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世界主流社交媒体的对应关系:从各自视角看

On

Update

In

从中国的视角看:

中国世界备注
微信1)聊天:Messenger、WhatsApp、Telegram
2)朋友圈:Instagram+Facebook、X(Twitter)、Linkedin
3)订阅号:Medium
(服务号和支付功能不属于社交媒体范畴)
1)微信朋友圈是一个闭环社交网络,它相当于开了隐私模式的Instagram
2)微信朋友圈的主要功能,一个是发图片,这个功能对比Instagram;另一个是转发链接,这个功能对比Facebook/Twitter/Linkedin。微信朋友圈不鼓励发纯文字。
3)微信订阅号还可以对比世界上各种新闻杂志聚合类APP和RSS订阅阅读器,但后者不属于社交媒体的范畴。订阅号同样是一个闭环网络,无法在公共搜索引擎检索到,而Medium是开放的。
微博X/Twitter微博的内容是半闭环的,而Twitter是开放的
哔哩哔哩YouTubeYouTube没有哔哩哔哩标志性的弹幕功能,有广告。它的4K视频是免费的。YouTube的受众是全年龄段,而哔哩哔哩主要是年轻人。
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TikTok、Instagram Reel虽然抖音和TikTok是由一家中国公司“字节跳动”开发和运营的的,但实际上是两款不同的应用。而且身在中国大陆是无法访问TikTok的。“抖音”的英文名一般是“Douyin”而不是“TikTok”。
小红书Lemon8小红书的UI跟Pinterest很像。

许多媒体介绍小红书时说明这是中国的Instagram,这并不准确。

Lemon8同样由字条跳动公司运营。
豆瓣1)动态:X/Twitter
2)小组:Reddit
3)图书:Goodreads
4)电影:IMDB
豆瓣的动态和小组功能是闭环的,而Facebook和Reddit是开放的。
知乎1)问答功能:Quora
2)文章专栏:Medium

从世界的视角看:

世界中国备注
Facebook在人人网衰落之后,中国再无一个开放的近实名的全能型社交平台
Instagram
X/Twitter微博微博的内容是半闭环的,而Twitter是开放的
Messenger/WhatsApp/Telegram微信(仅聊天功能)
YouTube哔哩哔哩YouTube没有哔哩哔哩标志性的弹幕功能,有广告。它的4K视频是免费的。YouTube的受众是全年龄段,而哔哩哔哩主要是年轻人。
TikTok抖音、快手虽然抖音和TikTok是由一家中国公司“字节跳动”开发和运营的的,但实际上是两款不同的应用。而且身在中国大陆是无法访问TikTok的。“抖音”的英文名一般是“Douyin”而不是“TikTok”。
Pinterest
Reddit豆瓣(仅小组功能)、百度贴吧Reddit的内容是开放的,豆瓣小组的内容是闭环的。
Quora知乎(仅问答功能)
Linkedin
Snapchat

评论

通过以上两份简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第一,所有中国主流应用都可以对应到某个世界主流应用,但是有四个世界主流应用无法对应到某个中国主流应用。其中,人人网已经失败了,Linkedin因为中国政府监管缘故阉割了社交功能。这导致的结果是,中国互联网没有一个全能型的社交平台(Facebook),没有一个图片分享为主的社交平台(Instagram ),没有以职场信息为主的社交平台(Linkedin)。顺便多说一句,几乎所有世界主流聊天软件都支持“端到端加密”功能,这意味着即便是网络运营商和服务提供者也无法读取用户的聊天记录,但是微信不支持也不可能支持这一功能。

第二,微信、豆瓣及其他某些中国主流应用有把各种不同功能加诸自身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世界主流应用中几乎不存在。这意味着,世界主流应用可以在更加专业化的前提下开发更加细化的创新功能。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功能非常简单,在过去十多年并无什么变化。豆瓣小组的功能也非常简陋,完全无法跟Reddit这样的专业化平台相提并论。

第三,中国主流应用存在明显的内容闭环现象。亦即,那上面的内容无法在公共搜索引擎搜到(如谷歌、百度),而只能在该应用内部检索。而且微信朋友圈、订阅号、小红书等应用没有网页版,豆瓣的网页版不堪使用,这意味着不得不要使用它们的App。这造成了中国内部互联网内容的割裂。

第四,中国虽然在监管层面实行严格的网络实名制,但是没有一个社交平台有实名上网的氛围。Facebook的绝大多数用户都“实名上网”,亦即使用真实的名字和头像,大部分Instagram用户亦是如此。这种氛围在中国并不存在。

第五,中国互联网缺乏一个类似Facebook的实名性的全能型社交平台,这对中国与世界互联网的差别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