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的怀疑是面对“姜萍事件”的合理反应

On

Update

众所周知,中国学校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这句话是钱学森说的。他当时提出了这个问题,似乎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是他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真不明白,我们就不知道了。

我已经提出,体制性因素是反才华和反天才的,这个道理在哪里都是适用的,就此而言,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都饱受体制性因素之苦。但是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却有真实的强大的动机和能力来克制自身的体制性因素的反才华倾向,而且本来它们自身的体制性因素就较少,所以体制对才华的毒害较少。而中国就不一样了,这里的体制性因素是异常强大的,这导致追求创新往往只是空喊口号,根本落不到实处,而少数有才华的人要想在体制内存活的话,一边要自己努力,一边要顶住体制的重压前行。

中国的中学同样存在体制性因素,但在各个中学效果不一,比如北大附中的体制性因素就较少,而衡水中学的体制性因素就很强。所以,才华更有可能在北大附中彰显和得到培育,而不是衡水中学。那么,名不见经传的涟水中专呢?由于缺乏资料,我们只能猜测。有报道说,姜萍“上中专后,用起了苹果X手机,喜欢打王者荣耀,擅长中路角色,喜欢看《十宗罪》”,如果姜萍是在学校使用手机的话,那么或许说明管理并不严格,体制性因素也较低。而且一般来说,中专的体制性因素要比普通中学低。不过,所在背景的体制性因素的强弱不能证明某个个体的才能。而且,即便涟水中专的体制性因素较低,这一优势也立即被它所处的水平给抵消了。

关于姜萍的童年,我们所知不多。有没有列出任何来源的文章指出,姜萍在小时候“常常在田间地头用小石子摆弄各种图形,或是在家里的小黑板上演算数字”。这大概能说明姜萍对数学的兴趣,但不能说明她的才能。毕竟,本人小时候也喜欢在小黑板上默写二战重大历史事件的顺序。如果姜萍真的是天才的话,那么这种早慧型天才一定在童年时期有大量的才能方面的显现,但目前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

那么我们能从姜萍的谈吐中看到什么呢?根据网上流传的未剪辑的采访完整版,我们很容易看出姜萍是在背稿子,而且稿子还不是自己写的,因为数次出现口误时,她的即时反应都是跟身旁的人核对正确的说法。

我们还要考虑“天才”的定义。一般认为,天才指的是有极高创造力和原创力的人,学数学学得快虽然是才能的很强预示,但并不必然让姜萍成为天才。她解题甚至做研究是否具有创造性,我们还缺乏相关的报道。而且“天才”这个称号也不是随便发的,最近若干年,美术界已经逐渐把毕加索从天才的殿堂开除了,因为评论家们现在认为毕加索的画作的美学价值被高估了。

所以,目前来看,从一般性的人才学角度,我拿不出任何确凿的证据来鉴定姜萍的才华,更不用说她是不是天才了。至于从数学专业的角度,我对此是一窍不通的,所以这一方面的审查要留待数学家来处理。

我从最开始了解到姜萍事件的时候都是只扫了眼标题,没有点进去看全文的兴趣。但很快,相关的推送标题频繁地出现在我眼前,我只好被迫稍微跟进一些,不过到今天我也一直保持了沉默。为什么呢?因为我还在等待来自数学界的看法,但数学界在很长时间里都以沉默相待,而沉默可能也是一种回应——后续有一些零星的声音出现了,但是相互矛盾,很显然有些数学教授没有仔细核查事实。同时,像方舟子这样的打假专家也提出了大量质疑。而数学教授袁新意也提供了截至目前最有力的质疑。归根结底,现有的资料不足以支撑“姜萍是天才”这样的观点,而且疑点颇多。

在此期间,我们看到,炒作姜萍事件的人大多是属于既不懂数学也不懂人才学的人,而就是这样一群人用最快的速度给姜萍加冕了天才的王冠。最不可思议的是央视新闻和澎湃新闻,作为理应具有事实核查功能的大型机构媒体,它们居然在官方账号发起了宣传文案,一股脑地投身于造神运动中去,就像几年前投身于对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人的造神运动。这让我们怀疑中国的大型机构媒体还有多少公信力。还有哲学教授也来搅混水,他古怪地认为,根据“善良原则”,人们应该相信姜萍事件没有造假的成分。还有法学教授也提出,因为姜萍是一个未成年人,所以不应该质疑,放任她安静就好了。

