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女儿

On

Update

中国式女儿

在中国,许多人是从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父母即便不是有意,但也频繁地对孩子使用人格侮辱式的语言。其中有些语言是直接的辱骂,而有些却相对隐性,比如“你看看XXX家的孩子”,这就意味着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有些父母也不吝啬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们的孩子表达爱意,但这却导致了更为可怕的后果:孩子要在内心中不断地争取父母对自己的承认,从而难以认识到自己的内在价值。

一边是侮辱,以及偶尔的示爱,这两种行为结合起来,中国人把这叫作PUA,英语里把这叫作gaslighting。《韦氏词典》对“煤气灯”(gaslight)的释义是“通常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人)进行心理操纵,使受害者怀疑自己的想法、对现实的感知或记忆的正确性,并体验到困惑、丧失信心和自尊,以及对自身情绪或心理稳定性的怀疑。”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人文主义疗法的一个核心条件是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一理论的假设便是许多人在童年时期与父母的非良性互动发展为了成年时期的心理问题。罗杰斯注意到,父母对孩子的肆意评价会导致孩子的“评价点”外移,使得自己的自我概念并未依赖自身。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通过创造一种助益性关系,并在这个关系中创造这个人在童年时期理应享有的成长环境,它的含义是:“对他人表达出的一种关怀、接受和珍视的态度,不表达不赞同的情感、行为或特征,并表现出认真倾听的意愿,不打断、不评判、不给建议,并且无论对方表现出了何种行为”。通过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个人有可能走上一条自我修复和自我实现的道路。

父母对子女的不良沟通方式当然在全世界是广泛存在的,而且童年经历对成年时期的心理状态造成的影响在心理学界简直是一个科学常识。在英语世界,这一问题有时被简称为“Mommy Issues”和“Daddy Issues”,分别突出由母亲一侧和父亲一侧造成的问题。必须得承认,这类问题在中国尤其严重,以至于把它称为父母对子女的gaslighting或PUA并不为过。而且,它在中国女性这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她们是不良家庭关系的首屈一指的受害者。

我在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叫《中国式母亲》,大概讲述一位单身母亲是如何通过一种典型的亚洲教育方式以一己之力把好几个孩子养大,让他们上名牌大学、事业有成且家庭幸福美满。正是在这类叙事中,所谓的“中国式母亲”们对子女的互动方式的问题被掩盖了,而且电视剧里的几位孩子长大后似乎都心智健全,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也获得幸福——但这在真实世界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把遭遇“Mommy Issues”和“Daddy Issues”的中国女性称为“中国式女儿”。我最近读了《始于极限》中关于母女关系的篇章,我发现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这两个人显然都活在了自己母亲的阴影下,但是她们从来没有真正从中解脱。

最近一位朋友给我转来一条有些好笑的动态截图。一位女士自称,她的父母原本彩礼开价25万,而她的男朋友及其家人也同意了,但她的父母似乎发现还有油水可以压榨出来,于是临时涨价到30万。她继续当自己父母的无情传声筒,把涨价的消息原封不动地带给了男朋友。而男朋友失望至极,宣布分手。这位“中国式女儿”这才懊悔不已,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可是她还是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问题出在了哪里?亲爱的,你是否知道,你的父母在快要生下你时得知你的性别时充满了沮丧,他们在你的童年时期是如何对待你的,他们至少在你第一次来月经后就开始盘算的那个罪恶的价格,他们在内心中对这个数字进行过多少次调整,他们催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临时涨价是为了什么。他们真的在意你在结婚后获得幸福并拥有美好生活吗?你的父亲会在你的婚礼上发自肺腑地说“我把我的女儿交给你了”吗?也许吧,但他们更期待着躺在床上数钱。

是的,这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你以做一个“孝顺”(英语里没有这个词)的“乖乖女”为荣。他们用煤气灯烘烤你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多年,而你却帮他们敲诈你的浪漫爱情——假如这里有爱情的话,那么只有这个人是真正爱你的——的对象一笔巨额财产。这种关系简直堪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家庭版。如果这不是一种有毒的关系的话,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关系更有毒了。你很有可能会把这种有毒的关系继续传递给下一代,而你跟你的亲密伴侣的关系也会困难重重。我的,亲爱的,伟大的,中国式女儿。

无意冒犯。阅读到此的女性读者们很有可能觉得自己的父母并不是这样的,自己也不是上述的“中国式女儿”。由于我的读者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这是很有可能的。若果真如此,我必须恭喜你们,你们拥有真正好的父母,也拥有健全的人格。

真正好的父母并不会以父爱或母爱的名义高举煤气灯。在今天,心理学已经让我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鼓吹这样一种目的高尚而手段无所谓的母爱或父爱叙事的时代必须被彻底埋葬,它已经对中国人的人格造成了持续几千年的代际创伤,而我们现在已经抵达了认识到它的危害的关键节点。是时候结束它了。

从我的经验来看,我的确认识很多人格健全的女性。当然,一些人只是表面上看是这样,倘若深入了解下去,很容易触及到跟父母的关系问题。她们处于以上我所设定的“中国式女儿”的女性与人格健全或自我实现的女性之间的中间地带,这意味着她们可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童年时期留下的印记,而这些因素会以各种方式或程度反映到她们自己的亲密关系实践中。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使用“中国式女儿”这个说法,并不是想试图制造一个类似于“小仙女”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是因为一篇文章总得有一个标题,另一方面“中国式女儿”是一个理想型的概念,它在分析问题时是很有用的,但在现实中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人们可以在讨论中使用这种概念,但是在生活中,则应该忘掉它,去面对具体的人。

除了参加心理咨询外,只有两种可行途径,一种是自我疗愈,另一种是在亲密关系中疗愈。无论是哪个途径,与自己的父母取得和解都很重要。友谊不太可能带来帮助,因为友谊的承诺程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达到疗愈的要求,只有亲密关系才可能具有这样的承诺程度。伴侣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和技巧消化“中国式女儿”在亲密关系中的消极行为。实际上,往往是“真爱”式的浪漫关系才有可能成功。在许多亲密关系中,不仅客观上没有疗愈效果,而且是以关系解体的反噬结局收场。毕竟,现实中的男性自身也问题重重,他们在沟通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他们也会感到委屈。

也有两种常见的错误做法,一个是努力工作,另一个是投奔女权主义。努力工作不仅是回避了问题,并且它似乎带有一种想要向自己的“中国式父母”证明自己是个能干的人的意思,这恰好迎合了“中国式女儿”的受虐心理,而且父母往往不会把女儿的事业成就当回事。许多女权主义者并没有把矛头指向自己的父母身上,而是指向同年龄段的男性身上。即便有些女权主义者意识到自己父母给自己心灵上留下的印迹,却是通过愤怒或隔离的方式来做出回应的,这不仅跟疗愈背道而驰,反而还强化了自己的问题。

通往自我实现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但它却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这不仅需要中国女性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3 Comments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如是乎
1 年 前

也许,侮辱的文化源自于我们接受的文化。

刑辩人在路上
1 年 前

原生家庭大多有点问题,正视、疗愈、阻断。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