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人的宿命,是不可避免的、命中注定的。自19世纪以来,许多哲学家、作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表达过这样的态度,比如叔本华、尼采、托马斯·伍尔夫、让-保罗·萨特、汉娜·阿伦特、欧文·亚隆等。无论如何,认为孤独是人的宿命,这种观点看起来是深刻的,并且赋予了人生悲剧色彩。相反地,那些不认为孤独是不可避免的观点看起来就不那么深刻了,而且提出这些观点往往不是从哲学上来论证,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中的策略来论证。
那么,孤独究竟是不是不可避免的呢?高智商的人很容易犯一个“深刻主义”的认知偏误,那就是认为越深刻的就是更正确的。所以,假如去问高智商的人这个问题,他们或许大多都会同意这一点,因为拒绝它的话会显得自己不够深刻。有时候,某些庸俗之人也喜欢说孤独是人的宿命,而这只是让自己显得深刻而已。
让我来假定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在本科四年中有着充实的社交生活,同时也确实极少感受到孤独的心境。然而,那些认为孤独是不可避免的人或许会提出,哪怕这样一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这也仅仅意味着这个人恰好在所有时机中都通过社交或其他方式避免了孤独感受,但那样一种把这个人拉向孤独的那种倾向是固有的。
我们可以把孤独感比作饥饿感。由于胃部一直在消化食物,而一旦食不果腹,人就会有饥饿感。孤独感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在通过进行某种活动来避免命中注定的孤独感,而一旦活动停止了一段时间,人可能就会感到孤独。孤独和饥饿一样,是一种驱力(drive),它们产生了避免孤独和避免饥饿的动机。
我的哲学的观点是,孤独并不是人的宿命,但滑向孤独则是人的宿命,与孤独的博弈是人的宿命。这跟饥饿的道理是一样的,人们很难说饥饿是人的宿命,但滑向饥饿肯定是人的宿命。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能在快要感到饥饿或刚刚感到饥饿的时候就去填饱肚子,所以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在总体上避免饥饿,或者说,让饥饿成为一种例外状态。
但是,人们并不能总是可以恰到好处地避免孤独。近些年随着心理健康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承认孤独是一种病,而且是流行病。当然,这不是说一有孤独的感受就意味着自己“病”了,而是说,有些人的孤独感已经如此强烈且持续,这已经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对他们来说,孤独已经不再是例外状态。就此而言,孤独是一种典型的心理不健康,不应该通过“孤独是宿命”这种哲学论点来为它开脱。
如果自己是孤独的,或只是偶尔感受到孤独这种感受,那么承认这种孤独就非常重要。这种承认,一方面是向自己的承认自己感到孤独,另一方面是向他人承认。人们总是说,自己圈子小,自己总是一个人生活,没有什么社交,而缺乏对承认孤独感的纵身一跃。人们很少用“浪漫”这个词,就像人们很少用“孤独”这个词一样。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总是发布自己光鲜亮丽的那一面,而极少有人表达自己的孤独。发出某个表现孤独的表情包已经是他们表达这种感受的极限。
只有承认了孤独感,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跟孤独的宿命性的博弈,那么我们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从而更容易让自己在博弈中获得更多优势。人们发展出了很多策略来应对孤独,或者说,防止自己完全滑入到孤独。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最近一段时间,我的很多时间都是在独处(solitude),而且我的人格和我所选取的生活方式已经注定了独处(不是独身)会占我的生活的相当部分。
