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头怪物:战间期的多炮塔坦克

On

Update

In

本文于2017年11月7日以不同的标题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筑垒地域》,本文为作者的转载

说起多炮塔坦克,人们也许会想起《红色警戒2》中苏联阵营的“天启坦克”,它在游戏中是最强大的坦克,在同一个炮塔上拥有两门同样口径的火炮,天启坦克不仅火炮威力强大,防护性能也很好,甚至具有发射飞弹攻击地上和空中目标的能力,但移动和炮管转向的速度则比较缓慢。这种颇具科幻感的坦克看起来是一种未来的产物,其实,这种以多炮管/塔为代表的坦克在人类的坦克发展史的早期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

英国的维克A1E1“独立”号重型坦克(Vickers A1E1 Independent)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多炮塔坦克,它由一个主炮塔和四个副炮塔组成,主炮塔采用的是47mm的QF 3磅炮,副炮塔采用的是维克斯机枪(其中左后方的小炮塔具有防空能力),重约34吨,成员8人,于1925年生产出一辆原型车,未参加过实战。相传,这款坦克未能量产在当时是处于经费的原因,而不是技术上的缺陷。

维克A1E1“独立”号重型坦克

从维克A1E1“独立”号重型坦克可以看到,这种坦克的设计理念是将其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移动堡垒”,多炮塔的设计就意味着它能同时打击多个不同方向的目标。由于只有主炮塔才是名副其实的炮,多出来的四个副炮塔都是机枪,所以它又主要是用来反步兵,而且更重要的是坦克两侧方向的步兵。显然,它的主要使用场景是激烈的城市巷战或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堑壕战,但又由于巷战中复杂的通行状况的限制,那么可以推断,这种坦克的设计思路是在突破敌方堑壕阵地后,迅速清扫突破点附近的敌方步兵,并掩护后方的步兵的进攻。

1932年,苏联开始以维克A1E1“独立”号重型坦克为基础设计T-28坦克,它由一个主炮塔和两个副炮塔组成,主炮塔是口径为76.2mm的战车炮,副炮塔上是7.62mm的机枪,重16.04吨,成员6人。从1933年到1941年,苏联共生产出503辆T-28坦克。

T-28坦克

T-28坦克曾参加了苏联与芬兰之间的冬季战争,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发现坦克的装甲厚度不足,于是将正面装甲从50mm升级为80mm,侧面和背面装甲从20mm升级为40mm。苏军使用T-28坦克对付芬兰星罗棋布的防御工事,并最终突破了芬军的曼纳海姆防线。芬兰的资料报告击毁了92辆T-28坦克;也有俄国资料显示超过200辆T-28坦克被击毁,但后来大多又被修复。

同时期,苏联还设计制造了T-35重型坦克,它由一个主炮塔和前后四个副炮塔组成,主炮塔使用76.2mm的战车炮,两个副炮塔使用45mm的战车炮,另外两个副炮塔使用的是7.62mm的机枪,它重达45吨,成员多达11人,从1933年到1938年一共生产出61辆T-35坦克,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量产的五炮塔坦克。而且,它的副炮塔也采用了火炮而不是机枪,坦克上的火炮多达三门,所以它也是一辆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多炮塔坦克。

T-35坦克

T-35坦克没有参加冬季战争,从1935年到1940年,它们在部署在莫斯科的第5特别重坦克旅,主要执行阅兵游行的任务。1940年6月,苏军考虑是让这些T-35坦克转换为重型自行火炮,还是指派到军事学院。最后的决定是把它们投入一线,补入部署在基辅的第34坦克师第67和68坦克团。

不过,苏联的另外两款多炮塔坦克原型车被送到冬季战争战场上进行测试,这就是T-100坦克和SMK坦克。苏联军方设计T-100和SMK的缘起是寻找T-35坦克的继任者。T-100坦克在1938-1939年制造出两台原型车,它有一前一后两个炮塔,后面的主炮塔的火炮口径为76.2mm,前面的副炮塔的火炮口径为45mm,另外还有4门机枪,重达58吨,成员6或8人。SMK在1939年制造出一台原型车,它也是一前一后两个炮塔,后面的主炮塔火炮和前面的副炮塔火炮口径与T-100坦克一致,另外还有3门机枪,重达55吨,成员7人。然而,T-100和SMK在冬季战场上的表现均不理想,那辆仅有的SMK坦克踩到一颗地雷后无法动弹之后便被苏军遗弃了。

T-100坦克
SMK坦克

从冬季战场上多炮塔坦克的实践可以看到,一方面,T-28作为一款中型坦克,在冬季战争中的实践似乎有效证明了这种多炮塔坦克用于突破敌方坚固防线的设想,但它较弱的防护能力使得它易受打击。另一方面,T-100和SMK作为重型坦克,它们的机动性能糟糕,机械故障率高,于是在战场上的可靠性低,难以派上用场。

很快,在苏德战争前期德军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之下,苏军仍在使用的多炮塔坦克,包括大约411辆T-28中型坦克和几十辆T-35重型坦克,很快就损失了大部分。而且在这其中,大多数损失是由于机械故障而被苏军弃置或销毁。曾有这两种坦克参加莫斯科战役的记录,在那之后,苏联的多炮塔坦克就消失在了历史的视野之中。

日本在1940年开始筹划设计一款超重型坦克,相传曾在1943年试制出一台120吨的I-O超重型坦克,战争结束前夕又被日方销毁,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它有一个主炮塔和它前面的两个副炮塔,主炮塔采用的是105mm的火炮,一个副炮塔采用47mm的战车炮,另一个副炮塔采用7.7mm的机枪。这款坦克的设计理念与二战时期日本所有坦克都大相径庭,正因如此,它也远远超出了日本的军事工业能力。日本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个还在尝试制造重型多炮塔坦克的国家,技术力量和战争观念相对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不是一个适合这些庞然大物的时代。就此而言,I-O坦克就是陆地上的未建成的“大和号”战列舰。

传闻中的120吨I-O超重型坦克

一般认为,战间期涌现出的多炮塔坦克所代表的战争理念是陈旧的,因为它是为一战的堑壕战所打造,但未来的战争形态并不是堑壕战。这样的论断似乎过于绝对,因为在冬季战争中以T-28坦克为代表的多炮塔坦克在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的尝试中是成功的。其实,多炮塔坦克的理念在当时不是陈旧而是超前了,因为当时的工业水平远远不够承载这样的庞然大物,这就导致以T-35、T-100和SMK为代表的多炮塔重型坦克的发动机性能和机械可靠性很差,防护性能也欠佳,火炮威力羸弱。而在人类的工业能力取得长足进步之后,人类完全能够制造出可靠的、威力大的多炮塔重型坦克,但由于它高昂研发和制造成本、现代战争中很窄的适用面、易受打击的特点,使得它在这个时代没有多大适用性。

如果说多炮塔坦克所代表的观念是陆地大型移动装甲,谁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会不会又有它的施展空间呢?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