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小差别的自恋”

On

Update

中国人的“小差别的自恋”

“小差别的自恋”(Narzissmus der kleinen Differenzen)是弗洛伊德简略使用过但没有详细展开的概念,在《文明及其不满》中,他把“小差别的自恋”视为人类的“攻击倾向的一种方便的、相对无害的满足方式,团体里的成员也因此更容易凝聚在一起”。

他在《文明及其不满》举了一些例子:

……两个鸡犬相闻、往来频繁的族群,往往会兵戎相见或相互嘲讽。就像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北德意志人和南德意志人、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等等。

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中有更多的例子:

每当两个家庭联姻时,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认为自己比另一个高贵或出身更好。就两个毗邻的城市来说,每一个是另一个最忌妒的对手;每一个小州都蔑视地看待其他的州。密切相关的种族彼此疏远;南部德国人不能容忍北部德国人,英格兰人恣意中伤苏格兰人,西班牙人看不起葡萄牙人。

然而,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这些例子都还不能算微小,毕竟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说着不同的语言。弗洛伊德甚至还试图用小差别的自恋来解释犹太人在欧洲各国所受到的歧视——顺带一提,他自己也是犹太人——但犹太人跟那些国家本土民族的差别似乎也不容小觑。假如弗洛伊德能活到21世纪,他就一定不会把这个概念维持在一个未发展的状态了,因为这个时代的“小差别的自恋”一定会让他大为惊讶!

我只需要举一些今天存在的“小差别的自恋”例子:苹果用户与安卓用户之间,比亚迪车主与长城车主,PS用户与XBOX用户,清华与北大,复旦与浙大,绵阳中学与绵阳南山中学,浙江人与“外省人”,Arch Linux用户与其他Linux用户,Taylor的粉丝与侃爷的粉丝,“甜党”与“咸党”,TFBOYS粉丝内部的不同派系,魔兽世界里的“部落”和“联盟”……总有一个陷阱适合你。这些陷阱会让你掉进其中一个圈套,去恨掉进另一个圈套里的人,尽管另一个圈套里的人同样对你发出了恨意。

当然,这里的“自恋”不能理解为今天精神病学里面的个体性的临床性自恋,而是某种集体性的精神现象。弗洛伊德所理解的自恋是比较泛化的,而本文所理解的自恋同样要从这种泛化的角度来理解——心理能量被贯注到自身,它未必呈现出临床性自恋人格障碍的症状。

在浙江大学CC98的一个男性发的征友贴(这只不过是征女友或妻子的委婉说法)里,一个自称是左翼的工科男说自己每年都会读五本书,最喜欢的书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因为这个原因,他认为自己具备极高的精神品质,并且在征友贴要求女方也必须是具备相同的理想信念。至于他有没有在浙大找到具有相同理想信念的女生,我就不知道了。这是一个自恋的绝好例子。假如他只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左翼并自我感觉良好,这还算不上自恋;但是他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并且还想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别人,那就是彻头彻尾的自恋了。而且这也是小差别的自恋,毕竟一年读五本书并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

对小差别的敏感性跟小差别的自恋是两码事,而区别便在于是不是对小差别有自恋的感觉。我的一位本科同学可以喝出不同季节和不同工厂生产出来的可口可乐的味道的差别(只需给他一口可乐,他就知道这是哪一月在哪个工厂生产的),但是他并不会对其他喝不出差别的人感到不满或嫌弃。我能明显听出320kps的音乐文件和128kps音乐文件的差别,但据说许多人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我当然不会因为这个原因鄙视其他人。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人让你感受两个东西的差别,而当你说这两个东西没什么重要差别时,这个人会把埋怨脱口而出:“你怎么会感受不到区别!肯定是这个更好啊!”而当你不幸地指出了跟这个人的期望相反的事物时,你会得到的只会是更加疾风暴雨的反应,或许一不小心就会打翻友谊的小船。

小差别的自恋与身份政治不同,因为经典的身份政治如性别、性取向、种族等,由这些因素导致的差异不能说是小差异。小差别的自恋跟意识形态分歧也不同,比如自由派与小粉红之间的斗争,以及性别战争中男性与女性的斗争,因为观念的差异和性别的差异绝不能说是小差异。

弗洛伊德对小差别的自恋内部的机制没有任何详细阐述,接下来我们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了。

小差别的自恋和大差别的自恋应该是遵循的相同的机制。当陷入集体自恋的人们要强调自己的集体身份的优越感时,他们就会强调自己跟其他群体的差别并贯注自己的心理能量。一个大群体往往包含着不同层级的小群体,而假如要形成小群体认同,那么,作为群体认同的一种极端形式,小差别的自恋就会出现。

