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期进入体制有多理性?

On

Update

在经济下行期进入体制有多理性?

之前的探讨中,我已经提出,年轻人一窝蜂进入体制,长期来看是经济增长时期的后果或后遗症,短期来看是最近经济下行时期的避险心理。我已经强调了广受忽视的长期因素,而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短期因素。的确,在最近几年,许多年轻人是出于对当下经济下行的感知和未来可能会更糟的预期而进入体制的。毕竟在饥荒来临的时候,拿到一个铁饭碗就可以确保有一碗饭吃,哪里还敢奢求其他什么东西呢?这看起来相当符合理性。

不过,最近我愈发感觉到,在经济下行期一窝蜂进入体制,这有点像股市里的散户在股价下跌时集体抛售股票的非理性恐慌心理。这些进入体制的人和那些撤离股市的散户的心态是一样的:情况在变糟、而且看起来会越来越糟,于是马上撤离,把自己的收益固着起来。其中有些人的运气比较好,撤离的时候的资产高于进入时的资本;而有些人的遭遇就没有这么好了,他们撤离时的资产大大少于进入时的资本。

但不同的是,散户们所固着的东西是自己的资产,而进入体制的年轻人所固着的则是自己的才能。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进入体制所包括的仅仅是公务员和其他类似事业编人员,不包括国企、公立医院和学校的情况。公务员这样的职业有点像白领阶层里的“普工”,也就是做一些简单的、非专业性的工作,写总结、跑文书、填材料、做记录、搞关系等,而做这样的工作显然不需要多少的学识,一个普通本科甚至专科毕业生只要在文书方面有所训练都可胜任,并不需要一个985高校的硕士。但无论对一个普通本科毕业生还是985的硕士来说,进入体制都意味着才能的固着,因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无法在工作中得到磨练,而只能在各种低专业性的文书性工作中重复。

到此为止,我还没有讲出什么新的东西。因为早在21世纪头10年的第一波考公热中,同样的话已经以各种不同方式被很多人说过了——总结来说,这就是人力资源的错配。一个985的硕士甚至博士去考公务员,在那时是相当违反直觉的;但现在,人们似乎或多或少已经习惯了这一趋势,似乎一个985的硕士甚至博士去考公务员已经相当符合直觉。

区别在于,那个时候还是经济上升期,而现在则是经济下行期。虽然无论是什么经济周期,高水平人才去考公都意味着人力资源的错配,但现在则有了一个新的借口:人们需要在经济下行期避险,而找到铁饭碗在经济下行期是理智的。

所以,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课题:在经济下行期进入体制有多理性?

既然在文章开头我已经类比了进入体制和散户炒股,那么不妨继续推进这一类比。1929年9月的华尔街股灾,股市在一个月内跌了近90%。从后见之明来看,最聪明的人似乎是在股灾前夜或开头就抛售股票(也就是逃顶),然后在最底部抄底的人。当然,在当时的历史中,能够做到逃顶的人已经是非常罕见的,更不用说同时还要做到抄底了。然而,大萧条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1929年9月的股灾造成了长达二十五年的影响,因为股价要到1954年11月才恢复到股灾前的价格。换句话说,一个人假如在1929年9月持有股票,在股灾后不进行任何操作,那么要长达25年以后才能回本。如此规模的股灾和长期间的恢复没有再发生过。

彼得·林奇(Peter Lynch)促使我注意到,在大萧条后很长一段时间,许多美国人都不敢再碰股票了:

大萧条之后的20年间,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敢买股票,他们把钱存入银行,认为这样很安全。你可能听过这样的说法:“我宁要安全,不要难过。”这样一来,钱是安全了,人却很难过,因为人们错过了20世纪50年代火红的牛市。

Learn to Earn: A Beginner’s Guide to the Basics of Investing and Business

而事实上,哪怕是在可怕的大萧条期间,一个人假如下定决心抄底并选对了股票,仍然会让自己资产成倍增值:

尽管1930年美国的经济已经跌到谷底,但是,因为可口可乐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所以它的股价从1932年时的20美元逆势上涨到1937年时的160美元。你投资可口可乐股票的资本上涨了8倍,而周围的人则惶惶然仿佛世界末日,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Learn to Earn: A Beginner’s Guide to the Basics of Investing and Business

