就是罗杰斯的发明。在1980年的一篇文章中,罗杰斯把“共情”诠释为:“治疗师从当事人的观点去理解当事人的想法、感受和挣扎的敏锐能力和意愿。

罗杰斯提出的三个核心条件是:真诚一致(Congruence)、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和共情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这三个核心条件共同出现、彼此紧密结合并相互交织。在我看来,真正一致和无条件积极关注主要是为共情理解创造条件。

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念在心理咨询界引起了一场经久不衰的大辩论:在心理治疗中产生效果的,究竟是心理治疗技术还是治疗师与当事人形成的关系?罗杰斯相信,“人的变化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经验发生的”。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流派,强调非指导性的平等沟通,强调治疗师并不扮演专家角色,这一流派仅仅是通过共情来达成治疗效果。已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准确共情能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明显减弱。

很显然,如果罗杰斯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心理治疗中形成的助益性人际关系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中。实际上,这正是罗杰斯孜孜以求的目标,他认为治疗关系只是一般人际关系的一个特例,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受“同样的规律”支配。

弗拉纳根将罗杰斯的“共情”概念分解为以下七个要素:治疗师的能力或技能;治疗师的态度或意愿;关注于当事人的想法、情感和挣扎;采用当事人的参考框架或视角;进入当事人私人的感知世界;时时刻刻敏锐地感受到意义;感知当事人极少觉知的意义。对共情的一个常见比喻是“镜子”,即治疗师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应当事人的感受。

特鲁克斯和卡克胡夫设计了共感量表,把它简化之后,可以区分出四种不同的基本共情水平:

水平0:倾听者并未理解来访者所表达出的感受。它可能只是对来访者感受的评论,或者是判断性的反应,它可能是建议性的、伤害性的或拒绝性的。

水平1:倾听者部分地理解了来访者的感受,并对来访者作出了一些非常肤浅的反应。

水平2:在该反应中,倾听者理解了来访者所表达出的感受和想法。这一水平有时也被称为准确共情。

水平3:该反应表明倾听者对来访者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其当下的觉知水平。倾听者不仅表达出了对来访者表层感受和反应的理解,而且还表现出了对潜在感受的理解。这一水平有时也被称为深度共情。

举一个例子,一位来访者抱怨自己的丈夫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孩子来宠爱,她相信自己是独立自主的,是能照顾自己的。以下是四种心理治疗师的可能反应:

水平0:男人都一样——你最好是甩了他们!

水平1:天呐,这一定很难熬。

水平2:似乎他没有理解你……你再怎样改变……他仍然像过去那样对待你,这种方式以前可能很不错,但现在已经不合适了……而你对此非常生气……

水平3:我看出你很生气,他不明白你正在改变……那种愤怒真的很强烈……可是我也想知道……你看上去好像在发抖……你是因为愤怒还是另有原因?

(——来访者在这一沉默之后回答说:“是的……是的,我很害怕……我害怕会失去他。”)

这个例子仅仅呈现了面对面沟通的言语沟通,而无法呈现非言语沟通。治疗师在进行水平2和水平3时,其非言语沟通也是在积极进行的,比如此时治疗师可能正紧紧握着对方的手。本例子的“水平3”的这种反应触及到了来访者的“觉知边缘”,这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不只是对丈夫感到生气,而且还害怕他们会离婚。

共情,尤其是深度共情,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意义重大。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第一,非言语沟通比言语沟通重要得多,因为理解对方的信息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面部表情、注视行为、身体动作、身体接触、人际距离、副语言等。第二,即便在心理治疗中,深度共情(也就是“水平3”)也不是使用最频繁的反应模式,水平1和水平2是最常见的。第三,只有“水平3”才能探求到来访者的觉知边缘,并通过对其原本被压抑的情感的释放中来促进对方的个人发展。

共情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是各个学派所公认的,尽管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流派把它作为一大支柱。根据格林伯格的研究,共情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1)提升治疗关系。2)助益于形成一种“修正性情绪体验”,即使得当事人以一种不同的或出乎意料的方式来理解一个事件或一段关系,并导致从情感上接受它。3)共情促进了当事人言语的、情绪的和智识的自我探索和洞察。4)共情让当事人走向自我治愈的方向。5)共情与积极的治疗结果有很强的关联。