小群体认同以及自恋在中国是一个特别丰富的现象。中国是一个严重同质化且高度控制的国家,从种族、城市规划到人的心灵都是千篇一律的,在这种情况下,集体自恋找不到大差别的形式,但是自恋肯定要维持下去,就只能附着到各种小差别的形式中。所以,相比于更加多元化的国家和文化,中国更是一个充满了小差别的自恋的国家。

近日,一位朋友转发给我一篇文章,它是讲述国内网左如何牵强附会地在姜文的电影中寻找中国历史和左派思想的象征物的。而这就意味着这些人是在各种小差别里面满足自身。很容易设想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当西方的左派在结社、游行、示威、罢工并作为政党进入议会政治时,左派人士只能在B站这种地方敲键盘。大的领域无从施展,只能在琐碎的细节里面寻找出口。当然,我不是说他们一定要做跟西方左派一样的事,但他们也没有必要陷入小差别的自恋。

中国的女权女对于非女权女的攻击或许也是出自小差别的自恋,毕竟女权主义者的自恋是显而易见的。她们对那些生活幸福的坠入爱河的女性的恨意,往往是不亚于对男性的恨意的。我的一位聪慧的女性朋友向我表达过她对女权的恐惧,因为她知道,假如她公开批评女权,自己会面临怎样可怕的后果。所以,许多女权主义者把反对女权的女性视为最优先的敌人,视为可恶的叛徒,这些人在她们眼中要比所有压迫她们的男性都可恶。她们从不吝啬于对反对女权的女性进行公开的网络人格处决。她们的白色恐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奏效了,因为许多女性对女权主义者敢怒不敢言,而男性恰好没有这种恐惧。

地域优越感也是一种典型的小差别的自恋,接下来我们会稍加详细分析。

我的一个表弟在湖北上学,最近他告诉我,有一次公共选修课上讨论到婚姻观念的问题,一位来自浙江台州的女生发言说,她们那边的女生一般不嫁给外省人,如果要嫁外省人的话也要额外收一百万彩礼。由于她说这话的语气不是反思性的而似乎带着认同的口气,于是她的发言立即招致了大家的反感以及对浙江人的坏印象,有人公开反驳她的地域歧视和优越感。我的这位表弟从未涉足浙江,但仅凭这件事,他已经对浙江人的心态有了一个准确的了解。

浙江人的这种地域优越感毫无疑问是小差别的自恋。浙江人可能会立即强调说,他们跟所谓外省人的差别并不是小差别,而是大差别。但是,他们自以为尊贵,但是却给不出什么严肃的证明;而假如只是因为有钱就觉得尊贵的话,这更像是一种可笑的暴发户心态。而且这些浙江人或许大大低估了其他地区的经济状况。假如一个台州女要和一个成都男结婚,而极有可能的是,成都男的家境要比台州女的家庭更为殷实,但按照台州女的家庭的“外省人”逻辑,他们还是要收成都男一百万彩礼,否则便不屑于与之结婚。

夸大差别,把小差别夸大为大差别,正是所有陷入小差别的自恋的人的典型特征。我们只需谨记,在弗洛伊德眼中,甚至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区别都是小差别,那浙江人和外省人那点差别还算得了什么?

陷入小差别的自恋的人会努力维持这种自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浙江人不喜欢离开浙江了,因为去其他省份旅行将会迫使他们进入一种客观上要求改变自身观念的处境,这种处境迫使他们意识到浙江没有什么特殊性,而这不是他们所愿意的。而且,浙江人只是和浙江人通婚,再不济也只是跟那些被“归化”到浙江的人通婚,这样也有助于他们维持这种集体性的小差别的自恋。

当然,中国内部的地域性差别要高于美国内部的地域性差别。两个不同中国省份的人遭遇,不免会好奇对方省份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等并在这些话题上花费许多时间,但美国内部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是高度统一的。然而,中国内部的风土人情或饮食习惯的差别相比于我前面提到的内部的高度的种族、建筑和心态的同质化,肯定只是小差别;而美国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虽然高度一致,但是他们的多元化却又造成了内部的大差别。假如问一个美国人,浙江人和四川人有什么区别,他们显然什么也答不上来。但是即便一个中国人即便只是略懂美国,也知道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是水火不容的。

总之,承认并看重小差别,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陷入小差别的自恋,并因此陷入不尊重差异并“唯我独尊”的态度,这就是成问题的。就像你不会喜欢身边那个自恋的家伙一样,陷入小差别自恋的人同样也不可爱。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 “中国人的“小差别的自恋”” 》 有 16 条评论

  1. 你浙精神分析研究院主任医师,擅长SM关系修复提升。 的头像
    你浙精神分析研究院主任医师,擅长SM关系修复提升。

    那我是不是可以沿着你弗的思路这么理解:你浙学生激动地嘲讽蛤交,公之于众,在微小差异的自恋中荣获zjuer群体的象征性功勋,就好比精神上成为了子宫里最强壮的儿子?

