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博士们

On

Update

平庸的博士们

一些读者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时,可能会觉得作者在发表一些哗众取宠或矫揉造作的反智主义观点,或者表达一种自视甚高的狂妄态度。另外有些人考虑到作者是一位博士生或博士候选人,可能会以为我在妄自菲薄。有些人可能以为我疯了。

而我希望所有这些读者能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我们能否在今天的博士群体中——或者干脆所有受过至少正规本科教育的人当中——找到康德、叔本华、莎士比亚、弗吉尼亚·伍尔夫、拉斐尔、爱因斯坦、达尔文、库布里克、布列松?今天的这些天才在哪里?这是每个受过或者给别人进行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一个对以往那些充斥着天才的时代有所了解的人,很容易会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平庸感到失望,并意识到事情的严峻程度。我们对博士们寄予厚望,但现实却令人沮丧。而且,我们不仅很难找到天才(genius),甚至很难在博士群体中找到具有高度创造力(creativity)的人,这就是我所说的“平庸的博士们”——一边是普遍的平庸,一边是对普遍平庸的普遍失望,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

老实说,我在看到诸如《博士生返乡记》或《博士生相亲记》这样的书或文章的标题,也会觉得有点恶心。我浏览过其中一些,它们无非是用各种时髦的社科或人文理论来规制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实际上这本质是一种判断力的发挥而已,跟创造力并没有关系。借用歌德的话说,那就是用灰色的理论去窒息生命之树的呼吸。我在翻阅上野千鹤子《始于极限》时也有类似的感受。这些人安全地待在既有的摸索过的知识领地里,似乎已经没有能力生产出真正有创造性的新的东西了,顶多只能在薄板上多凿几个孔。

我们甚至怀疑,这些即将可能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多年的人,是否还拥有处于人类平均水平的创造力。一位博士也许相比其他人在某个领域有着更深的知识,但是在其他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则不是如此。更可怕的是,许多博士得到知识的同时也付出了创造力这一代价。近年来已经有研究表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创造力的相反关系,以及结构化的知识对创造力的恶性影响。很显然,没有知识,创造力自然无从发挥;但沉浸在某种专业知识或既定的知识结构里,肯定会抑制创造力。想要平衡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这并不容易。

最近几十年,全球博士培养规模持续扩大,博士越来越多,也许培养质量也越来越高,但是培养出来的天才却没有几个。实际上,21世纪为数不多的天才们似乎没几个人拥有博士学位,伊隆·马斯克这位公认的天才在入学斯坦福大学博士项目后的第三天便辍学了。谢天谢地,他没有继续读下去。还有巴菲特、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不仅没有博士学位,有的人还中途辍学。像中国这样的教育科研水平还不尽人意的国家,其博士培养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同时印度的博士培养规模增长也很快。这些国家的教育不仅存在体制化的通病,而且还伴随着低质量和高数量,于是问题便是雪上加霜。

许多天才连本科教育都没有完成,更不用说博士。哪位艺术天才获得过博士学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天才们和莎士比亚接受过何种教育?虽然许多科学天才拥有博士学位,但这是因为他们不得不获得这个东西,否则就无法获得一份以研究为职业的工作,也就不能养活自己。据说爱因斯坦起初提交天才的狭义相对论为博士论文,但是被拒绝了,后来他提交了一份平庸的测量分子尺寸的办法的论文,不过起初又被认为论文太短,要写长一些。

天才们回答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往往不会提及正规教育对自己的贡献,其中有些人会明确向教育体制开枪。据说马克·吐温曾说:“我从不会让学校妨碍我接受教育。”破译线形文字B的文特里斯对课堂的印象是有一个老师带他们参观迈锡尼文明展并介绍了线形文字B的情况。在那场破译线形文字B的智识竞赛中,毕业于建筑联盟学院、作为建筑师受训练、但并未获得正式学位的文特里斯,战胜了其他几位著名的古典学、历史学、文学或古文字学的专家教授。如果没有文特里斯,也许线形文字B到现在都还没有被破解。鲁滨逊在《天才:一个极简导论》中对此评价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特里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没有古典文学专业的学位或博士学位。他在这方面接受了足够的训练,但没有多到阻碍他的好奇心和原创性。

迈克尔·文特里斯(Michael George Francis Ventris, 1922-1956)

天才的成长必定伴随着自己对正规教育的反抗。当然人们可以认为,这些天才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正规教育对自己成长的贡献——总是要有一丁点贡献的吧?——但这也无法让人忽视教育对天才发展造成的严峻挑战。康德很清楚地认识到,他开设的课程不是给天才开设的,因为他们能找到自己的路(费希特和赫尔德便找到了自己的路),也不是给蠢人开设的,因为这些人听不懂;他的课程是为“中才”开设的。一位在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后记里谦恭地感谢这位感谢那位的博士,不仅不太可能是一位天才,而且他或她的创造力可能也很成问题。实际上,许多人选择攻读博士学位,主要是出自对人生选择的懒惰或其他目的,而非对智识的追求——这也许并不是问题,但是这客观上助长了平庸现象。