既然我们都知道,中国学校极难培养出有才华的人,更不用说天才,而且中国在各种竞赛和论文发表领域也有不光彩的造假历史,再加上,据说这样一个天才出现在了一所中专而不是精英中学或大学,那么,“姜萍是天才”这一观点要想成立,这肯定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了,堪比彗星撞击地球。现在有人说一个极小概率事件发生了,那么合理的反应就应当是持有一种冷静的怀疑,但不要说普通民众了,就连许多精英人士也都立即轻信了这件事的存在,其中许多人还对怀疑论者非常不满,仿佛连质疑的权利都是没有的。

最可笑的势力大概是女权主义者和小粉红。女权主义者认为姜萍的出现是女性群体的骄傲,并且恶意地并且偏颇地把所有合理的质疑视为男性的“破防”;而小粉红则认为姜萍的出现提升了民族的骄傲感,还给中国教育体系带来了一线希望。出于不同的原因,女权主义者和小粉红可能是最容易轻信的群体。另外,许多出身底层的人士也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对姜萍事件给予了轻信。

浙江大学立即成为了这股轻信舆论的受害者,因为姜萍说自己的梦校是浙江大学。当然,浙大受体制性因素的影响,难以破格录取有才华的人或天才,这的确是一个严重问题。但是,仅仅由于浙大暗示无法录取姜萍这个人,而民众就对浙大群起而攻之,这作为网络暴民行为则是另一个问题。即便浙大有权利破格录取姜萍,也需要派出一个由数学专家和人才专家组成的团队来对姜萍的资质进行仔细的核验(如果浙大需要我的话,我可以加入这支团队),而不是根据网络舆论来决定是否录取她。

目前,网络上整个的反应是极化的,而温和的质疑声音很少。如果说轻信是一个极端,那么对姜萍的恶意的人身攻击则又是另一个极端。许多人恰如其分地把这称为“猎巫”。我们提倡的是冷静的而且有根据的质疑,而不是无根据的质疑,或者别有用心的质疑。如果作为天才的姜萍真的是一个冒牌货的话,她本人对此负有的责任也很有限,因为她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被她的老师和阿里达摩院利用的人,虽然她自己可能也享受这种利用。她在她认识的人群里面当然是鹤立鸡群的,并且肯定喜爱数学,但她很有可能没有认识到“天外有天”,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才能在世界尺度上是什么级别。而且毕竟她是一个未成年人,我们对此应该有宽容的心态。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断定姜萍不是一个天才或有才华的人,毕竟我们目前掌握的具有可信度的材料太少——而媒体的不作为和胡作非为肯定要为这种资料缺乏的状况负责任——但有很大机率发生的事情是,姜萍并不是一个天才,而且整个事件像以往的很多事件一样充斥着可鄙的造假。我有可能是错的,但是冷静的怀疑肯定是当前这种状况下最好的态度。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15 Comments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喵
6 月 前

忽然,对第一句话开始质疑。
如果将一切抛给体制,会不会有点太盲目了?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陈旧的机器,比如一个脱粒机,但是脱掉了麦子,留下了麦糠。但是这总要有一个过程,一个原理。而不是单纯从结论或猜想证明一切。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在何处为何走错了道?

当然反过来说也一样,姜萍的天才,也像这个黑箱一样,除了结果,而不知道过程。就像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真理。

真理当然有它的适用范围,比如姜萍可能对比大专生是超乎寻常的天才,但是难以量化。而形而上学也有它的适用方向。我们可以说考上清华北大的都是天才(对于普通人来说),但是不能说天才就应该上清华北大。

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从经济原理来说,天才,不意味着天才可以肆意提出要求,我觉得事实上,天才相对于普通人,付出更多(以普遍个人能力为标准来衡量)而回报更少(成果单价降低而总价更高)。而一个对社会要求以自己的才华作为信誉抵押借贷,显然不符合对天才的认识。而且,也必然会让人质疑她才华的真实性,毕竟这是一个不确切的抵押物,对于这样的东西,谨慎一点是没坏处的。

