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爱情中的理想化是一种错觉吗?

On

Update

浪漫爱情中的理想化是一种错觉吗?

对浪漫爱情的一个强有力的批评是认为它是一种错觉或幻觉。所谓错觉(illusion),就是对现实的错误的或扭曲的感知,并把这种感知当成是现实的真实反映。所谓幻觉(hallucination)就是加强版的错觉,它指的是主体自身凭空产生的感知。中国的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就反映了对浪漫爱情的这样一种反映。当男友对女友夸赞她的美丽时,女友便可能以这句俗语作答,意思就是自己其实并没有他所看到的那样美,也就是说,自己被他理想化了。

为什么一个人偏偏爱上的这个人,而不是别人,而且还爱得死去活来、刻骨铭心?这种理想化是如何发生的?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而且这不是科学能够完全回答的问题。黑格尔对此解释得比较简单,他停留在了主观的特殊性和偶然的任意性这里便止步不前:

在浪漫爱情中,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人爱着这个人而展开的。为什么偏偏是这个人,唯一的原因在于主观的特殊性,在于偶然的任意性。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爱人是最美的、最完美的,而世界上没有其他人比她更优秀,尽管他们可能认为其他人也很普通。但正是由于所有人或至少是许多人做出了这种排他性选择,爱上的不是唯一的神阿芙罗狄蒂,而是每个人心中的阿芙罗狄蒂,甚至更甚,这表明许多人被认为是一样的;事实上,每个人都知道,世界上存在许多漂亮、善良、优秀的女孩,她们都——或者至少大多数——找到了自己的爱人、崇拜者和丈夫,在他们眼中,这些女孩是美丽的、贤惠的、可爱的等等。

《美学》

不过,黑格尔在此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论证。由于大多数女孩子都会遇到自己的爱自己的男人,而这些男人把她们看成是“最完美的”,这正好表明了这些被爱的女人其实在现实中是一样的。

认为理想化是错觉或幻觉的观点

康德明确认为浪漫爱情是一种错觉,他提到:

情感如同昏睡,会自行消散;激情则如同疯狂,它沉溺于一个不断加深的念头。爱着的人仍能保持理智;但坠入爱河的人却不可避免地对爱人的缺点视而不见,尽管这个人通常会在婚礼八天后恢复清醒。

《实用人类学》

叔本华也认为浪漫爱情是一种乔装打扮的本能,是想要维持种属的生存意志。

弗洛伊德虽然没有直接说浪漫爱情是一种错觉甚至幻觉,但这一结论是可以很容易从他的学说中推导出来的。他认为,爱情是一种力比多能量的转移,自我把力比多能量投注到对象身上。而这意味着浪漫爱情不过是性的表现,而纯粹的浪漫爱妻是不存在的。同时,他认为浪漫爱情中的理想化,其实是把自我理想移植到对象身上,并用对象取代自己的自我理想。而这意味着对方的理想形象是不真实的,因为它是来自于自己。这两个基本观念都意味着浪漫爱情是一种错觉。

今天的互联网有许多内容都声称浪漫爱情是一种错觉甚至幻觉。这种观念在中文互联网非常流行,一些心理学自媒体以及像武志红这样的心理学家的自媒体都宣称爱情是一种幻觉。许多人也认为,浪漫爱情是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它们注定会消亡。我之前已经讨论过“性缘脑”、“恋爱脑”“精虫上脑”这样的流行话语。这些话题虽然未必直接说浪漫爱情是一种错觉或幻觉,但却在把公共话语拉向这一方向。

理想化:总体的和谐的透镜

浪漫爱情中的理想化是不是一种幻觉?也就是说,当你认为自己的所爱之人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时,其他人只是觉得这个人很普通而已,此时可不可以说你陷入了错觉?

