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学时候,我当时的一位同桌忽然以一种急忙的神情告诉我:“如果XXX等会儿来问你18厘米是什么意思,千万不要告诉她,她太单纯了,不知道这个!”我把这句话听完才反应过来,他显然又在跟哪个女生试探聊男性生殖器相关的话题了。“18厘米”指的是那时候流行的一种关于男性生殖器长度的理想看法,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男性可以达到这个长度,所以这只是一种在男中学生之间相互嘲讽的玩笑。显然这位女生没明白他在说什么(有时候有些女生可能只是装作不知道),而我的这位同桌也不想“带坏”这个人(他是一位男同性恋,所以这不是性骚扰)。
在我的中学时代,“天真”或“单纯”之类的词在很多时候指的是一个人对略带挑逗意味的性相关话题的茫然无知或排斥。许多同学在尽兴地就性话题插科打诨时,当他们发现当中有个人对此显得对此一无所知或有时显得好奇的样子,便很有可能会联合起来“保护”这个人,让这个人不要参加他们的谈话,或者说,让他保持“天真”。当然,等一个人上了大学或者成年之后,如果还是对性茫然无知,那就不是天真,而是可怜了。所以,我所说的失去天真指的不是了解性话题或者开始性生活,而是其他意思。
我在美国访问期间,无论是某些比较深入的交流,还是在社交场合的观察,我都发现,一般来说,相比于中国的大学生,美国的大学生不仅显得更加天真,而且很有可能内心世界也更加天真。实际上,在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时,我还没有仔细思考这种天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们会显得更天真。
昨天晚上,我参加了一个写作俱乐部的活动。由于这学期的活动刚刚开始,碰面的同学们互相都不认识,于是主持人提出要先“破冰”。美国大学生平均而言更擅长社交,整个场面并没有出现在中国大学里常见的尴尬情况,而是大家很圆润地便聊开了。一开始,大家只是先做了自我介绍,以及住在哪里,但很快便聊起了原生家庭创伤和长期关系这样的偏私密深入话题。一位女生主动说自己有个女朋友,无论是她自己的表达和大家的反应,都很自然。有人问在座的有谁的父母还在一起的,七个人有三个人举起了手。虽然才刚刚碰面,大家都很愿意进行自我表露。有一位女生迟到并中途参与进来,直接面临着私密话题,但她也很快进入了状态,仿佛跟大家认识很久了。活动结束时,主持人还单独告诉我,希望这一晚没有浪费我的时间。这是她对一个“交换生”(这是我的自我介绍,尽管这一身份并不准确)的待客之道。我想到,如果这里坐着七个中国大学生,那么就会完全是另一个场面。
事后,我再次想起了自己对美国大学生的“天真”的评价,这种感受再次涌上心头。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受呢?我想有以下两种表现。
第一个表现是擅长社交。如果一个人积极地投入谈话、愿意自我表露并且和蔼可亲,那么这样人便会显得天真。反之,如果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不愿多说话并且面无表情,那么这个人就会显得心有城府。如果这个人在观察大家,那肯定就是在算计什么事情了。如果一个人其实是一个天真的人,但并不擅长社交甚至患有社交焦虑,那么人们不太可能察觉到这个人的天真。
第二个表现是真诚一致,也就是体验、认识和表达这三者之间的一致。一般来说,美国大学生似乎在这一点上要做得更好,因为他们更善于让自己的表达显得真诚。当然,我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但直觉告诉我,这些显得真诚的表达很有可能预示着更高水平的真实的真诚一致。
真诚一致的反面当然就是精于算计,工于心计,说一套做一套,等等。“偷偷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瞒着所有人考了个XXX”这些自以为是的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一些表现。说真的,为什么努力工作还要偷偷摸摸?还要瞒着所有人?我当然可以理解,但同时也认为这是一种类似集体精神病理的征兆。
许多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有任何不满,不是去进行当面沟通,而是事后举报或网络揭露,并且抱着一定要杀得对方片甲不留的变态心理。有一个在北京高校圈流传的笑话是,一位清华的同学在食堂买包子,他听到员工对他说“隔夜包子要吗?”,这位同学非常愤怒,当时一声不吭,事后在网上举报,说食堂卖“隔夜包子”。但实际上那位员工问的是“有荷叶包要吗?”。我们更不必提近几年的“大举报时代”了。
我想起我出发去美国的前一天,我邀请了一些同学一起吃午餐并向他们告别,有一位受邀的同学拒绝了我。她说那天有其他事情。但实际上,她没有任何事情,因为她在收到我的邀请之后,询问了她的一位朋友(也是我的朋友)是否会参加,但这位朋友是真的有事来不了。她不愿意在没有那位朋友的陪伴下出席这次午餐,而“有其他事情”只是一个借口。
许多人可能认为,说“有其他事情”是一个很好的用来拒绝的借口,并且让双方都能下得来台。然而在这个例子中事情却不是如此,我知道她在撒谎,所以她的借口反而造成了破坏。这不仅破坏了我对她的看法(这是一个不真诚的人),而且也破坏了我和她的关系。撒谎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尽可能避免,即便对方不可能知道自己在撒谎。一旦撒谎成性,就不知道如何真诚又礼貌地拒绝了。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大学生能够维持这种天真的状态,而中国的大学生很难呢?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对“谋略”的推崇。刘慈欣在小说《三体》里对中国古老的谋略智慧引以为傲,并且暗讽西方人不懂这种古老的智慧,也因此,拯救地球的脑力重任交给了一个中国人。但即便是在刘慈欣笔下,谋略也跟欺诈没有什么区别(《孙子兵法》在西方世界最著名的一句话便是:All warfare is based on deception——兵者,诡道也。)。地球人把《三国演义》发送给三体人,让他们学习谋略,但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学习怎么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而三体人在小说设定中是一种完全彻底地真诚一致的生物。