我想,这件事情,有很多群体,以自己的眼光,视角去看待这件事。以及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搅拌在对这件事预判的发展方向,就好像我们说,足球是圆的,但是球员不是,显然这件事是一个巨大的博彩,我们只需要站在实质上,姜萍在数学竞赛上考了个好成绩。而不是往前踏出一步,跌入深渊。

喵
6 月 前
回复给  浮云笑此生

啊?基因是最重要的?怎么理解这句话?生理结构吗?一颗比如金丝楠木的种子不一定能长成好的料材,也许最终不如普通的松木或者杉木吧?
你说的各种因素,感觉就像是自然环境一样喵。有点类似于,只有合适的地理和气候因素才适合楠木成长吧?
把自然环境替换成人文环境。那么天才的成长空间也就受限的说。
出于人文环境,制度,或者秩序因素,甚至包括不稳定的天气因素。天才显然不太适合于这个社会,四平八稳的人大概更适合的说(抗风险能力更强)。
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天才最好能够一定程度脱离这种社会和荣誉体系吧?在局部的小社群里生活。你对天才的社群性怎么想呢?应该放在社会的哪个位置?别人应该怎么对待他呢?他又是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呢?从事什么样的事情呢?如果把视角从精神拉回现实,应该描绘一个怎样的蓝图喵?
显然,和普通人一起竞争,接触或者具有相同,物欲的价值观,那只会摧毁他。
《郁离子》有一篇千里马,一篇熹华山喜鹊我很喜欢
这里贴上链接
https://m.sohu.com/a/511892392_121117077
总觉得有种品味不出来也说不出来的东西。

喵
6 月 前
回复给  浮云笑此生

那就停留在一个好成绩不能说明什么的位置就行了喵。对于网络小丑,不关注比什么都好使喵。
如果真的有心去学,自己会想办法的,不需要怕错过这个天才会怎么样,天才我想不仅仅是独立的一个人,就像院士是一门学科一样。

匿名
匿名
6 月 前

我不关心网上那些分析板书、分析月考成绩的。
虽然说天才是小概率事件,但天才的表现一定是连续的。
之前也参加了阿里数学竞赛的那个快递员,经常在网上跟大家讨论问题。
印度那个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可以持续性地发现一些深奥的公式。
天才,也得天才得连续吧。。

刑辩人在路上
6 月 前

这件事假的很拙劣,唯有天才是不可培养的。

匿名
匿名
6 月 前

拒去浙大暑期班, 政府的冷处理已经证明这一切是一场闹剧了。

匿名
匿名
6 月 前

造神运动,以前个道德模范,成功企业家,现在社会996努力工作机会有美好未来的梦也没人信了,就开始讲天才故事,让人相信社会还是给了有才华的人上升通道的。因为新一代的人客观上更不容易相信上宏大叙事了,给奶嘴的力度就越来越大了。泛娱乐化,从娱乐吃瓜的角度消费和结构各种社会事件。相对以前的天涯时代,能允许说真话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宏大叙事是接收不了崩塌的,最起码现在看来是没有接受的可能性的转变。因为监督权和公民意识还是只停留在字面上上,而不是落实在了实际生活中。上海女教师的事件其实性质是十分恶劣的,但是事情的走向和舆论都体现了确实是世风日下。只需要自己过好,没有利益受损就是吃瓜态度。精致利己已经被迫深入人心。各种问题吧。

匿名
匿名
6 月 前
回复给  匿名

好多错别字….

喵
6 月 前
回复给  匿名

解构吗?相信自媒体毕竟是要付出代价的。自媒体就像是人的情绪解释器一样,只是给情绪找到一个宣泄口。

不过天涯时代,也不完全是真话,大部分人表述能力有限,甚至有很多文化观念不同和影响。

匿名
匿名
6 月 前

其实社会事件,除了真实性外,舆论走向比真实性更加有研究的意义。舆论走向,无论是控制的还是自由的,有很多时候都是比时间本身更能真实的社会现状。一个是权力意志,一个是人民的意志。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