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态度和声音在彩礼谈判中是关键性的

On

Update

女性的态度和声音在彩礼谈判中是关键性的

过去,我对彩礼的讨论主要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试图从人文主义原则的角度来论证彩礼的不合理性。这里我所说的彩礼,作为父权制的一种典型体现,不仅包括狭义上的由男方父母支付给女方父母购买女儿的资金(最近中国的司法解释对彩礼有不同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并未抓住彩礼的本质),也包括与之附带的由男方出资的房产,由女方父母提供的跟彩礼配套的嫁妆,“五金”费等等各种费用,这些都是本文以及本博客所讨论的广义上的彩礼体系。

本文打算从一个更加贴近真实世界的角度来讨论彩礼,这个角度就是彩礼谈判。在现实世界中,彩礼的价格是经由彩礼谈判这一环节进行的。谈判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的是由男方父母和女方父母直接当面商讨;而比较间接的则是由女方父母传话给女儿,再由女儿传话给男方,最后由男方传话给男方父母。目前,间接的方法是主流的方法,男方和女方是实际的谈判方,实质上是各自父母的谈判代表。

在不同的地区,谈判的复杂程度依据女方父母的出价自由程度而有所不同。在浙江很多地方,女方父母有相当的出价自由,比如假如他们听说女儿的男朋友是“外地人”,可能会直接出价两百万——这个价格的真实意图是阻止女儿跟这个人结婚。而假如女儿的男朋友是杭州人,而且在“体制内”工作,以及男方父母有权有势,那么出价就可能就很低,甚至于没有。所以,这样的彩礼谈判因为其灵活性而比较复杂。

但是在江西的很多地方,女方父母没有什么出价自由,彩礼的价格是标准化的——一个简单的数字,38.8万——这样的彩礼谈判就没有太多回旋的余地,男方父母几乎没有什么议价空间。

一般来说,男方和女方是谈判代表,而背后的实际决策者却是双方的父母。但理论上来说,男方和女方并不是完全的傀儡,而是有一定的权力。他们虽然不是“全权谈判代表”,但也不是完全无权。具体他们有多少权力,则要靠他们自己来争取。

根据最近一些年的网上流传的以及大家身边听说的彩礼谈判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一观察结论:男方在自己父母前面往往拥有更大的权力,而女方在自己父母面前往往拥有更小的权力。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是,男方认为女方父母的出价过高,于是自己就据理力争希望能降低价格,但女方则摆摆手说,自己无法做出决定,只听父母的

还有一种典型且屡见不鲜的场景是,女方自己就在主动索要高额彩礼,甚至自己的父母都浑然不知。著名的杭州38岁网红女硕士欧阳薇薇在万松书院要求88万彩礼,尽管她在批评声中逐渐降低了价格。一位浙大法学女硕士生给自己男友开了一份不平等的婚前协议,其中的主要内容都是彩礼,包括一辆二十多万的新能源汽车。我的一位朋友曾经有一位女友,她要求他在杭州购置一套婚房(而当时正是杭州房价的最高峰),他短时间内难以筹措到资金,于是他们分手了。

以上就是当前彩礼谈判的两个典型场景,而其他的场景都不典型。我并不否认,很多女生在自己父母前面据理力争,要求降低甚至取消彩礼,而有些人甚至跟男友私奔了。我自己也听说过这样的案例,但这样的事在当前的中国并不典型,因为并没有在网络平台得到广泛传播。

我不想讨论女性主动索要高额彩礼的场景,因为这样的事情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主动越主动提高售卖自己的价格,那么就意味着她的人性越被商品化、越被物化,也就是越显得有限——而且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义愤。女性主动索要彩礼是一种纯粹的恶。我自己也已经提醒过,彩礼价格和浪漫爱情其实是负相关的,在金钱上越索取,那么在浪漫爱情上就损失得越多。从提出彩礼提议的那一刻起,爱就开始下头。

接下来我主要讨论女性失语的典型场景。

女权主义者们频繁地告诉我们,女性在过去的漫长历史中是失语的,而现在则到了要发出女性声音的时刻。——完全正确!但是,她们发出的声音应该是积极的荣耀自己的声音,而不是贬低自己的声音。所以,这样的声音不应该是主动维护彩礼甚至提高价格。

