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本博客的读者应该知道,我对彩礼是持坚决的批判态度的,而等待着中国男性的,不仅只有彩礼(包括房产),还有工资的所谓“上交”。上交的意思就是地位较低的男性要把钱交给地位较高的女性。随着近些年中国的男性意识的逐渐觉醒,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婚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剥削”,于是也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男性不愿意谈恋爱和结婚。
无论是把彩礼和上交工资结合在一起来考察,还是单独来看上交工资,只要一个人还有正常的思维,就都能看出来这对男性来说都是相当不公正的。有些情况表面上看似乎是例外,比如男方的收入远高于女性并且自己的存款已经相当丰厚,那么假如他愿意把收入赠与给女方,这就是他自愿去做的事——但这不是上交,因为在男方拥有巨大经济优势的情况下,这与其说是上交,不如说是赠予。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想象女性具有要求对方上交工资的权力。所以,我们还是仅仅聚焦于男女双方具有相似的收入水平的情况。
当然,我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肯定也不会陷入互联网上的男性网友一起陈冤诉苦的陈词滥调,并且因此掉入性别战争的陷阱里,而是要把讨论奠基于原则之上。虽然一个人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自己的收入,但这里还是希望能提醒某些必然会发生的深远的后果。
男性上交工资究竟意味着什么?从逻辑上说,钱的流向有三种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是流向女性的私人腰包,第二种可能性是女性的私人腰包和家庭共同账户合二为一了,第三种可能性则是由女性管理但财务透明的家庭共同账户。
第一种可能性是赤裸裸的不平等,因为这跟奴隶和主人之间的情况非常相似。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平等已经到如此露骨的程度,以至于不太可能有人实践这种模式。但遗憾的是,我身边就有新婚不久的夫妇就是这样实践的,甚至他们在恋爱期间就已经如此了。一位朋友曾私下对我评论说,那位丈夫简直就是个“血包”,而我也发现自己难以拒绝他的看法。
第二种可能性则是明显的不平等,只是没有那么露骨,而是处于模糊的灰色地带。同一个账户不仅拿来做家庭支出,也被女性直接用来进行私人支出,然而男性却不能拿它来直接进行私人支出,因为需要女性的事先审批,而且财务状况对于男性这边来说常常是不透明的。
第三种可能性依然存在不平等,虽然没有那么明显。既然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上交”,并且往往是上交全部工资,如果我们假定女方也同等地上交自己的所有工资,同时女方又对家庭账户具有独占性的管理权,那么女性就可以自由支取,而男性就只能仰人鼻息。
由于这些男性上交工资的实践都跟现代婚姻的平等理念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应该极力避免。只有平等才能修正历史上的不平等,反向的不平等不仅不能修正历史上的不平等,而且会带来新的不平等和不满。
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些男性采取了这些不平等的实践呢?
在许多鼓吹男性要上交工资的网文中,有一点原因被频繁提及,那就是这可以给予女性安全感或尊重。另外,有些女性一开始就想要找个有“钱景”的男朋友并想因此驾驭他的钱财,所以这也是她们一开始的有意识的目的。
女性对安全感的需要得到了来自进化心理学的支持。男性在狩猎采集时代负责提供食物和保护,而女性则依赖男性的资源来确保自己和后代的生存。这种生物学上的分工延续到了现代社会,男性通过提供经济支持来满足女性的安全感需求。同时,男性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获得亲密关系的巩固和情感上的回馈。