我记得我读高中时询问我身边的一位男同学:“你不觉得她很好看吗?”他听后尴尬地笑了笑,思索片刻后说:“身材确实不错。”想必我再去问十个男生或女生,他们也会给出类似的回答。

这里再考虑另一种情况。一个年级有几个公认的美女。我身边几个男孩子喜欢下课后跑到另外一个班那里看一个美女。假如他们也问过我的意见的话,那么我的回答或许是这样:“我理解你们认为她是美女,她确实好看,但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同样地,大家在生活中也不时会遇到让自己侧目的美女或帅哥,但这些人所带来的似乎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而没有引起动机上的任何波澜。

当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那个女子很普通的时候,但我却对她产生了浪漫爱情当中典型的理想化。那么,我当时陷入错觉了吗?粗略来看,这似乎是一种错觉,因为我把一种普通的事物看成是卓越的事物。

但假如深入思考的话,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从长相角度来说,我自己也会承认这位美女要比我当时心头的那个女孩子要(远远)更加漂亮,尽管恰恰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在我心目中激发起了我们称之为“浪漫爱情”的感受。而假如我真的认为并且相信我看上的女孩子要比那位美女更漂亮的话,那么这毫无疑问是错觉甚至幻觉;但是假如我承认那位美女要(远远)更加漂亮,那么我陷入了什么何种意义上的错觉或幻觉?

大家不妨此时此刻做这样一个实验:找到一张你曾经爱过但现在已经全无感受的人的照片,仔细地揣摩自己当下看这个人的照片的感受和当时看这个人的照片的感受之间的不同。但是也要提醒的是,假如你对那个人还有一些感受(哪怕不是浪漫情感而是恨意),这一实验也会带来一些情绪波动。

就我而言,我的结论可以简单概括如下:照片里的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不仅已经完全无法激起同样澎湃的感受了,而且我似乎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一些东西。在以前笼罩着我的是一种总体的和谐的美感,而现在我仿佛看到了更多的细节上的瑕疵。这种总体的和谐的确可能略微提升一个人的颜值,但不可能带来脱胎换骨的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认为那位女孩子在长相上胜过那位美女。

我的理论是,我们对某个人的浪漫爱情会在对方的身体面前生成一个透镜,我们的对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的观看都通过了这个透镜。这一透镜会生成一种总体的和谐,我们对对方的每个部分的诠释都经过了这种总体的和谐的诠释。它会掩盖细部的缺点并放大优势,无论是长相还是精神。而当浪漫爱情消退以后,这种总体的和谐也消失了,对方的各个部分的细节此时更直接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我们也更容易看到其中的那些参差。

理想化是错觉吗?

那么,这种总体的和谐造成了错觉吗?

联系到化妆和现代手机里的滤镜功能,这里可以给出预先的回答。化妆是否是给他人造成对他人的错觉?打开美颜滤镜(假如不是强度特别大的话)并把这样的照片发在社交媒体上,这是不是也在造成错觉?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认为。它们或许制造了某种意义上的“附加现实”,而我们也很清楚这一层附加现实后面还有本原的现实。但它们没有制造错觉。

错觉必须造成的是某种强烈的假象,以至于一个人把一种事物当成了另一种事物。狗在遭遇了伪3D地洞时,往往会被假象所欺骗,选择从它上方跳过去,而不是迈步走过去,因为它们以为那里真的有一个洞。但是,这样一个假象难以骗过一个仔细观察情况的人类。

理想化透镜跟化妆和滤镜在改变的幅度上是相似的,它是基于某个人本身的特质的理想化,而无法把某个人变成另一个人。所以,理想化透镜同样没有制造错觉。当然,真实世界中的某些特殊情况——如网恋——可能是一种错觉甚至幻觉,因为他们的主观认知和客观者的差异可能已经具备了本质性的差别。但一般地来说,浪漫爱情中的理想化并不是一种错觉。

不过,理想化透镜跟化妆和滤镜也有显著差别。因为理想化透镜是在主观层面工作的,而不是客观层面。化妆及滤镜直接改变了一个人的外表的表象,但是总体的和谐的理想化透镜并没有也无法直接改变表象。我在此时此刻看的照片,跟我在当时看的照片相比,我并未感觉客观上有任何区别,变化只是仅仅存在于主观层面。

