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晨风与基于common sense的知识

On

Update

户晨风与基于common sense的知识

经济学家许小年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目前经济学界不缺理论也不缺数据,缺的是常识;政策制定部门也不缺建议和谋士,缺的同样是常识。”他详细讨论了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所缺乏的四大常识:中央银行印钞票不能创造价值;财政部门不创造价值;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不可能比市场高;由于货币政策不创造价值,由于财政政策不创造价值,由于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比市场要低,所以经济的增长是不可能依靠宏观政策来实现的。尽管许小年的一些具体表述或许过于绝对,但“四大常识”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什么问题。

许小年的“四大常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要尊重市场、不要迷信国家干预。但是这究竟是不是常识?

我们要先回到常识在语言上的起源。它是对英文的common sense的翻译,但稍微懂英语的人都看得出来,这个翻译是不准确的,因为sense不是“知识”的意思,而是“感觉”的意思,二者有天壤之别。法国的首都是巴黎,这是一个知识,但不是一种感觉。看到一个小孩快要掉进井中,自己吓出一身冷汗,这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个知识。不过,我的一位朋友提醒我,“常识”的翻译在日语中的语感是对的,而中国是从日语中转借的翻译。无论如何,从中文的语感来说,对common sense的正确翻译应该是“常感”。接下来我将使用“常感”而不是“常识”。

准确来说,“要尊重市场、不要迷信国家干预”是常感(common sense),而不是常识(common knowledge)。实际上,在中国,具备“要尊重市场、不要迷信国家干预”这种信念的人可谓是相当少见的,所以这在中国肯定不是常识,但这意味着中国人普遍缺乏经济学常感,或更准取地说,缺乏基于常感的知识

也就是说,这里要区分”常感“(common sense)和”基于常感的知识”(common-sense-based knowledge,以下简称CK)——我认为,“要尊重市场、不要迷信国家干预”不是常感,也不是常识,但却是一种CK。CK是从常感推论出来的,而不是常感本身,所以CK不是直接获得的,而还是需要在常感基础上动脑子。否则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具备要尊重市场、不要迷信国家干预”这样的常感。

我们来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面包价格管制为例来讨论。由于巴黎的面包供应短缺,这自然地导致面包的价格上升,但巴黎的市民快要吃不起饭了,于是他们要么抗议,要么进入面包店强行以“合理价格”购买面包,要么干脆哄抢。价格管制政策虽然在政治上获取了短期的安定民心的效果,但总体而言是失败的,因为它导致了商品短缺和黑市横行,并还是导致了普遍不满。这一政策也在一年后废止。

由于在18世纪末,经济学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所以在公众之间不可能存在经济学常识,但是依然可能具有某种常感。具有常感的人会很容易想到价格管制政策的反噬性的后果,会很容易推测为什么商家会涨价,但当时的巴黎市民和政策制定者却只是看到了短期的生存利益和政治利益。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似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卡马拉·哈里斯在一百多天的竞选运动期间也曾提出了使用行政手段来平抑物价上涨的政策构想——她称之为“反哄抬物价(price gouging)”——这一构想震惊了经济学家。《华盛顿邮报》的一篇观点文章是很有道理的:《当对手称你为“共产主义者”时,或许不该提议实施价格管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哈里斯缺的也是经济学CK。顺带一提,哈里斯获得的最高学位是加州大学旧金山法学院法学博士,并且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检察官。

显然,作为消费者,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没有什么人在看到物价上涨时不会觉得不满,而希望物价下降当然也是一种常感,但是以强制手段平抑物价却绝对不是常感。前面已经提到,看到一个小孩快要掉进井里的惊恐感是一种普遍具有的感受,从而是常感;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迅速跑过去要拉住那个小孩,实际上,大多数人可能会被惊恐感吓得一动不动,而不是冲过去救援。另外,尽管消费者普遍希望物价下降,但是商品生产者和出售者却不是这么想的,因为他们自己的成本往往也在上升,所以自然地要求物价也上升——所以就连希望物价下降是不是常感也是很有争议的。