但我却很少感到孤独(loneliness)。总的原因是我的工作任务紧迫,但在独自的闲暇时间中也有事情做,比如写文章或阅读,或者跟朋友线上聊天。而且在独处时间以外,也已经有在我的人格和工作任务压力下可承受范围内的社交生活。理论上来说,只要两耳不闻窗外事,尤其是假如不看关于宏观经济的新闻,我对生活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青年人首先上的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由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够总的来说成为自己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但孤独感偶尔还是会从缝隙中悄然而至。有时候它来得如此之突然和猛烈,就像是扛着镰刀的死神忽然在敲我的家门。这样的情景在前几天的夜晚就发生过一次,我发现孤独感忽然袭来,我做不了什么严肃的事情,只好提前爬到床上去准备睡觉。第二天醒来后,我的意识的第一件事就是觉知到孤独感已经消散了,我重新具有了完全的行动能力。
夜晚是人的情绪困难期,人们在夜晚更暴躁易怒,更容易抑郁,更容易做出非道德的事情,也更容易感到孤独。孤独感很容易在夜晚趁虚而入。所以,经常孤独的人更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避免在夜晚这个不利的时间跟孤独进行博弈。
尤其让我感到孤独感强烈的场景是一个人旅行。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也记录了这种孤独感。相比于孤独感忽然来敲门的场景,一个人旅行时的孤独感是可预测的、可重复的或不可避免的。在旅行时,一个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并进入陌生又新奇的环境中。一方面,在人们的心理习惯中,他们把陌生的环境视为危险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来提高生存几率。另一方面,人们也不断地被灌输以感官的新的体验,但是这个人却找不到人分享自己的体验。许多人在这种情景中会选择给朋友发消息,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起不了什么作用。
我发现很多人似乎无法想象一个人旅行的情况。我曾经问一位女士:“你去过黄山吗?”女士回复说:“我想去,但是我爸妈没空。”许多人想方设法跟朋友结伴旅行,要不然就临时找“搭子”,反正就是不愿意一个人出门。同时,旅行的场景也是最容易让人放下戒备并开展社交的场景,这或许是因为孤独感的原因。在旅行的路上偶尔遇到并有过交谈的人总是会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并且可以很容易保持某种联系。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过一个人旅行的经历。不是出差,不是面试,也不是去会友,而就是一个人前往一个谁都不认识自己的目的地去休闲。因为当一个人旅行时,对自己生命的更深刻的感受也会伴随着孤独感而来,这种感受每一个人都应该体验,从而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而且,我们也未必全程独自一人,而是有机会在路上认识到其他旅人或当地人。
一般来说,独处和人际关系是应对孤独的两个缺一不可的主要途径,而这两种途径也显示着孤独的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层面是自我与意识之间的隔离(这种隔离导致自己过得并不本真),另一个层面则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隔离(这种隔离导致自己与他人缺乏联结)。卡尔·罗杰斯对此做了更详细的解释:
审视孤独的方法有很多,但我想重点谈谈我们经常在来访者和其他人身上看到的孤独感的两个要素。第一个因素是人与其自身、与其经验有机体之间的隔阂。在这一根本性的裂痕中,体验有机体在体验中感受到一种意义,但有意识的自我却僵硬地坚持另一种意义,因为这是它从他人那里获得爱和接纳的方式。这样,我们就出现了一种潜在的致命分歧,大多数行为都是根据意识中感知到的意义来规范的,但生理机体感知到的其他意义却因为无法在自身内部自由交流而被否定和忽视。
造成我们孤独的另一个因素是,我们缺乏与他人交流我们的真实体验–也就是我们的真实自我–的任何关系。如果没有一种关系,让我们能够沟通我们分裂的自我的两个方面–我们的意识表象和我们更深层次的体验–那么我们就会感受到无法与任何其他人真正接触的孤独感。
《卡尔·罗杰斯读本》
