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改革与文化停滞

On

Update

制度改革与文化停滞

在中国学过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中国近代史的人或许会记得,清末洋务运动中有一个口号叫“中体西用”,也就是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制度为根基,引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虽然这一口号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似乎受到了“治标不治本”的批判,但换个角度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多年的某些领域的制度改革似乎也有“中体西用”的味道,只是内涵有一些变化。现在,引进西方的制度是可以的,但依然以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为根基。这一内涵的变化依然没有逃出“中体西用”这个词语的字面含义。

那么,以中国文化为根基来引进西方制度,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本文不讨论政治体制相关的问题,因为这会让事情更加复杂。

我们先以近期引起广泛争议的协和医学院“4+4”培养模式为例来展开讨论。简单来说,“4+4”培养模式指的是本科四年学习医学专业以外的任何专业,但需要选修足够学分的医学相关课程,然后在博士四年完成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这一培养模式本来没有引起什么争议,但是在最近的肖飞和董袭莹事件中,“4+4”培养模式受到了公众的审视,许多媒体和人质疑这一模式的可靠性,还有人直斥搞出这一制度就是为了给权贵家庭的孩子提供出路的。

当然,“4+4”培养模式是从美国学来的,而这一模式在美国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而且运转良好。这一培养模式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在许多国家,大多数最终成为医生的人都是在高中毕业后就开始以医学为专业,而不是读完了其他专业的本科才去学医学。很多人会自然地发问,如果美国的这些临床医学博士实际上只有4年在学医学,而英国、德国甚至中国的临床医学博士有6-8年左右在学医学,那是不是美国的医生的医术相比之下是比较逊色的?情况并非如此,没有任何迹象显示美国的医生要比英国和德国的医生更“水”,只是他们成为医生时年龄往往更大,因为他们花了更多时间在通识教育上。

即便不说美国的“4+4”培养模式是个好制度,它也绝对不是一个坏制度。所以,从制度本身来说,中国引进试点“4+4”培养模式是没有问题的,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不变革整个大学体制和医疗体制的情况下,孤立地引进这样一个制度会造成一个中体西用的情况。而当中国文化遭遇“4+4”培养模式并导致“中体西用”,这会造成什么呢?结果就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所呈现的那样:1)协和医学院在录取资格确定、临床实习管理、学位论文答辩与审查等方面方案不严密、管理不严格、落实不到位等问题;2)董袭莹抄袭论文、学分造假、重复发表,而且博士论文质量似乎也很低;3)董袭莹上了肖飞的床。

这些结果对于任何一个熟悉中国大学现状的人来说都是不会感到陌生的。唯一让人感到新鲜的事情是,假如董袭莹真的是权贵家庭的女儿的话,那么他何必成为别人的情妇,而且还因此怀有身孕?当然,根据网上的分析,董袭莹的出身肯定不属于权贵家庭,而是高级学二代。但事情仍然蹊跷——打一个非常不恰当的比方,假如一个浙大院士的学二代去给一个已婚浙大副教授当情妇,而且还给他怀上了孩子,这对已经对校园桃色新闻司空见惯的浙大人来说仍然会是一个具有轰动性的八卦。

在大学里,还有一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体西用”式的改革是如何导致情况恶化的。许多人说,中国的非升即走制度是学习的美国的tenure-track制度,但这一说法却是完全误解了美国制度的精神。Tenure-track制度的基本精神是希望在轨道上的学者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去做有份量的研究——对于文科学者来说,这往往意味着专著而不是论文——并且希望他们能够留下。但非升即走制度的基本精神是希望学者尽可能多地拼凑论文数量和项目,然后再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赶走。

所以,非升即走顶多是一个tenure-track制度在“中体西用”后的结果。它可以提高论文的数量,但是会降低研究的质量,尤其是那些耗时费力的、有长远意义的真正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是不会有人敢去做的。而且,由于那些最善于堆积论文数量的人才能留下,那么可以想见,未来的中国大学将充斥着短期主义、唯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的教师,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同样精神品质的学生。非升即走背后体现的就是行政化管理导致的粗暴的以论文数量为指标的文化,它既不真正尊重学问,也不真正尊重学者。