这里的主观上的细微区别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在此我也诚挚地欢迎有更好语言表达能力的读者给出自己的看法)。这就像一首听了两年的挚爱的曲子,曲子还是那个曲子,但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摄人心魄的感受——我们此时更加注意各种细节,但是却失去了总体的和谐的感受。假如对方的脖子上有一颗痣的话,在以前我们会自动过滤掉它,但现在这颗痣成为了一个碍眼的存在;假如对方对自己干过什么坏事,以前我们不会感到生气,而现在哪怕是回忆起那件事也可能愤愤不平。在失去了那个总体的和谐的透镜后,对方现在成为了一个“普通人”,不再拥有任何浪漫爱情带来的特权,而我们会用普通的人人皆有的权利来审视他们。

总之,对某人的理想化所制造的并不是错觉或幻觉——这些说法都太强了——而制造的仅仅是某种视角

其他问题

一个人是注定会爱上那个人的,假如给予他们相遇且充分了解对方的机会的话。而这也意味着这个理想化透镜的生成对于这个人来说是注定的,这个人注定要通过透镜来观看那个人。

即便是在热恋期,人们也完全能做到一边透过理想化透镜来观看对方,一边也很清楚这种表象是透过了那个透镜的。——但是他们却无法做到把透镜拿开。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虽然还能谈论背后还有一个“真实”,但对这些人却只有理论上的意义,而没有实践上的意义。

也许随着浪漫爱情的消退,这个透镜也被渐渐消失了。然而,我相信大多数“爬出爱河”的人也会同意,他们曾经的理想化感受和浪漫之爱是真实的,而不是陷入幻觉(假如那段关系的确没有什么明显的欺骗的话)。这就像我们不会认为,在当初听到那首曲子时的感受是陷入了错觉,而现在的这种更加平淡的感受却是真实的。

当然,任何仅仅从纯主观角度出发的讨论并不能真正证明一个人没有陷入错觉,因为错觉本身的定义就是主观认知跟客观世界不符。但问题在于,那些一边陷入了理性化,另一边也很清楚自己陷入理想化的那些人,却根本无法阻止或消除自己的理想化。身边朋友的规劝也往往无济于事。理想化是执拗的,而且跟梦境或吸大麻之类的短期幻觉不同,理想化的效果是长期的。把这种理想化归结为是错觉或幻觉,从实践角度来看似乎并无教益,尽管这无法反驳来自理论角度的攻击。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 “浪漫爱情中的理想化是一种错觉吗?” 》 有 16 条评论

  1.  的头像
    匿名

    1. 叫错觉幻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感知的现实并非现实。通过美颜或者照骗认识一个人,看到真人后产生见光死的感觉,这个应该是视力正常和智力正常的人的正常反应;通过美颜或者照骗认识一个人,看到真人后认为和美颜或照骗无异,这个应该是视力有缺陷或者智力有缺陷。所谓“总体的和谐”亦同此理。它实际上掩盖了现实,让人体验不真实,至于称为错觉还是幻觉都不重要。关键是它掩盖了现实,让人体验了不真实。

    2. 化妆和滤镜虽然改变了表象,因此使得不真实被感知为真实,但从结果上看,它和恋爱中的理想化一样,都使得不真实被感知为真实。
    那么,我们基于同样的结果而认为化妆滤镜和理想化是同一类,或者基于方式的不同(但结果仍然一样)而认为化妆/滤镜和理想化是不题同的类,哪一个是有意义的归类呢?如果方式的不同不能导致其它方面的不同,那么方式的差异就没有讨论的必要。

    3. 幻觉/错觉——或者不真实——不需要以 p“我觉得ta最好看” 这样的命题形式存在,具体而言,其中的评价性成分可以更加模糊难以捉摸,比如 “好”、“优秀”、“有魅力”,因此当一个人陷入恋爱中的不真实,ta可以形成 q“我觉得ta最有魅力”,尽管“ta不是最好看”的。这就使得一些维度的评价呈现出某种客观(比如命题p),但综合的评价仍然是不真实——或者幻觉/错觉。

    4. 附加问题:是否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如果是,是否应该扼杀其中一段爱情?以道德规范来扼杀浪漫爱情是合理的吗?如果不能同时爱上两个人,这种未加证明的排他性是因为所谓的爱情的“唯一性”吗?