令人担忧的是,除了那些主动维护甚至提高彩礼价格的声音,很多女性在彩礼谈判中是完全失语的。也就是说,她们只是自己父母的出价的单纯的传话人,而没有自己的主观性(或主体性)。如果你去问她们,假如你真的爱你的男友的话,你应该一起承担双方的责任和负担,为什么你不在自己父母面前据理力争?她们或许会用古怪的眼神看着你,回答说:“这怎么可能呢?”也就是说,她们似乎完全缺乏主观性的概念,缺乏自由意志的概念,也缺乏在父母前面抗争的概念。

为什么女性会陷入这种缺乏主观性的境地?这里有很多可能的解释,福柯主义者或许会说她们已经内化了父母对自己的规训,弗洛伊德主义者或许会说这是她们长期的性压抑所导致的。我在《中国式女儿》中也有一些讨论。总之,中国女性没有在自己父母面前生长出足够的主观性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但这里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种可能性:一方面,这些女性已经或多或少意识到彩礼的不合理性,意识到彩礼在损害自己的浪漫爱情,所以维护彩礼让她们感到罪恶;另一方面,几十万的金钱又是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的利益。一边是道德、浪漫爱情与人性,另一边则是金钱,假如这些人没有坚定的意志和自我意识,她们就难以选择前者,于是她们就干脆放弃自己的主观性,让自己当一个单纯的传话人。但是,男性对女性在彩礼谈判中沉默的失望,往往仅次于对女性给自己抬价的失望。

一位女性在彩礼谈判中的沉默深深伤害了她的男友

从这些现实经验中抽离,回到最一般的思考之中,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女性的态度和声音在彩礼谈判中是关键性的。男方和男方父母站在利益的一边,而女方父母站在利益的另一边,而女方实际上是一个中介。女方站在哪一边,彩礼谈判的天平就向哪边倾斜。女权主义者或许会批评说,我忽略了社会结构的因素;但实际上,在真实世界中的很多个体对自己自主权的忽视才是更加关键的因素。

举一个我亲耳听说的例子,一对杭州父母对自己的女儿的“外地”男友开出了高价彩礼,而这位女儿一反“江浙沪独生女”常态,在自己父母面前据理力争。女儿和男友组成了一个共同体,抵抗女方父母的讹诈。一开始女方父母坚决不从,但女儿干脆官宣自己跟男友同居去了,并且切断了和父母的联系。没有几个月,女方父母就只有服软,主动邀请他们来自己家做客。事情后来就朝向了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女儿站在父母这一边,这段关系极有可能很快就走向终结,而且女儿或许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受到父母的操纵。

总之,我鼓励所有陷入彩礼谈判境地的女性朋友们勇敢地打破沉默的藩篱,发出声扬自己人性的声音,站在浪漫爱情一边,而不是彩礼一边,站在自由一边,而不是父权制一边,站在未来一边,而不是过去一边。你们的选择将决定你这一生是否获得幸福。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 “女性的态度和声音在彩礼谈判中是关键性的” 》 有 21 条评论

  1.  的头像
    匿名

    最近看到社交平台上转发的大冰直播:
    一名女网友:冰哥,我要结婚,我妈向男朋友要XX万彩礼,说是给我一个保障。
    大冰:要保障的话简单,这笔钱让你男友买成保险,名字写你母亲的。

    这回复太精彩了! 戳穿了女网友作为传话人身份背后隐约的立场和故作柔弱的姿态。而从现实中没人这么做来看,算是把归谬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胜过博主的万字长文……嘿嘿)

    1. 抖机灵是一种讽刺。讽刺背后的理念的展开则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而这是写作的任务。讽刺只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  的头像
        匿名

        事实上,我越来越觉得博主很多文章都是一种信念的呈现而已,被包装在一层层理念里面。每当我想看到更严密的论证,它们就戛然而止了(非常anti-climax)。它们没法解决“我们该怎么做”的问题(因为生活实在太复杂了!),但确实引导了“我们可以这样去想”的一个方向。以上并不是批评,也不是讽刺,只是我的一个“感性”的感受罢了。