我个人支持引进合理的制度,包括协和“4+4”培养模式和tenure-track制度。目前,公众对“4+4”制度的声讨是片面的,因为问题并不处在这一制度本身,而是出在文化上。既然是文化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要维修的就应该是文化而不是制度。假如同时不改变文化环境,某些弊端的爆发就是可预见的。

这里不是说简单的“水土不服”的意思。协和“4+4”培养模式所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暗箱操作”的习惯,从而给董袭莹这样的人提供了漏洞可钻。董袭莹事件的整个流程揭露了中国的暗箱操作的系统性和普遍性,包括伪造成绩单、录取走后门、学术不端、答辩不严格、规培走后门、权色交易,等等。“水土不服”这个说法意味着“水”和“土”仿佛是两种没有优劣之分的事物,但是“暗箱操作”在绝对的意义上就是低劣的行为,在理想情况下应该被全面杜绝。

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在应对暗箱操作方面有多大进步呢?潜规则依然存在,只是压抑了对潜规则的表达——据说官场小说已经被禁止了。人们对暗箱操作习以为常,只要有走后门的机会就去争取。如果自己的爹有权有势,子女们当然会利用自己的爹的权势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绝不会对此有任何道德羞愧感。爹地们也会当仁不让地帮自己的子女进行暗箱操作。而各个组织也普遍接受暗箱操作。于是,最后就变成了拼爹。什么时候,子女们、爹地们和各个组织们可以从源头不让自己牵涉暗箱操作,并为此感到羞愧呢?

防止暗箱操作,需要着眼于长期的道德进步和文化进步。西方社会也曾经暗箱操作盛行。在早期现代,德国大学的教授可以把自己的教授席位传给自己的女婿,于是成为教授的一个方式就是跟一个教授的女儿结婚。只是在花了很长时间并付出各种系统性的努力后,西方的各个国家才基本形成了从源头上防止暗箱操作的普遍氛围。中国的经济奇迹见证了物质文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通过融入国际经济体制而补上,但精神文明的进步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为此付出系统性的努力,而不是任意摆烂。

设置匿名的和公开的考试或评审机制(如中考、高考、考研和考公)只是一种临时措施,它并不会带来道德进步和文化进步。很多人反对改革考研和高考,原因就是担忧改革可能导致“关系户”横行于世,而真正优秀的人却没有出头之日。这一担忧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却因此掉进了另一个误区,在守护公平的同时却不改革文化,这就使得现行的中考、考研和高考这样的不合理制度永久化。

只有进行广泛的道德改革和文化改革,并进行系统性的努力,才能让人们从源头就远离暗箱操作。但这样的精神变革并没有发生。中国的暗箱操作似乎没有十多年前那么猖獗了,但事情或许只是从表面进入了台下。好的制度必须配套好的文化,而好的文化在今天的中国还并不存在。“中体西用”是不可取的,但重点是道德进步和文化进步,而不是指责制度不合适。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 “制度改革与文化停滞” 》 有 14 条评论

  1. 匿名 的头像
    匿名

    但凡动脑子想想就知道中国资源少人数多,想要出人头地就要花费心思找路子,普通人勤勤恳恳一辈子好品德收获了什么,高房价,低薪水,家庭矛盾纠纷,失去个人理想,差点怀疑人生。没好处谁先做榜样(汉)。

    1. 不过我没明白你想表达什么?什么榜样?

  2. teagic 的头像
    teagic

    您所说的文化,本质也是一种制度,只是更隐蔽,难以察觉。对您所提到的道德、文化困境,我是很悲观的,目前尚没有看到刮骨疗毒的决心,只能看着世风不古咯。

    有一说一,现在其实是比之前进步了,因为在之前,这些事根本不会被报道出来,哈哈。

    1. teagic 的头像
      teagic

      加更,终于能看到头像了,感谢博主!