    1. 我觉得要看到浪漫爱情的表象跟你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错觉/幻觉的几个重大区别:

      第一,修改的强度不同。要看美颜和照骗的强度。据说海马体拍的照片严重失真,很多“单位”开始拒绝这种海马体的照片。约会应用里面的浙江女的照片也很雷同,人人都是网红脸,人与人之间看不出区别。我可以承认这些例子是在制造假象或错觉。那么,浪漫爱情所制造的那个表象是高强度的还是低强度的?我偏向于是某种低强度的,毕竟人脸还是那个人脸,但此时你只能看到赏心悦目的方面,而且不会致使一个人变成另一个人。网红脸使得人与人之间雷同,但浪漫爱情突出了一个人的独特性。

      第二,无论是海马体还是网红脸,这都是他们自己蓄意给自己制造的表象。但浪漫爱情不同,这是我们无意识地给他们制造的表象。

      第三,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我们看到的浪漫爱情的表象是“不真实的”,其实只要脑子没有问题,我们就都知道我们看到的表象跟别人看到的表象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认为那个表象是真实的。

      我同意你的第3点。外表只是一个例子。

      第4个问题很有趣。我倾向于认为无法同时爱上两个人,尽管你可以同时喜欢两个人甚至很多人。是的,它是唯一的。

      1.  的头像
        匿名

        暂且接受浪漫爱情中的理想化不是幻觉/错觉。
        但是这是在给定了是关系是浪漫爱情的前提下。如果不能确定关系是浪漫爱情,而只能认为是其它类型的恋爱,那么这种无法确定为浪漫爱情的恋爱关系中的理想化也不是幻觉/错觉吗?比如杀猪盘里的网恋。
        这里你大概只有两种解,其一是认为所有的恋爱都是浪漫爱情(排除) ,其二是认为理想化是浪漫爱情专属,只有浪漫爱情中才有理想化(非幻觉、非错觉),其它恋爱关系中没有理想化,而是幻觉/错觉。
        但这种解意味着,如果你不能给定一个标准such that人们可以凭此判断一段恋爱关系是否是浪漫爱情,否则人们无从知道自己是陷入理想化还是陷入了幻觉/错觉。

        1. 网恋极有可能是幻觉。这是不成熟的浪漫爱情。假如我们是一般地讨论浪漫爱情,那么应该是以成熟的为范型。

          理想化存在在很多情况下,儒家文化中子女对父母的理想化,学生对老师的理想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生要跟老师上床)。但浪漫爱情中的理想化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它跟文化没有关系,而完全是心理的。

  2. 考虑到求偶的话,也许原始本能依然是比你自己更加知道什么样的女性是好的?它只是最大化自身的基因选择。但是不妨碍确实存在一种底层的契合度?和社会普遍意义的好或者完美不同,因为人是非标准零件?一个紧密耦合的对象,比一个完美但是难以调动的对象更加的符合某种最高效率?

    1. 可以这么说,而且这可以很好地解释在一见钟情里面所发生的情况,但是原始本能无法立即在看一眼的情况下就完全了解了对方,所以往往存在错判。

  3.  的头像
    匿名

    暑假时候,我读了Lorraine Daston所著的Objectivity。虽然这本书和浪漫爱情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如果这里确实在讨论我们对他人的想象是否因为渗入了太多主观偏见(in a favourable way)而显得illusional的话,我觉得可能也会有所启发?