        1. 严密的论证是必要的,但不适合在博客里写。诸如《为什么物质条件不是婚姻的“基础”》这篇文章里的论证,至今下面唯一的评论是说“看不懂”。

          “我们该怎么做”属于自助(self-help)的范畴。我觉得英语互联网上的自助内容和英语自助书籍已经做得很好了,我可能暂时没法提出什么有趣的内容或新的东西。

          1.  的头像
            匿名

            那篇文章好像也没什么难理解的。两个前提都是自己定义然后形成矛盾再推翻,最后结论也是不了了之。和大多数时候的观感一样。而那个回复的同学似乎惯常用这样的语气说话……

            而且我似乎在博主另一篇文章中看到你说,一般而言,女性很难对一个贫穷的人产生兴趣或爱意。当我读到这句时还有点震惊。不知道当时你是为了论述一个什么问题而这样说的。可能博主认为金钱虽然不是基础,但赤贫还是会使魅力大打折扣? 此中逻辑好像那句众所周知的“人人平等,但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平等”。不过我忘记你使用的语境如何了。

            我想起我曾让学生写过“婚姻必须要门当户对吗”的论题。说来好笑,女生确实更多地采取了认同态度,并表示自己不会“精准扶贫”。而男生大多是“纯爱战士”。还有一位我平时比较器重的男生写了这样一段话:“门当户对是指双方的家庭背景,学识、财富、地位。感情的核心是聊天,聊天就需要话题,需要两个人共鸣。两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是很难共鸣的。观念都不同还怎样一起生活? 灵魂契合也就更容易找到内心的慰藉,相处起来舒服。能够彼此理解,遇到问题也能换位思考。爱实际上是一种势均力敌,才能保持平衡,才能长此以往。所以灵魂上的契合比金钱,房子,车辆更重要。” 顺带一提,这些孩子都只是初二学生。

            我作为老师,也和他们聊了聊这个话题,认为金钱有时候和人的社会地位、成长经历有些关系。所以把目光全部聚焦在金钱上似乎有点过于理论化。有着完全不同的过往经历却能“殊途同归”,有相似的思维方式,也有些难以想象。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1. 你觉得“不了了之”,或许原因是你比较熟悉这一套观念。对于唯物主义者或者熟悉了“经济基础”说法的人来说,这一套并不熟悉。

              从进化心理学甚至整个吸引力的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男性的吸引力的最大因素是资源,或者说物质财富。当然,从自我提升的角度,最大的因素是自信。二者都有道理,但或许前者是更实质上的。对世界最好有一种现实的浪漫主义的看法。《泰坦尼克号》这种跨越阶级的浪漫爱情在现实中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可能非常罕见。贫穷意味着很多事情,这也意味着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就没有社会地位。穷人家的孩子可以通过上一所大学,找到体面的工作和不错的薪水,在城市白手起家,而父母或许还在农村,这就是新的中产阶级,而不是穷人。

              但现实中,这种新的中产阶级也被女生预先淘汰了,觉得门不当户不对。这是我无法接受的。但是你或许也注意到了“凤凰男”这一群体。这可以证明“灵魂上的契合比金钱,房子,车辆更重要”的结论,因为“凤凰男”的经济虽然摆脱了穷人,但还是“穷人思维”。

              昆德拉这句话出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对此印象深刻。

              1.  的头像
                匿名

                博主第二段这样开解,好像说得本人不食人间烟火一样。很少见互动中博主认为评论者在理想大厦中浑然忘我、going too far而试图将之拉回现实(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是反过来的情况)。实在有点儿有趣。不过男性似乎更容易以靠拢社会规范作为成功标准之一,不得不说社会期待是一个重大推动因素。我个人就已经不止一次在生活中听到我的女性朋友说自己“慕强”了。

                你说起凤凰男​,倒我想起了张锡峰。这人后来也进了浙大? 这个词的内涵在我看来有点扭曲。人们似乎把云淡风轻获取资源的风度太过当作一种常态了。“穷人心态”到底是怎样一种心态呢?也许他们长期形成的处世之道是最适应他们环境的手段。可悲的是虽然环境变化了却不知如何变通吧。

                我想到还很可悲的一点是,许多靠外在来支撑自尊感的自卑男性更容易遇到所谓“捞女”——因为他们本身的性格特征就使他们不在或许不那么看重物质条件的高知女性的择偶范围内。而他们屡次受骗的不幸经历,又反过来不断强化他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造成其极端“厌女”的情绪。


                1. 谢谢你的观察。

                  张锡峰,我查了下。“土猪拱白菜”跟“凤凰男”没有必然关联,尽管可能有相关性。根据新闻报道,他没有在浙大拱到白菜,这纯属意料之中。浙大女本科生大多是浙江人,这些人不会轻易跟一个来自河北农村的人尤其是自称是“土猪”的人交往。这就像上海女人不会轻易跟河南男人交往一样。很多人认为浙江比上海还排外,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会被骂。