现在,我们来进入户晨风的话题吧!但要先提请注意的是,我并不建议人们过多地看户晨风的直播视频,因为它提供信息的效率实在太低,而且充满了各种毫无意义的甚至盛气凌人的话语、废话和人身攻击。而假如跟他“连麦”的人是一个所谓的“低认知”人,那么整个直播就成为了一场令人难堪的灾难。

户晨风给我的印象是,作为一个高中毕业而没有读过大学的人,他在CK上有很大优势,而这无论是在高中学历这个群体还是博士学历这个群体都是很匮乏的。低学历人群和高学历人群都很容易沉迷宏大叙事——尽管是出自完全不同的原因——而宏大叙事往往是跟CK唱反调的。

直截了当地说,在大多数社会和生活议题上,CK往往都是正确的,而过多的智识思考,假如这是跟CK唱反调,那么往往是错误的。后现代主义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多数主张都跟CK背道而驰,而且也难以令人信服。

康德早就在实践理性领域承认了这一现象,他把“常感”称为“普通知性”:

因此,关于道德事务和义务,普通知性常常比思辨知性作出更正确的判断。

逻辑学

布鲁斯·G·查尔顿(Bruce G. Charlton)在2009年的一篇饶有趣味的论文《聪明的傻瓜:为什么高智商的人往往缺乏常感》中认为,社会和生活议题属于”进化上熟悉“(evolutionarily familiar problems)的问题,而基于直觉和情绪驱动的适应反应往往足以应付这些问题。过于依赖智力并提出与常感完全不同的方案则会导致不良后果,而且也会让这些人显得像是”聪明的傻瓜“。查尔顿的结论就是:“在社会和心理领域,普通人的常识判断往往比精英的时髦理论更正确。

户晨风处理的问题大多是社会和生活议题,也就是基于常感便可得到正确回答的问题。户晨风之所以推荐特斯拉和苹果,答案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他说这些产品可以进行自由批评,而人们对它们的竞品们却没有这样的自由。人们可以根据CK推断,假如一个产品不允许自己在网络上公开被批评,并且动辄要删帖、封号、发律师函甚至起诉,而人们很容易设想这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户晨风对私有化的推崇,同样是出自CK。我甚至认为他移居成都的决定也是出于CK。如此等等。

推崇私有化在中国其实是非常反常识的,大多数985毕业生都不会赞同,更不用说其他受教育群体的人群。当然,人们不能指望户晨风在给出支持医疗和教育私有化的理由时会得出跟米尔顿·弗里德曼一样精彩的论证。出于学历因素的原因,他不可能给出好的系统的论证,但是他给出的理由在传播这种理念方面——尤其是给所谓的“低认知”人群——已经够用。

我想起户晨风与一位复旦经济学博士生的讨论直播视频(这里有一个YouTube链接,还有一个B站视频)。当然,这段视频大部分时间都是没有价值的信息,因为户晨风一如既往地盛气凌人、缺乏教养且容易引开话题,并且实质上户晨风暴露出了自己经济学专业知识的不足,而那位复旦经济学博士生则体现出了自己的谈吐与风度。在增值税的最终负担者方面,二人显示出了CK与专业知识的争端,户晨风认为最终是由消费者承担,而复旦经济学博士生则认为是企业。

不过,除了这位复旦经济学博士生,其他的沉迷于宏大叙事的硕士生们和博士生们的表现就没有这么好了。B站上有一个户晨风和诸位复旦博士生辩论的视频合集,这些视频使得B站用户们对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培养质量感到堪忧,并且为这些人掌权的未来感到担忧。但公正来说,这些跟复旦没有关系,只是跟高智商和专业知识导致的缺乏常感和缺乏CK有关系。而缺乏CK就会导致这样的情况。