    1. 蛤交是什么?

      1. 哦,上海交通大学。我还以为是什么新的性爱方式。

        你浙的情况稍微有点特殊。不像是武大那种以直白的护校情结为特征的学校,你们浙大在内部流行的是小骂帮大忙,但对外的话(所谓家丑不可外扬),我相信你说的话是对的。

  2. 我感觉这个征友帖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就在于不愿意为了伴侣而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
    基本上读毛系的书都要吃这个亏,并且发出这样的警告。但具体原理我还不是很明白。

    总之,只要读了他的书,这样的社交面具就自然形成了,可惜我在后续的社交过程中发现政治因素占比太大,学习占比太小,所以不愿意和那群小粉红玩。

    我觉得这种感官上的不同不一定是作用于社群的,很可能只是被主流社群排斥的个人感知。最终自行聚集成团。

    不过作为维系社群的交往方式,就好像玩原神和黑原神都可以很快的融入社交圈一样。这种作为集体认同的身份识别可以很快的打破坚冰。但是也在不断的强化着这种精神状态,直到人的精神能量无法承受的地步。

    我更倾向于这不是一种自恋,或者说不太能理解其自恋的部分,而是理解为一种族群内部的信息传递,就好像大家看到一个人被蛇咬了,于是大家都激活了害怕蛇的记忆。一个有关于生存信息的精神网络。

    1. 小粉红和毛粉是两个不同的群体,虽然可能略有重合。小粉红的主体是女性,毛粉的主体是男性。当然左女也不少(如2018年的几个事件),但好像主要走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路数,不是毛的路数。所以直接来说,这是因为毛粉基本是男的,那他们自然就找不到女毛粉。我暂时也无法回答为什么毛粉少女性的原因。

      小差别的自恋是爱恨交织的,爱自己的爱的东西,恨跟自己不一样的。不过你所说的原神的例子或许是另一种情况。因为黑元神的人是不是有自己统一的爱的东西?这就像是有些人玩CS有些人玩CF,二者互黑,但不知道黑原神的人有没有自己统一的爱好。

  3. 你浙精神分析研究院主任医师,擅长SM关系修复提升 的头像
    你浙精神分析研究院主任医师,擅长SM关系修复提升

    我有个疑问,此文的“自恋”没有对弗洛伊德的“自恋”的定义进行任何改动对吧?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对经典精神分析的二手应用往往捏造定义和理论,以致胡言乱语妖言惑众。
    但我的感觉是如果把“自恋”应用到群体行为,好像不得不泛化“自恋”的定义,也就是人类都是自恋的(e.g. Kohut 1966)。但如果这样,你好像需要额外的规则去解释何以存在“清楚微小差别但不自恋”,并且将它与“微小差别的自恋”区分开来。

    1. 从某种程度来说,人类都是自恋的,这话是有道理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小差别的自恋是人类的攻击倾向一个发泄口,所以简单地说,可以这么说,人类都是自恋的,不过其中那些表现出攻击倾向的人,才是更严格的自恋,是更值得讨论的话题——比如你们浙江人的排外倾向。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攻击倾向。

  4. gigachad JACK 的头像
    gigachad JACK

    我今天和一起健身的朋友讨论考公的问题,他是一个家境殷实,且父母在编的人。我试图说服他在大学毕业前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为之付出努力,而不是追求“稳定”。这样看来我试图把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在学校做的事情强加于他(当然,我对他的观点并没有表现出不屑或嘲笑) ,并且建议他应该学一门外语。我这种算不算是个人的小自恋?
    还有就是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放弃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这句话难道也是在说我们就算是出于好意,强行帮助别人也会掉入自恋的小陷阱里面吗?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