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共情需要大量的专业训练,而普通人根本没有必要进行这样的严格训练。但是记住一些基本原则是有帮助的。一般来说,个人成长有三种基本方式,第一是参与心理咨询,而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会这样做;第二是进行自助,尽管进行严肃认真的自我提升行动的人要比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多,但依然只有其中的一些人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第三便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交互中来获得成长。我认为,第三种途径的潜力巨大,毕竟只有少数人会参与心理咨询或自我提升,但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亲近关系(包括亲密关系)中。如果能够让这些亲近关系成为罗杰斯所说的助益性人际关系,那么就能够在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亲密关系是首先要考虑到的,因为这种关系是最亲密的,也是最需要共情的。如果在这样的关系中,双方不能互相共情,那这样的关系便是一场悲剧,因为这种关系的客观要求与实际情况有着令人痛苦的差别。在《“花束般的恋爱”为什么会凋谢,以及应当如何避免?——一个细致的分析》中,我分析了那部电影中男女主角之间令人印象深刻的爱情走向失败的原因,并且指出其中的一大主要原因是男主角难以对女主角进行共情理解。实际上,这个现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一个人爱一个人,却难以共情理解对方,这听起来颇有些矛盾,但却也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造成共情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第一,倾听者可能抱有某种或明或暗的“心理理论”,比如“抑郁者无法清晰地思考”、“女性可能比男性更脆弱”,无论这些观念是否具有科学基础,它们都对理解一个独特个体没有帮助。第二,倾听者自己的需要和恐惧,它们导致倾听者对谈话者抱有强烈的同情或憎恶,导致倾听者无法设身处地地感受谈话者的困扰。第三,倾听者在这段人际关系中的感受,一个自尊水平低的人很难共情地理解对方,而是总是考虑对方能否满足自己的感受。第四,男性在共情理解方面存在先天劣势,尽管这种劣势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抵消。第五,倾听者并没有真正重视与对方的关系。

一般认为,女性的共情能力的平均水平要高于男性。米勒设计的“开启者”量表中,女性的平均得分时31分,男性的平均得分是28分。显然,只有拥有更高的共情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启对方的自我表露,而只有自我表露的进展,才能促进关系的发展,进而有可能促进个人的发展。然而,女性这种的先天优势并不容易保持,因为一位男性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达到相同的共情水平。总的来说,要想提高亲近关系的质量,其中的重要环节便是提高男性的共情能力。

并不是说所有女性都能在共情方面做得很好。脱口秀演员杨笠在那次富有争议的演出中提到,她的女性朋友们会跟失恋的自己一起痛骂前男友。这显然也不是真正的共情,尽管这比她所说的男性朋友的反应要好一些。一位男生对自己的一位女性朋友诉说自己对一位女生的喜爱,可那个人并不喜欢自己,那位男生对此感到痛苦。这位女性朋友可能会回应:“真搞不懂你怎么会喜欢这样的人。”这显然也不是共情,实际上这是拒绝共情。很多人处于共情障碍中,很多夫妻在沟通时就连把身体朝向对方都做不到。

共情并不只是针对我们通常认为的负面情绪或消极想法,同时也针对正面情绪或积极想法。而后者是心理治疗中通常所不会处理的。在亲密关系中,二者同样重要。如果一方不能有效回应对方的激情,比如对某位歌手或演员的激情,对某部电影、小说或剧集的激情,对某场音乐会、演唱会、戏剧等的激情,那么这也没有达成共情理解。当对方表达着自己的激情时,自己可能只是略显敷衍地做出一些评价。并不是说一定要和对方有共同的爱好,而是要共情地理解对方的激情。

戴尔·卡耐基的那本出版已近90年的《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他人》中,曾向广大(男性)读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上次给自己的妻子送花是什么时候?尽管卡耐基只是把这看成是促成家庭和睦的策略,但另一种现代解读是,女性对花的激情众所周知,男方由衷地给她送花带给她惊喜,其实也是一种共情行动。

按照戈特曼的说法,亲密关系的奖赏与代价之比必须高于5:1,这段关系才能得到维持。我想不到比共情理解更好的维持奖赏价值的办法。相反地,如果亲密关系中一方长期不能有效共情,对方对这种关系就会越来越失望,因为他或她这种亲密关系的表象之下却只感到疏离。一旦对方发现自己恢复自由或投向他人怀抱具有更好的奖赏,这个人就会这样做。已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共情水平低的谈话中,其症状会出现小幅增强。

必须强调,真正的共情仅有可能在面对面沟通中进行,因为共情依赖于大量非言语信息的交换。异地恋的艰难性就在于,他们的沟通没有进行共情的客观条件。不要幻想在网络文本聊天中可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共情沟通。实际上,网络文本聊天只是适合于进行简单的信息交换,而不适合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它顶多只是一种补充。对于异地恋来说,一个可以想到的最好的补救措施是在大屏幕上进行高清晰度高广角的视频会面,这样才可以尽可能地传递非言语信息。

总之,本文意在强调,共情在人际沟通中具有治愈性质。这种治愈性质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被另一个人真正理解了,这种体验本身就具有治愈性质。第二个层次是,当一个人在共情体验中探索到自己的觉知边缘,就有可能更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从而更有可能走向个人发展的道路。然而,只要能做到第一个层次的治愈,你的亲密关系就有了足够的奖赏价值。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