当然,我并不赞同户晨风的所有观点。诸如苹果人/安卓人的社会分层理论,即便只是拿来娱乐也是低级的,而这跟CK无关。他认为年轻人应该居住在北上广深成都杭州武汉南京也跟CK无关。他反对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似乎也没有什么道理。在涉及到民众苦难的话题时,他会切断连线。他对敏感话题过于应激。他缺乏真正的辩论技巧和品德。他有投机主义的一面。不过,假如让我举出一个以CK为主的中国公众人物的话,那么户晨风便是一个绝好的代表,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如此流行——CK在中国是稀缺的,但又是被需要的。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 “户晨风与基于common sense的知识” 》 有 12 条评论

  1.  的头像
    匿名

    今天早上我还在油管看“老周横眉”对户晨风被全网封禁的理由分析和他未来可能在油管发展前景的预测。我比较认同他说的一个观点,就是这种常识一旦脱离了本土,在国外几乎是没有市场的——因为它也仅仅是常识而已。

    近期张雪峰被封禁也引起了我的关注。很难不把两者联想到一起。我一向分不清左右派别(比如户晨风,直觉偏左,和网上的定论似乎不同),但张这样绝对秉持实用主义的也遭此厄运,也是咄咄怪事。这条线在哪里?对此博主怎么看?

    同意博主对户晨风用语和态度方面的指摘。不过在某些视频里(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刚毕业的年轻人讲述自己欲进一家许诺高额薪资的小公司,他极力劝阻),他与对线的听众非常耐心,堪称苦口婆心。这很难判断他是因为恰饭而不得不忍耐对方的愚蠢,还是真正出自对后辈的关心。不过论迹不论心,早期他还未成名时,也确实花自己的钱帮助过低收入人群。整体上我对其封禁感到惋惜。

    1. 看按照国际意识形态标准还是中国意识形态标准,按国际标准的话,张雪峰是极右(偏法西斯、社会达尔文主义),户晨风是右(英美保守主义)。中国意识形态标准现在已经没有标准了,难以判定。

      我也看过他比较有耐心的视频,但更我留下更多印象的是以莫名其妙理由训斥和人身攻击的片段。有个人在讲话前喜欢说“嗯”,就被户晨风严厉训斥几次。对那位复旦经济学博士生也是一通人身攻击,说他掉书袋、不食人间烟火、不懂经济学,说要好好教训他,说他没在贵州开过车。他在贵州开没开过车都不影响谈论贵州高速公路的问题。

      我觉得户晨风和张雪峰都不应该封号。封号的原因似乎是出自最近“打击煽动对立”的行动,而封禁这两个人似乎可以显示平衡。但应该捍卫所有人的言论自由权利。

  2. 户晨雨 的头像
    户晨雨

    针对文章关于common sense 和 CK的第一部分,有如下几处疑问。

    根据韦氏词典,
    common sense: sound and prudent judgment based on a simple perception of the situation or facts
    基于上述释义,有几点澄清是必要的,it’s necessary sensu stricto。
    1. common sense ≠ common + sense,正如 sweet potato ≠ sweet+potato(蕃薯≠甜+土豆)。也就是说,不是a sense that is common is a common sense。另外,我们也可以很自然地说sometimes most people lack common sense,这意味着common sense实际上是基于心智正常度而不是人口比例。
    2. 如果按照字面解释—-当然我们承认通常字典释义是比较理想化的狭隘的—-日常语言中所说的common sense实际上是正常心智基于对客体的感觉而形成的认知,而不是感觉本身。具体一点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感觉到的惊恐情绪不是common sense。在中文语境中,我们也不会说这种情绪是“常识”。虽然“看到该情景而(应该)感到惊恐情绪”是common sense或者常识,但是情绪本身和“感到该情绪”不是一个东西,前者是一种情绪,后者是一个有关这种情绪的命题。同样的,“看到该情景而认为有某种危险”或者“看到物价上涨认为那是不好的”也是一种common sense或常识。
    3.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看到小孩吊到井里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应该迅速跑过去要拉住小孩” 和 “居民看到物价上涨希望物价下降”,这两个是不是common sense呢?无论是或者不是,都需要理由。按作者所说(‘尽管消费者普遍希望物价下降,但是商品生产者和出售者却不是这么想的’),判断标准似乎是一个断言是否被多数人或者所有人接受。这又回到第1点,common sense≠a sense that’s common。
    4. 我们再回去依照作者的思路,区分common sense(=a sense thats common)和common-sense-based knowledge(=true “common sense” in our daily use),如果CK是基于sense的,又有两个问题:a. 如何从sense推出CK?这里似乎需要额外的东西—-比如一个价值判断—-这个东西加上sense就能得到CK,那么 b. 这个东西是什么—-它可以是任意的吗?如果推出CK应该遵循的规则是不与sense矛盾,那么,快乐致死不就是符合CK的了吗(cf. Olds & Milner 1954关于快乐中枢的实验及后续其他实验)?