    1.  的头像
      匿名

      “放弃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这句话本身有隐藏的使用限制。
      简便起见,设想张三的东家多年营业不佳恐将倒闭,张三打算在公司跑路之前跳槽。(a)李四认为张三的东家会触底反弹,因为李四相信人品守恒,或(b)李四明知张三东家即将倒闭,但他希望张三破产。因此李四奉劝张三再抄底买入东家的股票。
      这时人们不会劝李四“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因为这句话通常是指,A的意图是好的,且看法即便是对的,也不要阻止顽固的B走向B自找的坏的下场,因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因此当A(李四)的看法十分愚蠢或十分恶毒、B(张三)的下场也许会更好的时候,这句话就不适用了。
      而自恋不取决于想法对错,也不取决于意图好坏。
      我很怀疑这句话本身就是针对自恋而提出的。我更倾向于认为,从这句话种解读出和自恋有关的东西,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

    2.  的头像
      匿名

      btw,这种话也很容易被曲解为,一个人不要关心自己事务以外的任何事务,切莫助人(但不限制害人),这样既不会有损失也不会有道德责任。
      因为人类的感觉和认知往往倾向于处理肯定的或正向的特征。比如造词上是wise→unwise,而不是反过来,我们说“宽度”而不是“窄度”,否定句=肯定句+否定词,而不是肯定句=否定句+肯定词。
      所以人们更容易看到做的结果,而不是不做的结果。李四处于好意劝了张三,可能会招致张三的破产或记恨。李四没劝张三,张三或许进入了更有前途的公司。假设张三东家突然被注入大量资金并更换管理层,业绩飞升股票飚涨,李四劝的结果就是张三一夜暴富,李四不劝的结果就是张三错失阶级跃迁的机会。后面这个例子更容易看出(在能做的前提下)不做也是一种选择,不做的结果也是没做的人参与产生的。
      因此不做虽然在俗常的思维里被免除道德责任,但实际上它仍然是有道德责任的。
      选择什么都不做,把“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贯彻到底,就从自恋变成了自欺欺人的自私。
      劝和不劝都有其结果,the rule of thumb我觉得是做到结果是当前自己能接受的程度(i.e.所谓良心过得去)、并接受过往自己认知上的局限就好了。

      1. gigachad JACK 的头像
        gigachad JACK

        是的,我也认为这句话不论怎么做,都是抛不开道德责任的。
        如果自恋不取决于对错或者好坏的话,那应该如何解释?

        1.  的头像
          匿名

          emmm…你的提问有点复杂。这个博客的作者似乎倾向于弗洛伊德对“自恋”(narcissism)的定义,我个人更倾向于科胡特的广义“自恋”。而我的直觉是你对“自恋”的理解是非技术性的、日常的。
          因此需要先校准一下我们对这个术语的定义。简而言之,狭义的自恋的表现是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等同于世界,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角,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配角、工具人、道具。极端的病态症状,就是临床上的NPD(需要满足一系列诊断标准)。
          广义上,所有人都是自恋的,自恋也就是自爱。当这种自爱变得更极端,就是狭义的自恋。
          因此你可以看到,广义自恋⊃狭义自恋⊃NPD。
          广义自恋=健康的自恋+狭义自恋。
          另外要注意,网络上滥用NPD这个疾病名称,多数其实是指狭义的自恋。
          以上是定义校准。
          ——–
          健康的自恋,也即自爱,简而言之是尊重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欲望 ,但具有分辨自己与外界的界限的能力。对界限的分辨可以限制一个人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欲望(比如说他知道可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可以尝试、最好不要尝试)。因此,表现追求的行为是健康的,被拒绝后死缠烂打是不健康的。当然,你也许会发现,一些所谓平权人士拒绝月经羞耻并当众露出卫生巾甚至经血就是狭义的自恋甚至NPD,在她们乐意露出的那一刻世界已经变成了以她们为中心的舞台。
          ——–
          关于弗洛伊德版本的“自恋”分析,如果你感兴趣,就需要博主来分享他的研究了。

          1. gigachad JACK 的头像
            gigachad JACK

            十分感谢

  5. gigachad JACK 的头像
    gigachad JACK

    恰好今天因为健身房特别闷热,我自作主张的给想追的女生买了一瓶电解质水,在事后她发消息给我说不用送她东西。这种自作主张送水的行为可以被称为自恋吗?还是说我太纠结了。

    1. 如果给女生递瓶水都是自恋的话,那么这个术语就没有意义了。要具备攻击倾向才是自恋。

      1. gigachad JACK 的头像
        gigachad JACK

        原来如此

回复 你浙精神分析研究院主任医师,擅长SM关系修复提升。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