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博士期间,有一次半推半就地去参加一个奖学金的答辩,在答辩中,我在汇报完了学术方面的进展和生活近况后,就没有再说其他的。但答辩委员会的那几个人似乎对这些不感兴趣,他们反复询问我的社会实践经历、志愿活动之类的事项。我的确回答了一个,但他们不感兴趣,大概因为这不是官方性质的。答辩就这么结束了,而我也没有获得这个奖学金。
到现在我都感到惊讶:都读博士了,谁还关心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
我并不清楚事情的背后是不是有其他不可告人之事,所以这里只能讨论这个表面上的问题。关心一个本科生是否有什么社会实践或志愿活动,这或许有些许道理;但是关心一个博士生是不是有此类经历并作为评奖标准之一,这就非常荒唐而滑稽了。本科生一方面是学习某些领域的知识,并且也处于个人成长和培育公民意识的关键时期;而博士生的要旨仅仅在于在某一个知识领域的某个小切面上推进知识的边界,培育公民意识的工作按理来说早已完成,不是这一阶段的任务。如果博士生评优评奖都要做志愿者,那么我建议教授考核也应该纳入志愿活动才算公平。
然而,即便是本科生的评优评奖,志愿活动也不应该是一个标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志愿活动并不是真正的志愿活动,虽然根本原因是政府不敢放手让民众、私营企业或非政府组织自己组织志愿活动,但从不那么根本的层面来看,把志愿活动作为评优评奖的依据也是一大原因。“志愿”二字跟“评优评奖”这个东西本身就是冲突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又普遍把志愿活动作为评优评奖的依据呢?如果要从理念上来看,这跟全面发展的理念是脱不了干系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导致让奖学金获得者必须提交证明自己的确是在全面发展的材料。
全面发展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理解。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可以把全面发展视为是自己成长的目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父母们可以对自己的孩子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学校把全面发展视作自己的教育哲学。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全面发展都既不现实,而且也不值得向往。
虽然“全面”这个词看似是要全部方面的意思,但在分析这个概念和具体实践的时候,往往还是要把它分成几个主要方面。对于中国大陆学生来说,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指的就是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发展,而就是这个五育观就是支配着今天各个奖学金评选的主导思想,也是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记得的内容。
那么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的发展是不是全面发展呢?远远不是。它缺乏了一些对个人发展来说相当重要的内容,比如理财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爱的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恰好是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普遍缺乏的能力。所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远远不是真正的全面发展。
而且,全面发展这一理念本身也成问题。首先,它不具备现实性,因为没有哪个人是可以实现字面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从理论上说,一个人也许可以今天学点核物理,明天学点美国历史,后天学点西班牙诗歌,并且坚决让自己在知识的各个领域得到全面发展,但这个人大概只能停留在“什么都懂一点”的水平,而且这样的人显然是一点趣味都没有的,因为这个人永远都只能处在初级学徒状态。
而且,全面发展也并不可爱。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个思想实验,设想面前有个人具备一个AI一样的头脑,什么都懂,什么问题都能很好地回答,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个人不仅同样是什么趣味都没有,甚至会让我们感到毛骨悚然、阴森可怕,就像是遇到鬼了。
虽然在真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神人,但存在有点接近此类人的人。根据秦晖的女儿秦蓓蓓的一篇回忆文章,秦晖似乎就是一个什么都懂的人、什么都会去看的人,因为疯狂地没有选择地看书还损害了自己的一只眼睛。我的一位朋友看完这篇文章后发给我,说这不是典型的“腐儒”吗?什么都有兴趣,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兴趣。秦蓓蓓甚至还提到秦晖说过的一句非常不可思议的话,把他的迂腐性质暴露无遗:
与对知识的痴迷相反,热播的情感剧、青春偶像剧、反特剧,他从来不屑一顾,并感到大惑不解:现实中的人们总是忙忙碌碌,而电视中人物怎么有那么多的时间默默唧唧,无病呻吟呢?他的解决之道倒也简单:让那些痴男怨女们都去写论文,就会天下无事。
在我看来,人的趣味就体现在这个人对少数几个领域的激情和专长,而且要为这些领域投入大量时间。这种为了自己的激情而有目标地认真的样子是非常可爱的、相当具有吸引力的。一位数学家在职业生涯中把激情投给自己正在着力研究的专业问题,而在业余生活中喜欢拉小提琴,或最多再有两三个爱好,这已经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个人时间填满,而且这个人还要花时间去社交、跟朋友和伴侣度过时光,甚至带孩子。
歌德正确地指出:
现在是片面性时代;谁懂得这点,并在这种意义上为自己和别人工作,他就是有福的。
《威廉·迈斯特》
不仅现在是片面性的时代,而且片面性也符合人的本性。人总是发现自己在某一时期对某些为数不多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人的天性中就不存在对非常多甚至所有事物感兴趣的基因。在掌握了各项生活技能的基础上,只要我们按照自己天命的呼唤去做事,去发展自己的内在,那么这就是人生的幸福之道。
歌德还说:
谁要是生来就具备、生来就注定要发挥某种才能,那他就会在发挥这种才能中找到最美好的人生。
《威廉·迈斯特》
既然找到并发挥自己注定会拥有的某种或某几项才能才是幸福之道,并且这种对自己的激情的执着也特别具有吸引力,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全面发展是多么可笑的观念。这种可笑不仅它不可能实现,而且在于朝这个方向的努力也会造成虚伪和迂腐的后果。虚伪,是因为人在这一过程中必定是在为许多自己不感到有激情的东西去努力,并且假装很有兴趣;迂腐,是因为有全面发展的表象的人本身就透出迂腐的气息。那些同时追求课程GPA,在学生会任职,在某个官办活动当“志愿者”,发好几篇论文,参加好几项社会实践,并且真的完成这些事项,这样的人听起来就是一个毫无趣味的人,是我们看一眼就会马上忘记的人。而那些真正有趣味的人,往往就是在大学生涯埋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不会追求所谓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并不是人生的真实面貌,它并不符合人性。对全面发展的追求让自己的人生失去方向,而“六边形战士”看起来不像是真实存在的人。最近中国各大名校推出了一些最高奖学金获奖者,当阅读展示他们的照片和主要事迹的宣传文案,人们从那些光鲜亮丽的人身上看不出任何性张力。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的性张力已经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被虚伪和迂腐给阉割了。
唉,这就是目前中国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呀,可是好像这一整个社会都对这种事熟视无睹,感觉就应该如此,成天去做哪些所谓的活动拿一点学分,实际上基本对于自己是没有收获的,而哪些在高处的人又不想多添事端,就想一蹴而就,就此不再过问,一个个的只注重拍照和形式主义,然后再发布一些意义不大的垃圾信息(看了跟没看一样)可能不是给普通民众看的,他们终究还是走回了旧中国的官场路!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