日本也是这种古老的东方谋略文化的继承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先体现在偷袭珍珠港中,而后体现在对中途岛战役做出的过于复杂的部署之中。美国人的确没有料到日本人会偷袭,从而蒙受重大损失,但同时偷袭也激怒了美国这个巨人,使其激起了很大的决心。至于中途岛战役,美军则通过情报破译对日军的部署洞若观火,使得这一颇为得意的谋略部署反噬了自己。
在今天,“谋略”这个词已经有走向贬义的趋势,因为它逐渐跟不守信用、不遵守约定和不真诚等现象联系到一起,而这绝非偶然。中国历史上的确有很多“谋略家”,但他们算不算得上“战略家”呢?现代世界跟古代世界不同,在讲求信用和契约精神的和平时代里,谋略是没有多少用处的。即便是在浪漫关系中,“欲擒故纵”也被证明是一种反噬性的策略。
第二个原因是自我审查。虽然人们对审查体系的抱怨已久,但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一边抱怨,而另一边,自己的自我审查已经开始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次我跟一个人一起喝咖啡聊天,对方谈到一个事情时,先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再用一种官方口径的术语提点了一下,然而这件事实在没有什么敏感的。这一举动显示出,这个人已经早已把自我审查的种子种植在心中。这样,在生活中,这个人就会谨小慎微,避免惹麻烦,不去关注任何可能有争议的事情。有一对情侣走到一个白纸抗议活动现场附近,隔着老远,男生紧张地拉着他的女朋友跑掉:“快走,这太敏感了!”多年前,我曾经听过一次演讲,讲者问在座同学:“请问,你们在死记硬背的东西,你们真的相信吗?……中国人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然而,许多人不仅在表达上自我审查,而且显然在思想上也在自我审查,这显然是现在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却极度缺乏知识人的主要原因,为数不多的一些知识人还经常遭受围攻。俗话说:“童言无忌”,而自我审查当然就是“天真”的反面。
第三个原因则竞争文化,以及客观上的高度竞争环境。近几年,人们把这叫做“内卷”。看起来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已经很深了,但却并未因此带来任何改变。父母在自己孩子面前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教员在一个学生面前跟其他学生比较;中考、高考乃至每次考试都可以直观地把每一个学生还原为一个干瘪的分数,然后大家相互比较;有些大学居然还在搞班级GPA排名;考研和考公的报录比一年比一年糟糕……这些事实每一个人都很清楚,这个清单还可以不断开下去。竞争文化和高度竞争的环境使得人们趋向于工于心计、精于算计,许多人都开始盘算着“偷偷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瞒着所有人考个XXX”“暑假是弯道超车的好时机”,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
第四个原因是物欲和拜金主义。当然,这要考虑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美国的9.9%,而且中国存在巨大收入不平等。可是,天真不是发达国家或富人的特权。无论如何,积极索要彩礼的女人,尤其是积极索要高价彩礼或大城市住房首付的女人,不可能是一个天真的人。彩礼习俗已经导致中国人深刻地把婚姻和金钱利益捆绑到一起,玷污了浪漫爱情的纯洁性和婚姻的神圣性。我听说,“快时尚”在美国一直不流行,而这也是SHEIN等中国购物网站进入美国市场后引发的争议,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不必要的消费、消费欲和环境破坏。相当多美国大学生平时就穿着很平凡的印着大学标志的各种衣服(用中国话来说这叫“文化衫”),而在中国大学校园里不会看到这样的趋同现象。虽然美国文化保护和提倡个性,但这种个性似乎没有体现在穿着上,简单朴素和同质化是美国大学生的穿着特点。许多美国人的车有过摩擦或碰撞,后果不仅是掉漆,甚至是某个部件看起来都快要掉下来了,他们也这样继续开,顶多就简单固定一下。也许他们缺钱去修?有可能,但同等情况下的中国人或许再缺钱也会去修的。当然,我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美国小城市,大城市也许有不同的情况。
第五个原因是不按规则行事和潜规则流行。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他入职后不得不开始打听在职称晋升的明面规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潜规则,但后来明面的规则修改了,也就是要求更多了,而且居然对他在此前就已入职的人适用。于是他愤怒辞职,远走高飞到位于上海的一所规则更透明的高校。而且我还听说,许多新入职的高校老师不得不在院系里的派系斗争或办公室政治中选边站。规则中的许多条文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根本没有执行力。如果人们身处一个环境,不得不到处打听潜规则,想办法让自己在一个人事关系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那这个人就不得不舍弃自己的天真。
以上就是便是结合我观察到的现象,就“天真”这个话题所做的思考。我希望自己能尽可能地保持天真,这样可以活得更简单一些,对人也更真诚一些,而且这样似乎不会给我造成什么实质损失。我曾经跟一些美国土生土长的东亚裔学生一起去一个沙滩度假一周,其中有许多人有中国大陆背景。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想问他们:为什么你们看起来如此天真?如果我这么直接问的话,他们也未必能回答得上来。无论如何,这是一种我非常羡慕的生活状态。
在最后,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我是一个喜欢自我微笑的人,这在中国没什么问题,但是在美国,许多迎面走来的美国人会以为我在对他们笑,于是马上回以微笑。有一次我在路上骑车,也这样自我微笑着,有一个黑人女孩儿看到我,马上也从面无表情转换为笑容——我当时惊呆了,因为她的反应速度甚至低于1秒,这显然是一种自然流露,而非认知反应。我那时候便开始怀疑,美国人是不是已经把天真写到基因里了。可是,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曾经是一个天真的人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