                  典型的凤凰男。比如来自大城市的女配偶回男的老家,她志愿做饭,但是却不能上桌吃饭。有一次,这样一个女人在得知自己不能上桌吃饭后(丈夫自然也没有帮她说话),当场掀了桌子,所有人都没吃成。————她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还有比如经常经济接济自己在农村的穷亲戚,或者经常让亲戚在自己家过夜等等。

                  更广泛的就是视野还没打开,整个观念世界还是狭隘的。比如觉得学英语没用,以后全世界都说中文,不用华为不爱国等。

                  是的,这些力工男跟捞女是很搭配的。

  2.  的头像
    匿名

    本人浙江农村人,结婚没要彩礼,没有钻戒,没有婚礼,双方父母都不知道,没有拍婚纱照,一切从简,只有领证了,完全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结婚要给钱才能结,这婚后吵架都没气势。

    1. 假如有经济支撑的话,办个简单的婚礼还是非常值得的。比如在一个草坪,只是招几个或十几个朋友来,请一个朋友当主持人,再找个人当证婚人,成本应该是很低的。

      1.  的头像
        匿名

        有经济支撑,但是还是觉得有时间成本,过于麻烦,而且来自亲朋的祝福和关注,本身也是一种负担, 和婚后改姓一样,我觉得如果有离婚的可能,那就完全不要弄最简单。博主有机会写写关于生与不生的文章呗?好像两个选择都是艰难的选择。

        1. 我大概明白了,这好像是一种减轻婚姻的承诺性的做法。

  3.  的头像
    匿名

    我说一些不同的东西
    鹰鸽相争,赢的一定是鹰
    那些主动要彩礼,和放弃彩礼和男友私奔的,其实也是鹰
    只有鸽子数量降低到一定程度,鹰被迫与更多的鹰两败俱伤的时候,鸽子才会反而有生存优势
    大多数人并不会反抗社会主流趋势和现在对于所谓的安全感的极端追求,所以只能耐心等待经济环境变得更差以后,实际情况逼迫他们作出从重视物质到重视价值观的改变,虽然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
    (要上班了所以只能先写这点,有想到的再补充~)

  4.  的头像
    匿名

    有一个选择是:没必要进入婚姻。

    1. 这话往往只是在遇到心上人以前才成立。

  5. 我想不能通过纯粹的道德框架来理解彩礼问题的说

    那个女孩,和男生一起抗争,看起来像是爱情冲昏脑子了,陷入了一个高价值对象。

    显然,评论区也集中于高价值婚姻对象进行辩论的说。

    不过对评论区那个初二学生的话题,进行展开
    也许这个男孩子在家完全的享受了,虽然门当户对,但是女性不断的拖后腿的怨妇情绪,他在分担,所以他给出了一个期望,没有家暴,可以被理解。

    另一个鹰与鸽的例子似乎是博弈,我没有看懂其隐喻。但我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价值支撑的,而不是博弈的结果。

    文中的主要观点,是彩礼博弈中,女性是一个助推者,并且她们有一种不成熟的迹象。

    这给我一种感觉,就是女性依赖于金钱,财富,可以永远不长大,虽然不知道跟我这样可爱的小猫心态又有什么不同,听起来看起来好像有点不同。

    彩礼不是进入婚姻的标志,而是延迟进入婚姻摩擦的标志,在彩礼被消费完之前,她可以纵情的让资本主义消费为她在一切困难上提供情绪满足,逐步变贵的情绪满足,和虚假信息。

    问题是,这就像古希腊的白银人类一样,她已经晚婚了,又延迟的承担自己的责任。父权的另一面是妻女,没有妻女何谈父权呢?父权没有太子,太子是被抑制于幼儿的对象。

    父权为她支撑了一切,直到坍塌之后,世间上只残留着魔鬼的低语。

    作为成长,最重要的是承担责任,是主体意识的变化,这是我对文中自主性,主体性的一个理解。而这,不仅建立在女性不与父母权力争夺,并且建立在女性将责任转移给父母的基础上喵。

    女性选择了放弃权力争夺利益补偿。我之前读斋藤环研究的母女关系中,有一种大城市的母女联盟,通过母亲哭诉,女儿较弱来迫使父亲爆金币。我猜独生子女政策大量的产生了这样一类人际关系。而这些女儿,丈母娘,要进入婚姻了。那她们需要一个新的猎食者,女儿伪装成柔弱的小白花,丈母娘则是哭诉的母豹子母鳄鱼。

    喵呀!

