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索维尔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中讲过这样一个段子:
一名到纽约格林威治村旅游的游客决定让一位街头画家为他画一幅素描肖像。肖像画得非常好,但要 100 美元。
“太贵了,”他对画家说,“不过我会付钱,因为这是一幅非常好的素描。但是,实际上你只画了 5 分钟。”
“是 20 年零 5 分钟。”画家回答道。
我曾经看过一个类似的来自中国的短视频,这是我认识的一位汽修师傅转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在这个视频里,一位汽修工正在给一位车主维修汽车,而车主正在抱怨工人收费过高,这位汽修工则说:“零件我在来的路上捡的,工具天上掉下来的,技术我天生就会!”换句话说,汽修工本身也花了大量的直接成本和学习成本来为顾客服务,虽然顾客大多能理解背后的直接成本,但是可能会忽略背后的巨大的学习成本。
无论是像汽修工这样的技工(大多毕业自专科院校)还是程序员这样的工程师(大多毕业自本科院校),还是文科领域的律师和基金经理,他们的收入大多超过同样职业发展阶段的公务员或其他一般性文职工作,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在学习阶段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掌握这门独家的技艺,而其他人要么不愿学习、要么没有这个能力,于是,汽修工和程序员在学习阶段的努力会在职业阶段获得回报。
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许多汽车拥有者自己就能处理自己的汽车的大多数问题——一个很常见的画面,一辆汽车在公路边抛锚,车主自己打开前引擎盖开始检查——而现在,大多数汽车拥有者都难以做到了,这背后不仅有汽车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的原因,也有人越来越不愿对此操心的原因。不仅是汽车,还有其他许多东西,当它们坏掉的时候,人们不愿意自己劳神费力自己去研究如何维修,而是要么送修,要么干脆丢弃。
在这一大趋势下,各大科技产品干脆就在设计阶段就让用户自维修变得愈发不可能。在欧美,许多人和机构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于是提出了“维修权”的概念,要求各大厂商在设计产品时考虑到用户自维修的可能,并且要提供维修图纸。“维修权”概念在现实中还能走多远,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
近些年,一个更加恶劣的趋势出现了。中国的各大新能源汽车产品不仅用用户自维修变得不可能,甚至让第三方维修店也束手无策。短视频平台充满了一线汽修工对各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抱怨,许多产品的可靠性不高,设计复杂导致维修起来也困难,或者这些第三方汽修店干脆就无法获得维修的“授权”。于是,车主们只能把他们的新能源车送到4S店去维修。
假如各大4S店的汽修工人相当于互联网大厂的“牛马”的话,那么独立汽修店的老板们则相当于创业者。我认识的那位汽修师傅仿佛什么车的什么问题都能修,有次居然看到他在修发动机,这对我来说可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汽修也是一门需要与时俱进的技艺,我曾好奇地询问他能否维修最近的那些国产新能源车,他说部分问题可以,但有些还不行,要去报班学,交几万的学费呢。
正是由于汽车成为了一个黑箱——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更是一个黑箱——这使得车主们对他们汽车的“物自体”感到陌生,只好求助于那些能解决内部问题的专家们,也就是汽修工。在这个汽车保有量巨大的时代,汽修工就像牙医一样,成为了许多人注定会去打交道的职业。现在汽修工们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声音,对各大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低可靠性和不必要的复杂设计提出强烈批评,使得他们在公共领域也崭露头角,而有些人也因为自己提出的批评而惨遭删帖封号。
在此我顺便也建议大家,在选购汽车时应该多多参考来自一线第三方汽修工人的真实声音,而不是网络上的营销广告,也不是汽车主机厂设计师和工程师单方面的宣传,更不是个别老板在发布会上的口嗨。一线第三方汽修工人不停地接触来自各个不同品牌不同车系的汽车,对各种汽车之间的区别有着最为直观的和总体的理解,而他们的意见也就因此拥有最大的权威性。
我也观察过这些独立汽修工跟顾客们的关系——我发现这些人虽然性格各异,但大多态度友好,而有些年轻人显得稍微有点不耐烦,但只要他们能够解决好问题,车主们还是会真诚地感谢他们。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虽然会开车,但引擎盖里面的情况则仿佛是一个黑箱。我在读本科时学习驾驶那段时间,曾经在网上买了一本由一位日本作者撰写的关于汽车内部结构的书籍,并且饶有兴致地从头到尾认真读了,尽管我现在已经忘记了绝大多数信息。