然而,这种进化机制却并不能为男性上交工资的现象提供正当性的辩护。毕竟在现代西方社会,男性上交工资的现象是罕见的。进化心理学虽然能够解释男性上交工资背后的心理动机——即满足女性对资源的安全感需求和男性通过提供资源来增强亲密关系——但这只是意味着男性被视作家庭的供养者的角色,而不是说男性要上交全部工资。我也认为男性需要继续自觉履行家庭供养者的角色。今天,在许多女性收入高于男性的家庭,这种情况会给这些男性带来特别的压力和紧张;相反,如果家庭中男性收入高于女性,女性往往不会感受到这些压力和紧张。造成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就是男性认为自己没能实现自己的供养者角色。
在现代西方社会,家庭财务的管理方式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完全合并(joint finances),也就是夫妻双方各自把全部收入存入一个共同账户,所有支出也从这个账户来支取。第二种是部分合并(partially joint finances),即共同账户用于支付家庭支出,双方的个人账户用于个人开销,而共同账户的资金通常是按照双方约定比例来存入的。第三种是完全独立(separate finances),即各自管理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家庭开销按照约定比例来分摊。
这三种管理方式都符合现代婚姻的平等理念,人们尽可以选择自己所偏好的。而我个人则是强烈倾向于“部分合并”,因为这可以在共同支出和独立开销之间取得平衡,而且也是现代西方社会最普遍的模式。假如约定的投入比例是收入比例,比如A的月收入8000元,B的月收入4000元,那么投入比例应该是2:1,比如A每月投入4000元,B每月投入2000元。而假如B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那么可以再适当提高A的投入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存在共同账户的两种情况中,共同账户往往由双方共同负责或由更擅长理财者来负责。那么,通常谁是那个更擅长理财的人呢?答案是男性。在理财领域存在一个性别差距(gender gap),因为一般而言,男性的理财能力要明显好于女性,并且各种测试和统计都证明了这一点,以至于快要成为常识的一部分。在Google搜索“financial literary gender gap”,人们就可以直接找到大量资料。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在综合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指数上比男性低0.7个标准差——这是一个相当明显的差异。
由于金融素养的性别差异的存在,假如家庭共同账户应该由一个更具金融素养的人来管理的话,那么多数情况下这个人应该是男性而不是女性。当然,这不是说要排除一个人的管理权甚至知情权,而是让一个人实际执行财务管理,因为这个人的操作不仅更加熟练,而且可以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知识为共同账户开源节流。关于投资的知识是特别重要的,共同账户的管理者必须通晓投资,这样才能让躺在账户里的钱持续增长。
所以,在中国流行着的男性上交工资并由女性独占管理权(无论是进入私人腰包,进入私人腰包和共同账户的灰色地带,还是进入共同账户),同时女性自己不需要上交工资,那么这不仅是不平等的,而且也不符合工具理性。
中国人喜欢说,男性上交工资是为了赋予女性安全感和尊重。反驳这一论证是很容易的。在婚姻中,女性的安全感应该受到满足,也必须得到尊重,因为这是婚姻的正当性的重要来源。不过,安全感所涉及的不仅有物质的方面,更有情感的方面。就物质方面来说,在现代社会,许多女性自己的收入就已经足以支撑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所以物质安全感已经被自己满足。于是,情感安全感就更加重要,而且只要确保了情感安全感,就自然确保了物质安全感,因为男性必定会自动用收入来支撑家庭,而不会发生一些人所担心的情况。相反,仅仅确保了物质安全感,却未必带来情感安全感。一个男人完全有可能在上交工资的同时却不再爱你。
超出了日常生活开销的支出不属于安全感的范畴。假如一个人没有存款出国旅游,那么这或许是一件遗憾之事,但这跟安全感无关。还有有些支出属于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的范畴。假如一个女人因为买不起LV包而没有安全感,那么这意味着这个人的安全感是变态的,或者错误理解了安全感。同时,假如一个人的安全感只能通过损害甚至取消另一个人的经济独立和经济自由并且保全自己的经济自由来实现,那么这种安全感就一定是变态的。