    好像打了回车才能填入名字地址和邮箱。

    1. 真是妙。——“父权为她支撑了一切,直到坍塌之后,世间上只残留着魔鬼的低语。”

      那么你认为,在父权倒塌以后,究竟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承担责任要建立女性将责任转移到父母身上的基础上?这好像是两件完全相反的事情。

      彩礼起到了延迟婚姻摩擦的作用,而婚姻摩擦要等彩礼消费完或挥霍完才会发生。这好像是你的观点。我头一次听说这样的说法。那是不是假如没有彩礼,那么婚姻就会立即进入摩擦阶段?而彩礼的延迟作用主要就是女性可以从“资本主义”当中获得某种虚假的满足吗?

      是的,评论系统换了一张“更现代的”皮,但本质上没有更换评论系统。

      1. 写的有点乱,整理一下喵

        女性的依赖生存模式(生育风险的外包)

        关于矛盾段落,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指主体权丧失,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的一个概括

        关于女性依赖模式的筛选理解(向上择偶)

        解构依赖和生存的关系喵

        感谢喵,感谢夸赞喵

        我觉得没有太好的选择呀,一旦解离了父权,意味着她要靠自己去创造世界,那么她依赖的国家,政府,世界,都是被视为了父权吧?最终她统治了一切,自己又被视为雄性了。女人不能没有耶路撒冷,我是指蒂法。或者说,不能没有依赖这种情感。我觉得反对父权简直是反对她们生理的一部分,否定依赖这种生命形态吧?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为了自己的,短期感官刺激,而抑制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呢?道歉的成本和罪责居高不下,自我也由尊严和骄傲维护。

        主要是我确实没有办法想象,在经济不足,和秩序混乱的情况下,一种,以警觉,采集的生存模式会很适应和适宜的说。

        我想,我可能“而这”,是指的前面一段吧?或者后面一段,和成长无关,就是文中批判的,将责任托辞给父母而不是自己承担主体性责任。我猜那边应该加一个回车去换行?
        给我最强烈的,“这”的意思应该是指彩礼喵。应该也指的是争夺利益而不是维系爱情的意思喵?
        或者指代女性的具体行为喵?

        女性承担责任,在这里,这应该是指的童年吧,形塑的人格的说,指的是和主体权的丧失?
        我读了好几遍想要回顾我原本表达的意思的说。
        这些词共同构成了一个语境喵,就是女性抛下自己的主权,换取经济利益的说。
        (呀,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女儿的男性更容易发财,因为他真的缺钱呀)(好像有个有女儿的大老板印象,让人觉得多的深刻的刻板印象。独生子女政策下挣钱供女孩儿消费)

        于是父母就取得了女儿的主导权,而女儿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补偿,在某些病态经济支撑的,难以满足长期经济需要的家庭里(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吧)(由于中国经济必然是极大一部分,特别是看到一些破产后女儿的那种行为)

        假设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喵,一部分女性缺乏主体性的缘故就有点不言自明的说,而其对彩礼的索要,也完全一致的符合,符合她,在,在成长过程中的模式喵,她没有长大,因为她的主体性被连根拔了喵,属于一种在博弈的家庭中长大的行为喵,也是最佳,最优秀,最健康的博弈模板喵?因为她可以比不博弈的,同样家庭条件的,更加的健康,美丽,甚至看起来优秀的说,属于出类拔萃的类别喵?更容易被选中喵?也更引人注目喵?

        那么她把这样一套,新的生存模式,带到一个重新组建的家庭里,我想是很糟糕的吧?出于道德,社会约束,人们很难扒下她温情脉脉的外衣,但是这确实是一种病态的病理性的生存机制喵。

        只不过就其严重程度而论,有轻有重,但是都伴随着依赖的外衣?

        我没法很好的想象,女性的主体意识是什么样的,但是显然那是对我认知世界的破坏,一切都变得失去可预测性了的说,那么就会很糟糕,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那么世界就会随着集体意识被人类集体塑造成糟糕的样子。而如果是可预测的,可预判的,那么就必须在某一种自然环境最优的选择下吧?

        可是这个世界,寒冷常常伴随着资源匮乏,或繁重的生存劳动,以及可能警惕的感官,炎热则伴随着不受控制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无休止的争斗。不知道什么样的地带能平衡这样的文化呢,我猜湖南湖北也许就更适宜喵?