汽修工人是普遍受人尊敬的,而他们受人尊敬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掌握了一门高度专业化的技艺,而这样的技艺不仅让自己得以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也为别人解决了他们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叔本华说:
“掌握一门手艺,就是拿到了一个金饭碗。”
《人生的智慧》
歌德说:
现在是片面性时代;谁懂得这点,并在这种意义上为自己和别人工作,他就是有福的。
《威廉·迈斯特》
所以,一个人应该尽可能学习并掌握一门专业性强的技艺,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艺,以求把它做到极致,使得其他人不得不通过求助于自己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得自己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一位技艺高超的汽修工,在全世界漫游,都不愁找不到一份工作。所以,叔本华说这些技艺是金饭碗,这是完全正确的。
在越是经济不景气的时代,人们就越是应该督促自己学习并掌握一门专业性强的技艺,这样就可以促使自己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之中镇定自若。
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山东和浙江这些地方的年轻人,没有去找属于自己的金饭碗,却是对所谓的“铁饭碗”趋之若鹜。这样的铁饭碗,广义地说就是“体制内”,狭义地说就是公务员,据说这些职业收入虽然不高,但是稳定、安逸且有保障。
然而,大多数公务员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的专业程度不高,完全谈不上是一门技艺。诸如文件处理、会议记录、上传下达和玩转潜规则,一个专科生都能干的活儿,现在名校的本硕博毕业生却为此抢破了头。他们完全有能力掌握高度专业化的技艺,却大批量地前往各个“单位”去干本质上人人都能干的活儿。大量的头脑就因此被浪费了。
虽然中国人普遍认为公务员是一份有着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但这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人们打心眼里钦佩的是那些真正掌握技艺并为自己解决问题的人,并且对那些仗着权威而展现声势的人不以为然。最近,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修好了我妈的车,她对我不无钦佩地说:“别看这个小伙子目中无人的样子,但是他技术确实好。”一位汽修工哪怕是不太有礼貌,他依然能获得人们的尊重;但是那些没有礼貌的事业单位或政府办事员就没有这种依然受到尊重的特权了,因为这些人只会受到人们的或明或暗的敌视甚至怒骂。最近,一位中国女公务员身体出现了点状况,官媒把她作为劳动榜样进行大肆宣传,但是在评论区却受到了群众的冷眼相待:“在空调房里久坐不动,当然会这样。”
其实,公务员这样的铁饭碗带来的稳定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这种稳定是由外部环境赋予的。而掌握一门技艺这样的金饭碗带来的稳定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因为它是由内在赋予的,而且恰好也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东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代,假如选择铁饭碗是短期投机的话,那么选择金饭碗才是长期的价值投资。有了一个金饭碗,哪怕是暂时离开当前正在做的工作,也不愁找到下一份工作;而假如一个年轻人一毕业就去做公务员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离职,那么,由于这个人没有什么看家本领,就很难再找到工作,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在社会立足的技艺。这样的事情已经在90年代的下岗潮上演过,而目前的公务员热长期来看也是不可持续的。
这样,我们就回到了反复出现的叔本华式主题:究竟是人之所是更重要,还是人所拥有的地位或财产更重要?由于汽修工比公务员更受人尊敬,由于人们普遍拥有一种欣赏“靠本事吃饭”的信念,我相信人们已经给出了清楚无误的回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