      1. 是的,可能是需要时间同步什么的!

    2. 现在也有很多没报道出来仅仅被当作八卦的东西。类似的事件在中国大学里比比皆是。

  3. 匿名 的头像
    匿名

    请教如下:(1)且不说4+4,就是整个大学制度不都是直接“照抄”的吗?只是途径的区别。但就考试制度来说,个人觉得您的言辞有些过了,至少在高中层面,文化早已改变,尽管是在高考这一核心指挥棒下,但教师的角色及其教学方法早已不是唯考是举。高中的教育毫无疑问是朝着正确的步伐真正需要改革的应该是高等教育!(2)既然说到教育,作者开篇就以高中历史课本上的一个知识点为例,对此十分感兴趣,为何您首先想到这个术语就是在高中时期?难道是高考高压下的“条件反射”吗?其实换作是我,这段内容,我也首先会联想到高中时期,但绝不是因为这是考试带来的肌肉记忆,反而是一段单纯美好的回忆。正如您借此引出这篇文章,不正说明当时老师教授的成功吗?;(3)以上所写确实有些背离您全文的宗旨,但我确实是因为您的开篇才被吸引的,纯属好奇,为何您由此开篇?纯属偶然?抑或是自然得之?期待您的回复。

    1. 照抄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有没有准备好配套的东西,更底层的体制和文化,等等。不过,你对中国高中的理解感觉是跟我看到的高中好像不是一个东西,我没有看到有什么变化,还是以前那个令人窒息的氛围。当然,高等教育确实也需要改革。

      当我想要描述一种只是在表面上照搬制度的情况,我脑子自动联想到的就是“中体西用”。这并不意味着高中教授得成功,因为无论什么东西重复一千遍都会被记住。项飙至今还喜欢重复一些关于“群众路线”的话语,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受他高中的影响?灌输得确实成功。但这是不是育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1. 匿名 的头像
        匿名

        说实话,不是很同意您的解释。首先如果只是表面照搬某种制度等,为何您想到的就是“中体西用”?某些成语完全可以形容,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或者就很客观地将这种行为直接描述出来也完全没问题,当然您可能是因为要结合4+4这项制度,所以“中体西用”也很妥当);其次,您始终觉得高中生活“令人窒息”,这应该就是以您的亲身经历下的判断,未经您的苦,确实无法劝您放下,此处不再争论,只想说真的不全是。恕我冒昧反问一句:难道您现在所处的环境就不令人窒息吗?至少结合您上篇文章,您一定是有答案的;最后您引出的项飙的例子,我更无法苟同。之所以他会将这个名词常常挂在嘴边,为何不可能就是一句在寻常不过的口头禅?不一定而且大概率不是从高中时接受到的“教育”,大街小巷随处都可能出现这种类似的标语。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如有得罪,请多海涵。

        1. 我觉得,一个人通过下意识地自由联想而想到的东西,如果要深究的话,就会有精神分析的调调了。我个人并不倾向于对这种具有随机性的东西进行分析。可能就是我觉得“中体西用”这个说法很有趣,所以记住了;而恰好你觉得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有趣,所以你想到的是这个。但是无论如何,“中体西用”要比你说的这两个成语能更准确地用在我想要描述的事物上。

          严格来说,中体西用跟高中没有关系,因为——我不确定——大学的必修思政课好像也会讲。而且,“中体西用”本来就是一个当时人就提出的术语。

          大学当然也是窒息的,但是总体来说肯定要比高中好很多,至少比我了解的高中生活要好。而且窒息的点不一样。

  4. 在忙,在给苏打饼干打孔喵。

    有欲求的提问

    文化批判的一个困境就在于,衡量标准的不一样的说。假设富二代凭着自己努力(和占据的社会优势)去得到地位,那么仇富就会停止吗?不会的喵。最近刷到了好多新闻包括追责捐款去向之类的。这件事情的发酵就是因为他是一个仇富问题,是一个有欲求前提下的问题喵。