    在第四章the Scientific Self第三节Kant Among the Scientists里,有一段话: Objective valid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necessary and universal conditions of understanding, not by the nature of things in themselves: “The object itself always remains unknown; but when by the concept of the understanding the connection of th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object, which are given by the object to our sensibility, is determined as universally valid, the object is determined by this relation, and the judgment is objective.”这似乎肯定了博主的看法,即笼罩在主观投影下的客体呈现仍然是客观且有力的解读。(但是这个康德形象和博主引用的有点不同。真有意思。博主这个康德怎么像一个报刊专栏供稿者呀><)

    而我永恒的聊天对象——文件传输助手——还记录了将客观性与相对更为私密的情爱联系在一起的段落: Objectivity as a “positive quality” put back together, or so Nietzsche thought, the two halves of the sel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ctive and passive, will and world. By uniting the knower with the known in an act of “loving absorption,” the will surrendered to the world without asceticism. 相比而言尼采的措辞确实更富有激情些。不过因为这样潦草的记录方式让我想不起这段话是否也出自这本书。

    《纽约客》的某个中篇小说里有一句有趣的话也同样被我记录在这个隐秘之地: Consciousness of being loved separates a woman from the herd. 被爱让人产生的“独特感”是否与主动求爱者是如出一辙的呢?当我们想要将一种唯一性“锁定”在某个他者身上时,我们是否也试图在流动不居的混乱自我定义中寻找一个暂时稳定确凿的自我? 因此至少与我而言,出于自尊的考虑,同时爱上超过一个人似乎会破坏自我议题的严肃性。(最后一句回复一下上面某个哥们)

    1. 令人印象深刻的看书品味。感谢分享。

      不得不承认,假如严格采取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模式,只要主观感知不合客观的话就是illusional话,那浪漫爱情的理想化表象似乎不得不落在了这个范围内。但是,对于人的认识来说,又似乎并不是一个纯客观的东西。就从最容易客观化的人类的外表的评价来说,现在虽然可以通过某种模型对外表进行数值评分,但这种做法显然不是毫无争议的。所以谁能保准一个人觉得这个人比较漂亮,就一定是幻觉?

      这是对康德的学说的概括,但是很难直接适用到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之中。按照这个说法,所有正常人在观看一个人的外表时似乎都处于“诸表象之间的关联”之中,包括那个坠入爱河的人。

      尼采的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但这种玄乎的说法或许是他今天在英美哲学界接受程度不高的原因。

      被爱产生的这种独特感的前提似乎是自己也爱他。假如自己不爱他,而只是被爱了,可能也只是一种淡淡的独特感。

      同时爱上超过一个人至少对我来说是不大可能的。当然那些试验开放性关系的人或许已经进化出了不同的能力。

    2.  的头像
      匿名

      如果说客体的表征可以获得主体间的确定性(intersubjective validity of presentation of objects),那么用主体间的客观去替代本质的客观或许就是最优解了。
      饶是如此,恋爱中的理想化仍然缺少主体间的客观性,或者说理想化与主体间的客观性背道而驰,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预设了这个人在不如西施、只在情人眼中这个人才好如西施。理想化是主体间客观性的反面。

      从自我的角度去拒绝爱上两个人,似乎是从实用(pragmatic)的角度来拒绝不确定的——因此有风险的——真实可能。如果实用的角度是可取的,是否暗示着从道德的角度扼杀浪漫爱情——或者扼杀浪漫爱情的可能——的做法也是可取的?

      disclaimer:本人所有回复利益无涉、立场无涉。

      1.  的头像
        匿名

        是的! 我感觉这种代替完全是可行的且正当的。我读的那本书是对在科学研究方面追求认知“客观性”的一个历史演进的梳理。即便是在科学领域人们不假思索推崇的概念,也逐渐从机械客观性(truth-to-nature)的观察向结构化的(structural objectivity)、受训的(trained judgement)感知与判断发展。更何况是人文学科中对“人”这种非常难量化的对象的评价呢?早先的科学家出于德性的考虑,把后两者视为洪水猛兽。然而超脱既有认知根本就是空想,甚至实用性上都不一定高于后者。比如书里好像讲到心脏手绘图在教授学生时很可能比受限于当时技术的仪器所摄的照片更能突出教学重点。