很显然,全世界的博士项目在本质上都是以培养“智识民工”为准则来培养博士,这种原则不仅会压抑所有人的创造力,而且会阻止天才的出现。教育的体制化程度越来越深,创造力也被压抑得越来越严重。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已呼吁多年,但这个问题很有可能根本无法通过体制的机制来解决。在东亚地区,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在本质上就不鼓励创造力。而在中国,尽管许多创造力的发挥在大多数时候跟政治没有关系,但很多人确实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勇气去思考了。我曾经听一位倡导“批判性思维”多年的著名中国学者的演讲,事后台下有老师提问如何处理批判性思维跟政治的关系,那位学者对他的这个问题采用了一种显然很熟练的回应方式——避而不谈。从整个世界教育体制的环境来看,代表智识精英群体的博士们正在跟天才和创造力渐行渐远。

不过,如果我们了解一些天才的成长经历的话,便知道他们许多人也不乏在成长过程中对体制或社会因素的抵抗。只要还有一个天才能从体制中脱颖而出,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是有希望的——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天才们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勇敢地让自己破茧而出。虽然在这个疯狂的媒介主导的世界里,发生这样的事的可能性很小,但对人性来说却并非不可做到。当然,天才只能是极少数人,而对于作为大多数的我们来说,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也意义重大。就此而言,我相信所有人都还有希望。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 “平庸的博士们” 》 有 5 条评论

  1.  的头像
    匿名

    如果是某人选择读博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尽管在求学过程中,步履蹒跚,战战兢兢,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可谓尽自己最大努力只为配得这段经历,然则事与愿违,几年的时光终究是错付了。但回头想想,也都算传奇,也一定会枝繁叶茂,山花绽放。以结果为导向,论英雄,这难道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吗?区区一个最高学历的头衔,获得又能怎?平庸一些又能怎?干脆弃之又如何?文章本无对错之分,文风更无高下之别,范式更是弱者才需要遵守的规矩!与其遵守所谓的“清规戒律”,倒不如洒脱一些,做自己不应该才是最重要的吗?祝君安好!

    1. 老兄,我觉得没有任何时光是错付了的。我觉得我们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经历了对博士学位和整个学术的祛魅过程,当然,不是说对它们的内在价值祛魅了,而是对附着在这身上的那些现实性东西。而且,显然我们都不喜欢学术写作中循规蹈矩的部分,而且我们都为此栽了跟头。大多数最终获取博士学位的人,有以前想象的那么精英吗?所以,我完全同意您所说的话。我想起最近也有一位朋友申请读博没有申上,原来对学术充满了向往,但是在了解了学术界中的现实性东西,而且她找准了自己的其他优势后,她应该能在企业找到或许更适合她的道路。我相信您的才华也一定能在其他领域找到可以实现的地方!

      1.  的头像
        匿名

        我觉得您有些高估我了,我和您的学术经历太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即便是您不愿多提及的高中教育,我也实在无法与您相提并论。但就花季雨季这段经历来说,我又比您幸福太多,所以我并不想就这段交换人生。高等教育阶段,咱们就更加没有可比性了,以前我多少有些羡慕的,但现在真的没有太大的感觉了。最多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EMO,仅此而已。
        至于学术写作上的“共性”,恕我之言,压根是不存在的。我觉得自己是压根没有形成这一套写作体系,但您应该是故意而为之(如有得罪,请多包涵)。说实话,以您的学术素养,理应按时按点,故而我认为您多是在求得一项证明或是验证某个理论罢了。
        当然您最后提及的论点或者说是一种祝福,我收下了。就这一点而言,我首先表示由衷的感谢。坦白说,一直以来都想当面表达,无奈受制于种种吧(自身原因是主因),往后如想要付诸实践,那几乎就更不可能了。但假如真有这样的时刻,我想自己会脱口而出的;其次,我是赞同的。换个赛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此也送出祝福,您是属于这个圈子的,最终还是会进入的,所以就别太“放浪形骸”了;最后祝君及时上岸,“正道归真”,以列仙班!

        1. 您的这些话带有很强的社会比较色彩,尤其是我头一次遇到“交换人生”这种说法。另外,如果认为“理应按时按点”,看起来也是掉进通用脚本的窠臼,因为人生没有什么是要按时按点的。社会比较和按时按点不是我的思维方式。

          1.  的头像
            匿名

            每个人的经历各有不同,人生之路必然千差万别,尊重您的选择。内心深处还是挺羡慕这种人生态度的,一直想附在自己身上,但现实由不得自己如此“洒脱”。我想是时候约个线下面聊了,如果您也得空且有意愿的话。期待您的答复(我们是有联系方式的,而且您一直都知道我是何许人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