人们知道孤独的意思是自我与他人的隔离,但未必知道自我与意识之间的隔离。许多时候,自我实际需要的是一种东西,而意识却觉得自己需要的是另一种东西,并且意识没有把握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很多人的自我要的是被爱,但意识一张口却是彩礼或女权主义。
深入的独处可以解决自我与意识之间的隔离,而深入的人际关系可以解决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隔离。对于内向者来说,他们习惯于使用独处来应对;对于外向者来说,他们习惯于通过人际关系来应对。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内向者需要学会人际关系,而外向者需要学会独处,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孤独。而我之所以在最近几年能妥善地应对孤独,就是因为我学会了社交,并恰好认识许多有趣的人。
但人们经常忽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浪漫爱情作为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历险,既可以解决自我与意识之间的隔离(因为坠入爱河后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更加深入),也可以解决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隔离(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桂冠)。孤独的人往往是没有沐浴在爱中的人,而沐浴在爱中的人并不会感到任何意义上的孤独。虽然某些低质量的婚姻的确有可能让置身事内的人感到孤独,但浪漫爱情本来就已经缺席。浪漫爱情不能替代独处和人际关系,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它的确是拥有最强效力的治疗孤独的药剂,是独处和人际关系的辩证综合。而对于多数人来说,即便是独处和人际关系做到万无一失,浪漫爱情的缺席还是会带来强烈的孤独感,并且这种效应会随着单身状态的延长越来越明显。
总结来说,独处需要自己坐下来一个人待着,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做,去关注自己的内心的需求,摒弃来自外部的评价,也不是通过写论文、打游戏或刷短视频来逃避孤独,因为在这些转移注意力的活动结束后,孤独感立刻就会重新席卷而来。社交需要自己培训社交能力和社交礼仪,去参加社交活动、认识朋友并维系友谊。而浪漫爱情则是最困难的,它不仅难以遇见,而且一旦遇见也需要有强大的自我能力去努力实现,更不用说还要期待那个人还会恰好爱上自己,最后还要花很大的努力去维持浪漫爱情。解决最难的问题会在我们在面对孤独的宿命性挑战中带来最高回报,从这一角度看,人生的安排是公平的。
可以呀,有名著那味了
这个话题很难展开来写喵
不管是不愿意承认,还是确实这种情绪在我这里较少的存在。
24年一年记录的53条瞬时情绪中,孤独只占三条。(53个条目每个包含多个子项,孤独只是其中一个子项,子项一般在三到五个,也有多达数十个的)
我也很少会用这个词,备忘录里大概半年才会出现一次喵。现在这个词给我一种陌生的感觉喵。
导致我现在没法触及我对孤独的记忆和感受喵。再往前的记忆应该是不愿意回忆的说。或者是并不将自己的孤独视为孤独喵,已经习以为常的说。
但是如果整天用喵喵的语气跟人聊天的话,孤独这种情绪确实是不应该出现的说,因为喵喵是没法去描述和沟通孤独感的。这种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天然就是缺失的,并且是故意如此设计的。根植在文字底层的情绪逻辑已经限制了语言表述的内容。
如果我回忆起来什么再来讨论喵。预祝元旦快乐喵。
这个情绪日记的主意很好!可惜我写日记太懒了,经常忘记写。我好像哪天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是关于猫的孤独感的,大概内容是主人回来了,猫显得很高兴的样子。2025年快乐!
iphone健康下面的一个子分支。应该也有类似的app,我一般只会在出现极端情绪的时候记录,为了以后的分析。
可能我以前养的是狸花猫吧,性格比较差,会装作不认识你,你还记得这个家啊,你还记得我啊这种态度吧?小的时候很高兴的。但是有几次回家太累实在是调动不起热情,猫也就不那么热情了。可能pua更符合那个时代的利益和人的心理弱点吧?