顺带一提,在我们这个时代,女性的性意识早已觉醒,所以当女人担忧男人有了零花钱就会在外面花天酒地的时候,男人也有理由可以担忧女人做同样的事情。想必许多人都听说过一些故事。我听过的最离奇的而且也是悲剧性的一个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一位已婚中年妇女包养了或短期雇佣了两个年轻男子,他们三个人在驱车游玩时发生交通事故,中年妇女在送到医院不久后不幸身亡,而那两位男子则活了下来。据说,在追悼会上,人们对丈夫的脸色感到好奇,而他们看到的脸色是轻松的,仿佛自己得到了解脱。
当然,在讨论了这么多有关于金钱的事情后,还是希望能够提升到真正的浪漫爱情的主题上。财务管理的确很重要,所以必须得到开诚布公的讨论,但它一方面必须符合现代的平等原则,另一方面必须遵循工具理性——也就是让具有更好的财务技能的人来管理共同账户,这个人有可能是妻子,但更有可能是丈夫或者由双方共同管理。一切必须以实际能力也就是金融素养为准,而不是性别。当然,绝大多数人都有必要学习金融知识并提升自己的金融素养。在财务问题上达成公平的、理性的共识后,并且让它自动运转,浪漫爱情的硕果才能更好地得到保障。相反,目前中国所流行的男性上交工资的现象则是肯定有害于浪漫爱情的维持的。
唔,通过金钱获得安全感和尊重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的一个困惑。
我也听到了一些来自互联网的尖酸嘲讽,比如鸡都喜欢米之类的。
如果是一个家庭主妇,带着五个以上的孩子,完全依赖于丈夫的收入来维系家庭的开支,甚至于丈夫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开支而不得已变卖家庭的财产的话,将丈夫的收入把持在手里而不是让他去酗酒,在那个年代是合理的。但是同时这个女性也必须养成一种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甚至有些苛刻刻薄的性格。但是这强烈的依赖于一种贫困的生活。
一旦有了生活结余之后,我觉得男女的关系就完全的,彻底的对调了。这种旧有的基于贫困和节俭的生活关系,我觉得也彻底崩溃了。
这正是在于,从我对这一代人的刻板印象来看,男性反而是节俭的,而女性总是被推销员上门拜访的对象。
如果在过去,一个女人拿着钱,她的社交却是一种持续的萎缩的,被歧视的状态,以致于她不得不尽全力去维护她的家庭的话。现在,一个女人拿着钱,穿着华贵的衣着招摇过市,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满足感,在渴慕的目光中,顿时感觉自己跨越了原有的阶级,这又带来一种安全感,一种让普通的,平庸的男人退缩的感受。
但是假如到处是这样的女性,我很怀疑退无可退的男性在本能之中露出可怕的攻击性。正如曾经女性拿着钱在市场上,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变得说话尖厉刻薄一样。
我是这样认为的,女性爬上去让整个上层建筑对底层男子的压迫加上了她的体重,但是也让整个建筑变得摇摇欲坠。
对于男女收入相似的情况而言,我觉得更加复杂,包括劳酬冲突,职业前景冲突,家务冲突等等等等。
之前看到一个犀利的吐槽,tiktok流入小红书的,是美国底层难民,和中国的女性中产。我想,当下的男女对立矛盾,其实也是一种假设在不同阶级之间的话题(哪怕之前同一阶级的男性女性由于其预期的不同,对自我的认识也就不同),当下的工资问题,同样也是一个在不同阶级,不同经济状况的人之间存在的共同问题。
写完忽然发觉我怎么不喵了?
很有趣的观察和描述。不过,关于“退无可退的男性在本能之中露出可怕的攻击性”是一个可怕的预言,目前来看,这导致的后果似乎就是男性从婚恋中退出,攻击性似乎还谈不上。
一旦进入婚姻,家庭就是比两个个体更高的一个实体。而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女性认为自己就是家庭,就像斯大林认为自己就是苏联,这样才会出现“上交”给她一说。
中国的婚姻的合理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觉得各种冲突都是可以解决的,但前提是双方都要有一定的认知,还要有情感基础。现在的问题就是,有些婚姻不仅没有情感基础,双方的认知也不足,有些女方觉得自己就是家庭,有些男性觉得自己有资本当“龟男”不碍别人的事,但长远来看这样的婚姻必定会有不满。
从长辈那里听到一种经验的说法,我并不保证正确,就是婚姻必然有一个人是主体。
家庭高于二者我觉得也是一种形式,有的家庭甚至完全依靠孩子去维系夫妻间的脆弱联系。
还是有点感觉,家庭这个话题十分的遥远,但又怕真到面对的那一天,又总是觉得准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