        恋情完全就是一门acquired taste。我看是没有什么不可以效法此操作的。你认为与主体间客观性相反是因为你认为的主体间客观性没有被缠绕其中的观察者本人“消化”和再诠释过,从而带有极强的个人色彩(colored?)。而且这里的客观性依然被以一种大众熟知的方式在使用,而非在多元化含义上带有甄别的使用。

        (另外我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博主会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思考? 是因为主观和客观不符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自己很愚蠢或背离真理的恐慌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对自己有点太苛刻了……那本书里处于第一阶段的科学家们就是出于认知恐惧而成了机械论的拥趸……)

        实用的角度不能爱上两个人,有点不符合现实。很多官员好像就是multitask大师,擅长对多线程任务的时间分配。当然普通人确实容易搞得很疲惫。不过已经尝试开放关系的普通人一定认为另一种更实用而这么做。实用角度是恋爱参与主体自己的选择,由此推不出道德角度也可扼杀浪漫爱情,因为道德一般是外界施加压力。

        1. 没有明白你说的是什么问题需要思考?

          主观与客观不符在实践上可以是有益的。比如有说法认为,过度乐观是有益的。假如某件事客观做成的成功率很低,而假如你也准确地认识到这件事成功率很低(现实主义态度),那么你有可能不会去做这件事,比如去找自己一见钟情的人搭讪或者创业,你就不会去做。但恰好是那些过度乐观的人,他们错误地以为成功的概率很高,着手去做,并且做成了事情,比如他们坠入了爱河,或者创办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所以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情绪有时候是一种“超理性”。

          无论是错觉还是幻觉都可以是有益的,而浪漫爱情中的理想化就是典型的有益错觉或幻觉。

          你说的官员或者皇帝不过是分配喜欢或者力比多能量(性能量),这不是爱。假如皇帝爱上了其中一个女人,那么他马上会冷落其他所有女人。

          1.  的头像
            匿名

            就是你那个大标题的问题啦。不然还能是什么问题。即为什么这种理想化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我下文看不出来啊?那我下次会说得更仔细些。

            嗯,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对你举的例子我不是特别认同。听起来十分像励志类书籍。不是有句话说,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成功吗?在认识客观规律上我持审慎看法。但是你上面文章讨论的就不是属于“客观规律”范畴。我只是觉得没必要去套这种认知方式。

            我写的时候都想到你会这样反驳。那不一定。爱可能在他们眼中就没有很高的标准。年老色衰经常会使女性堕入冷宫。

            1. 顺带一提,输入QQ邮箱可以显示QQ头像,输入绑定了Gravatar头像的邮箱(如谷歌邮箱)可以显示头像。

              这个问题只是纯理论的,跟实践无关。

              爱有客观标准,你达到了那个客观标准才能叫做爱。爱在他们眼里没有很高的标准,那么这就不是爱。

              1.  的头像
                匿名

                知名不具,这样比较酷。我就不署名了~

                唯一的不便是不知道你啥时候回复了。不过多点点就行了。

        2.  的头像
          匿名

          因为特定的理想化实例(instantiation)通常仅存在于特定的两个人之间,即使理想化的倾向普遍存在于智人种群中,譬如造神、追星、一见钟情或见色起意。
          因此尽管可以说理想化的倾向以及对理想化倾向的认识或许满足主体间的客观,但是特定的理想化实例并不具备主体间的客观性,因为这些实例并非普遍成立(universally valid),譬如张三对李四产生理想化,换成王五就不会对李四产生理想化,即使张三和李四都有理想化的倾向。
          而即便是理想化的倾向具有普遍性,其理想化的内容也不具备普遍性,譬如张三把明星李四理想化为很温柔,王五则把李四理想化为很霸道……诸如此类,这些理想化的内容并非普遍成立。

          1. 是的。说得在理。但是截然相反的理想化似乎不大可能,比如一个人觉得那个人温柔,另一个人觉得霸道。

发表评论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