        写在后面的话

        诶,有的时候感觉舍不得润色诶,虽然润色可读性更强,但是,就好像,道德权重更高了,把很多,本来想表达的,激烈的观点都道德化,变得平庸乏味无味被人忽视的四平八稳了喵。

      2. 呀,彩礼部分没有回答,彩礼相当于,情感和道德成本吧?也算是一种绑架勒索的感觉?一般来讲,有效。但是对于拜金生物来说,无效?
        彩礼,应该和嫁妆是一致的吧,一个双向的社会道德契约,同时让人脱离原家庭,现在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家庭难以脱离,那么就仅仅是形式而已?以及还有一些吞并彩礼的。
        基于传统的社会道德约束来讲,相当于契定了一个社会身份?但是对于拜金来说,一个稳定的结构并不利于她不断的采掘挖掘,所以逼迫她们父亲去努力挣钱?
        棉袄不仅保暖,而且厚重又很沉,人也处于冬天。比喻常常是包含实用场景的吧。文化不高的人,虽然不会创造和使用很复杂的词汇,但是他们对能够共情的词汇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表达。

        (下面这一段也是身份,但是是给社会认同的)
        彩礼我觉得,也可能是给丈母娘的贿赂,然后给十几岁的小女孩说好话,她就信了,于是就嫁出去了。尤其是那些没有主体性的?可以认为彩礼是父权的一部分吗?河南的结婚仪式充满了阶级观念,同时在当天也解放了一部分阶级特权。甚至已婚之后可能女性的社会地位都会有一定的擢升?
        因为,现在没有一个宗族了,所以这个东西很难解释呀,有宗族的时候是人口贩卖补偿,但是近代,看起来像是,像是某种给小家庭组建的初始资产?
        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案例来说,彩礼的功用不尽然相同吧?
        似乎婚前和婚后是不同的,归属权产生了变化吧?彩礼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种镇压摩擦的产物,淹没女性的后悔情绪(在她不攀比的情况下,一旦攀比会嫉妒的发疯),一种女性的独立,自由,枷锁的释放和打开。

        也就是说,是一种信息素?感觉诱导剂?现在的货币彩礼,变成了比较的产物,但是在那本约会指南中,认为比起货币,更加便宜的实物资源更加能赢取女人的芳心?

        考虑到,货币化彩礼至今可能不到30年历史,要到90年代才有规模化的出现?

        货币化彩礼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证明?

        我猜中国人应该很喜欢让一个仪式承担所有的职能,所以把一个仪式搞的极其复杂。甚至送彩礼三五天,各种讨口福的也有。

        货币化彩礼证明自己是一个竞争胜利者,强壮的举着金螯的龙虾?这样说,货币确实有独一无二的,特别资产的含义。作为自我身份证明,和强壮证明。用原始人的方式吸引女性。后续的这种38.8万元的彩礼模仿,又何尝不是一种模仿男网红穿搭的行为呢?

        总结,我论述了彩礼的多种功能(其实就三种),个人的社会契约,集体的社会职责(给予一个行为合理化的身份,并对行为作出限制),以及一种原始的行为仪式。

        1. 哈哈哈好意识流的两个评论,我实在是有点难以捉摸。

          彩礼是给丈母娘的贿赂这个说法很有趣。我有点怀疑有多少钱是落入丈母娘口袋?不同情况似乎不同?但我确实听说很多例子里面是丈母娘是彩礼谈判的主导方,而不是岳父,其中不乏恶意涨价的例子。

          彩礼是一个双向道德契约,同时让人脱离原生家庭?目前真实世界中的彩礼明显没有起到这个作用。中国是一个出轨大国。而且很多小家庭也没有脱离原生家庭。

          假如是小家庭共同资产,那么谁有更大支配权力似乎很重要,目前来看似乎是女方有更大支配权。这更像是提高女性在小家庭权力的一种手段。

          我看过一些订婚仪式,里面包含上交彩礼的环节。令人恶心。

          1. 结合约会指南来看,清华的一些学生,被批判的舔狗行为,意味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吧责任承担内化,并作为自己最美好的一部分展示给女性,这是他们,按照原作者说的暗示,被驯化的观点,但是又是他们最为强壮的一面,忍耐力,超乎寻常的耐受力。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一种贿赂,证明自己的“(鸡的很彻底的)畸形的现代男性气概”?是一种向女性展示自我的习惯?

            我是这样理解的喵。

发表评论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