    1. 户晨雷 的头像
      户晨雷

      虽然关于common sense的疑问似乎不影响后半部分关于户的讨论走向,但是如果CK值得商榷,就需要用别的不同的框架来解释户。也即,户和其他人在生活或者社会问题方面的关键差别,是别的什么东西。

    2. 当然不能把common sense来纯逻辑地看待,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有一大堆不合逻辑的用法。而且你可以注意到,韦氏词典的定义似乎已经预设了common sense是对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你说的第1点,换成CK或许更成立。也就是大多数人缺CK,而不是缺common sense。

      第2点似乎没有问题。第3点的关于物价的例子似乎跟第2点没有区别,但我想强调的是,“动用强制手段平抑物价”不是CK。这就像很多人觉得一个女孩很漂亮,如果这是common sense的话,那么“我要把她据为己有”就不是common sense,也不是CK。

      第4点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回答,这背后可能需要精细的哲学论证,而很遗憾我的专业领域不是这个。但这里的确存在一个鸿沟,因为理论上来说common sense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但CK不是。有东西阻碍人直接从common sense为基础去推论知识,而是从抽象理念去推论知识。比如,假如你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市民,你去买面包,发现面包涨价了,大多数人可能就开始怒骂奸商甚至呼唤革命正义了,但是你或许会好奇卖家为什么会涨价,然后商家告诉你他们的成本也上涨了,然后或许你会去思考农民那边的情况。同时,你或许会思考强制定价导致的后果。进而你就会逐渐开始进入经济学。

  3.  的头像
    匿名

    户晨风犯了非法采矿罪

    1. 没懂什么意思

      1.  的头像
        匿名

        他动了这个国家的人矿资源,所以叫非法采矿罪

    2. gigachad JACK 的头像
      gigachad JACK

      你是指网上“盗取国家资产”论调?

      1.  的头像
        匿名

        我的意思是户晨风动了基本盘的观念,那些基本盘就是优质国家资源,是品质上好的人矿。

      2.  的头像
        匿名

        因为民众都是human resource,和牲口是一样的(所谓HR就是公司里负责牲口采购的部门主管,这是大家都无异议默认的),因此户的行为存在传播非主流意识形态、非法煽动劳动力市场牲口的嫌疑,这些牲口可能少卖力拉磨下蛋产肉了,而户以及其他人或许会分割走这一部分原本应该被农场主收割的产出

  4. 忧郁,不想展开喵。
    大概想说的,就是,虽然常识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但是整片文章,都建立在,中国资源不足的稀缺条件基础上。
    既然大家都觉得资源稀缺,那么出于竞争,也不会选择好的。
    也许真的不保护儿童,儿童就提前成为人矿了
    现在是18岁成为人矿
    我想到汉格尔与格莱特的故事,老巫婆把孩子们喂肥了就吃掉。

回复 户晨雨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