香港中文大学的人类学教授麦高登在《一席》做了一个关于「幸福」的分享,有一段话我非常认同:「这个世界的建立并不基于我们的快乐。你要组建自己的家庭,经营自己的友谊,这是你唯一的出路。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非常非常孤独的地方,我们生活在广阔的城市世界,但我们不了解任何人」。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朋友去参加一场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举办的脱口秀,在等待的时间里,由于我和现场的年轻人还不是很熟悉,彼时的场合对我来说其实比较陌生,同时,或许是跨年氛围的烘托,我的孤独感反而被放大了,感到无所适从。但随着活动的进行,我开始与现场主持人进行互动,甚至是主动参与游戏,逐渐感到和具体的一两个人能够说上话,心里觉得好了许多,最后在倒计时时,我与大家一起倒数,一起欢呼,感觉也好了许多。
但真正让我觉得感到不一样的,是我再次见到了在上一场脱口秀中见到的一位外国女孩,当时我不敢与她搭讪,但这一晚我却和自己说,如果我不去试一试,我一定会感到遗憾。当这样的念头越来越清晰,我只感到紧张和期待,感觉相比日常里的沉闷、琐屑和无意义,这一刻是如此具体生动,生命活跃了起来,让我难以自拔,最后终于鼓起勇气,简单交谈一番并成功合照。正因如此,我觉得今晚难得地再次出现了高峰体验,那张合照让我十分十分喜欢,所谓孤独——这么说是因为我当时未曾想过自己是否孤独——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回来以后还一直十分激动。对我来说,能与吸引我的女生一起合照是美好的,而踏出那一步,克服自己过去的「被动等待」,转而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争取个人认为的美好,这一点让我为自己的2025感到意义非凡,进而又强烈地认为,对抗孤独,或者是获得幸福美好,都一定要「积极」、「主动」、「行动」。
另,我发现自己近来越发重视「浪漫爱情」,对于博主的许多文章,我也是十分认同,在自己的生活里,通过阅读也好,相关实践也罢,我很相信「浪漫爱情」应当是必不可少的,而对此也要展开充分的行动去争取。但我不知道,会不会这些只是因为我还太过年轻?目前,我还只有21岁,但我认为,我们一定离不开「浪漫爱情」,颇有一种「爱情大过天」的感觉。
赞同!积极主动的去追求浪漫爱情正是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最应该做的事情之一。我在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和当今互联网上许多男大学生一样,与异性有关的社交活动少之又少,导致自己在浪漫方面的能力欠缺。不过在大二偶然通过豆瓣发现博主的博客并阅读了许多相关文章后,更加确信浪漫爱情在人生当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也终于鼓起勇气尝试创造机会去培养这种能力,虽然没有成功,但还是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浪漫!
那你大二发现的话,跟他年龄差不多啊,咋还“像你这个年纪”LOL
祝你好运!
哈哈太激动了,想到那里说到哪里了0-0
唉…我也深感自己浪漫能力的欠缺,共勉😁。
首先,祝贺你跨出搭讪的一步!我也曾经经历过搭讪成功后那种强烈的喜悦感,如果不是狂喜的话。而且错过后的悔恨肯定要被拒绝更糟糕。而且脱口秀现场应该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搭讪场合(我没去过),因为大家应该是处于一个比较轻松的状态。
我感觉跨年氛围感受到的孤独感,跟一个人旅行的孤独感有点相似,可能都是正在经历某种新奇或重要体验,旁边又都是人,但是无人可以诉说的场景。
就我来说,过去十多年,我对浪漫爱情的期待还没有什么变化,而且也有过一些经历。我不清楚我这个是不是常见现象?身边或者网上有些女生谈过一两次失败的恋爱,她就开始厌男并拒绝浪漫爱情了,或者就走上相亲道路了。
斯滕伯格主编的《爱情心理学》(中译本2010年)里面有一章是神经生物学角度研究的,他发现浪漫感受没有年龄差异。所以假如一个21岁的人长到31岁,不再相信爱情,这不是生理原因导致的,而纯粹是认知因素。所以理论上,你不改变看法,你就会这样。当然,维持现实浪漫主义的态度很重要,不然就是建立在幻想上了。
关于女生拒绝浪漫爱情,我个人认为可能更多是个体差异导致的个别现象,不过我对身边的观察比较少。
另,至少从2025开始,我要学着开始保持现实浪漫主义。同时,也感谢你的一系列文章,一度给予了我许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