    假设它是一个客观的事情他就不会火,正是因为事实不清楚,参与了大量的猜测和想象,所以这件事才这么有热度的说。人不正是着眼于自身之内的东西吗?显然这个话题和他们自身的某些情绪有关的说。否则他们会不感兴趣。

    马云这些人总是要强调凭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父辈的余荫,这显然是仇富的一个客观表现的说,认为富二代不需要努力就会成功(王思聪成功成为了老赖)

    4+4这些东西我是一点不懂喵,所以到底有没有暗箱操作或者怎么暗箱操作,我觉得懒得关心的说,这就像一个无解的难题一样,或者解开了也无法实践的问题,比如常温超导材料的理论问题,哪怕解决了也没有实际的材料去研究一样喵?(感觉举了个糟糕的例子,也许对理工科来说这个例子很蠢)

    但是假设存在一种贪婪,一种走捷径的目的(就像张雪峰有很多粉丝一样),那么这个新闻不就产生了一种欲而不得的念头,正符合于他所面临的困境,把他对自己当下困境和想要走捷径的欲望发泄出来喵?

    水土不服

    不过也可能是一件好事呀,水土不服的东西不正是把隐藏的文化关系挖掘到明面上了喵?否则就像是一股大家都看得见但是无法言说的暗流一般喵。就像糟透的教育制度一样,

    洋务运动苏教版好像是初中的内容的说。

    我觉得那个匿名问话简直没有逻辑喵,还是建议别回了,他就像“一个典型的()人”一样。

    隐藏在言语下的真实逻辑总是那么的糟糕喵。至少我解读到的全部都是标准的情绪操控,而内容乏味的说。

    我写了一篇新的模仿短文,不过一般我不喜欢发表完整的网络观点的说,更何况水平也的确很菜,文字运用的很是吃力的说。今天的回复基本上也是和它相似的观点的说。

    但是不得不说,暗流本身,则是整体制度的一种妥协的说,觉得喵,这种外来的不合适的制度正像一个泄压阀,把某些长期积压的矛盾短时间内快速倾泻出来喵,社会是动态平衡的喵,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对熬资历的妥协呢喵?

    如果两千个脱产仙女米虫去竞争一个公务员位置,上级还没有人事任免权,那么就不得不存在暗箱操作了喵,觉得一种缺陷只是为了另一种缺陷而存在的说。就像徐州的人很山东化也有暖气供应,但是它属于江苏就因为这样可以节制山东叛乱,在必要时具有军事意义一样喵。之前读到的朱元璋的空印案本质上也属于这类问题喵。

    人为的规定,确实低于自然规律,但是又无比崇高的说,大自然不会没事砍掉人的脑袋,可皇帝会。

    1. 哈哈哈你的大部分内容我看了几遍都没看懂。但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仇富和对“4+4”的抨击是对自己焦虑情绪的投射;“水土不服”是问题浮出表面的契机。前者当然是有道理的,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是这样。不过,即便水土不服导致问题暴露出来,我看绝大多数人还是在说制度不好,而不去说文化不好。

      但是关于仙女争夺一个公务员岗位这个我是完全一点都没看懂。只能讲讲相关的题外话,现在似乎脱产考公对于很多女性来说也是一种“职业”,甚至说出去都很有荣誉感。高考复读或考研二战不好意思说出去,但是脱产考公就是荣耀。这蛮好笑的。折射出非常多的问题。

  5. teagic 的头像
    teagic

    博主您好!今天闲暇之余在知乎搜索上海相亲角时,发现了一篇文章,与您之前所写的“”论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几乎完全一致,此文答主简介为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IP属地在上海。通过阅读您之前的文章,貌似并不是您本人,特地来询问一下。

    链接奉上:
    论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 – 知乎头碗毒鸡汤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782478142

    1. 谢谢提醒,不是我。看来是抄袭,我会去说一下。之前在微信公众号也出过类似的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