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变革性体验的坠入爱河

On

Update

In

为什么我们会把爱上一个人的行为称为“坠入爱河”(fall in love)呢?这个用法是谁最先使用的,现在已经不甚清楚,但据说始于1500年前后的现代早期,有些人把它联系到了莎士比亚。fall in love这个用法在英语中已经日常化,“坠入爱河”这个翻译在中文倒是一种高雅的用法。

我最近看到一则短视频,一位小女孩被记者问及自己是否有男朋友,她说有,而且已经谈了两年了。记者问她是如何获得男朋友的,她说:“你可以通过跟他们谈话来获得一个男朋友,然后他们就会跟你坠入爱河。”这个小女孩5岁。

“坠入”(fall in)这个动词凸显了爱上一个人的不可控、强烈和被动的性质,而这一用法的确把握住了人的浪漫之爱的部分现实。坠入爱河是最典型的一种“变革性体验”。这意味着,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我们不仅会感知到爱这个词和这个心理的意思,同时,从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到人生中的长远的决策,它都会对人造成强烈影响。而且奇妙的是,不仅是“坠入爱河”本身会带来如此强烈的影响,而且跟不同的人坠入爱河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爱的力量是强大的,这句话所言不虚。而且,一旦坠入爱河,脱身就很困难了。丧偶、失恋和单爱都促使坠入爱河的人们从中艰难脱身。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改变人生的强大因素,我们并不知道它会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跟什么样的人发生,我们也更不知道它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信誓旦旦地表示不想再谈恋爱甚至表示永远不会结婚的人,此类断言往往仅在下一次坠入爱河之前有效。那些在内心中有一个伴侣的理想模型的人,也经常会发现自己真正爱上的人跟那个模型相差甚远。那些曾经有某些未来职业规划的人,轻而易举地被席卷而来的坠入爱河所改变。坠入爱河就像一个狡猾的精灵,从来不把人们既有的认知框架当回事,而是用一种与认知完全不同的且更强大的力量,将那些认知框架摧毁殆尽。

“我以前从来没想到我会爱上一个……的人”是我经常听到的句子。比如,有些女生过去没发现自己将来会爱上比自己小几岁的男生,有些男生过去没发现自己将来会爱上比自己小很多岁或比自己大几岁的女生,有些自由派过去没发现自己将来会爱上一个保守派,有些中国人过去没发现自己将来会爱上一个美国人,等等。作为一种变革性体验,坠入爱河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政治信念,只要这个人爱上了一个跟自己政治信念不同的人。

这些只是一些典型的可描述的情况。许多情况是难以描述的,因为这跟每个人的灵魂有关。人们的几任亲密伴侣或单爱对象,他们之间的灵魂往往有很大差异,这意味着人们是可以爱上灵魂截然不同的人的,即便某些灵魂在此前并不在自己的理想模型之中。

但是,“坠入”这一说法却没有突出另一部分现实:即便人们是“坠入”浪漫爱情之中,我们也始终是带有自己范畴的,而这个范畴就是对对方的理想化。不过,理想化同样是不受控的和强烈的,但它却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一般来说,坠入爱河有三个阶段,并且要分为主动方和被动方。从主动方来看,在遭遇阶段,当我们crush了一个人时,一般只是被对方的外表所吸引,同时我们就会把自己所想象的理想灵魂投射到对方的身上,以完成对对方的浪漫化。大部分crush情况止步于此,少部分情况发生了进一步的联系。在约会阶段,随着了解的进一步加深,理想化的灵魂与认识到的现实灵魂发生冲突与斗争。其中,又有少部分进展到了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阶段,理想化的灵魂与认识到的灵魂完成了黑格尔式的辩证综合。实际上,只要我们的浪漫爱情还存在,那么那个对象就从来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综合体。

从被动方来看,在遭遇阶段,人们遭遇到一个人的接近甚至求爱,但由于这个人在某些方面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型(在许多情况下是外表缘故),于是有些不情愿或抗拒。在约会阶段,人们逐渐浪漫化对方,开始回应对方的示爱,从而也出现了理想化的灵魂与认识到的灵魂的冲突。在亲密关系阶段,两种灵魂同样地完成了辩证综合。

对我来说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是,被动方的后发式浪漫爱情(日久生情)的生成机制是怎样的,因为它的生成机制看起来跟主动式浪漫爱情(crush)很不一样。

不过有一个问题我考虑清楚了,那就是:约会阶段的理想灵魂与认识到的灵魂之间的冲突,或者说,如果我们理想中的那个人的灵魂跟现实中的灵魂差异很大,甚至那个人也拒绝了我们的求爱,那这是爱吗,或者说这是坠入爱河吗?我曾经给一个人给出过怀疑并倾向否定的反思,但现在我认为它肯定是。一旦理想化发生,我们便坠入爱河了,而且就是指向那个特定的人,无论我们的理想跟现实有多大区别,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是在理想化对方。否认这一点,可能只是一种脆弱的挽回骄傲的反应而已。

无论如何,作为变革性体验的坠入爱河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教训:对于那些希望进入亲密关系的单身人士来说,他们应该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爱上怎样一个人,以及这件事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何种影响,并且不要尝试用自己的认知框架去束缚这种体验。

我听说很多人对自己的预期伴侣有一种严格的且公开的规定,而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变革性体验的性质。那些对预期伴侣持有类似规定的人,往往也没有把浪漫爱情当回事,而更可能把亲密关系当成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彩礼和首付问题让中国的婚姻变得极其复杂)。我尊重这些人的选择,但我建议大家要看清这些人的意图,并且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主意。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