当然,假如在1929年华尔街股灾前夜或头几天逃顶,这当然是绝妙的操作,但是要做到这一点,甚至比抄底还要困难。彼得·林奇讲过一个关于化学博士多伦斯(John Thompson Dorrance)的故事:

多伦斯博士业余时间热衷于选股,他听取了经纪人的建议,在1929年股市崩盘之前卖掉了所有的股票,这是有史以来股票经纪人给出的最好的建议。

Learn to Earn: A Beginner’s Guide to the Basics of Investing and Business

那么,大萧条期间及其后的股市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实际上,抛售股票或从股市撤离,这跟一个中国年轻人从市场经济中的人才市场撤离并进入体制是一样的。从股市撤离或从就业市场撤离,就意味着自己的价值被固着了。假如类比股市的情况的话,那么最聪明的也就是最理性的做法或许是:在经济下行期开始的时候离开就业市场进入体制,然后在触底反弹的时候再离开体制进入就业市场

然而,股市和就业市场的类比的相似性就到此为止了,接下来需要谈一谈二者的差异。

就业市场的灵活程度是远远不如股市的。股市的交易很简单,只要有网络,有一部手机或电脑,有资本,就可以交易了。但是出入就业市场和体制,这就属于人生重大决策,这不是那么容易下定决心的,影响这种决定的因素有很多,并不纯粹是经济上的事情。

进入就业市场还要考虑自身竞争力的因素,在体制内荒废数载后重新进入就业市场会导致自身竞争力不足,而坚持留在市场里反而会提升自己的价值。一个在1929年9月坚持持有股票的人或许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票的价值下跌90%,但一个在经济下行期坚持留在市场经济中的人尽管可能会切身感受到各种不稳定的因素,但是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却是在持续上升的。换句话说,坚持留在市场经济里面的人的价值其实是在上升的,而那些离开市场经济并进入体制的人的价值却已经不再变动了,甚至随着时间而自然下降。所以说,说进入体制就意味着“人生一眼望到头”,道理就在这里——他们永远地把自己固着了。而且,哪怕一个身在体制内的人在经济触底反弹的时候决定离开体制并进入市场,但由于这个人在体制内没有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是无法跟那些坚持留在市场内的人相提并论的。

之前我已经以汽修工和公务员为例探讨了金饭碗和铁饭碗的区别,自身专业能力就是金饭碗,而体制内的工作就是铁饭碗。无论是什么经济周期,只要人们还开车,那么车就可能出现问题,车主们就不得不寻求汽修工的帮助,而假如自己的修车技艺高超,那么这就是一个实打实的金饭碗,它的价值要比铁饭碗高千万倍。的确,有些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很大,但只要这些行业不会灭亡,那么就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调和外部的经济周期的影响。选对了行业并加大力度投入,就像是在美国大萧条期间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所以,假如有一个人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一边送外卖一边学习编程技能,另一个人过独木桥进入体制,后者即便在短期内或许过上稳定而体面的生活,但时间最终将会表彰前者。

要回答本文提出的问题,或许要不得不区分主观上的理性和客观上的理性。在判断华尔街股灾和整个大萧条期间的操作是否理性时,我们已经提前知道了事情的结局,并根据这种结局来判断他们的选择是否理性——这是客观上的理性,因为他们有可能是在误打误撞。但是,没有人是预言家,我们不知道中国未来的图景会是怎么样的。而假如接下来几十年经济一直是低迷下行的,那么进入体制或许终将被证明是客观上理性的,尽管它依然不是所有符合客观理性的途径中最好的选择。但即便如此,既然公务员降薪和延迟发工资已经在各地出现,为什么不会预期它会在未来继续出现呢?

大多数选择考公的人在主观上不是理性的,因为他们并没有或很少思考过中国的未来,也没有思考过自废武功的代价,也没有等待着触底反弹并离开体制的时机。人们尽可以私下地进行思考,而假如思考的结果无法在公共平台公开表达出来,那么至少要私下保留这种思考,并根据思考来做出决策。但大多数人没有或很少思考过。实际上,正如我已经提到的,离开市场进入体制很像散户抛售股票,这是受集体的非理性的恐慌所驱动的,而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绝大多数考公的年轻人是打算在体制内待一辈子的,因为体制内的退休金是他们的考虑因素之一,而这意味着永远地离开了市场。

总之,在经济下行期进入体制很难说是理性的,而毋宁说是集体非理性的结果。在这种恐慌中,他们贱卖了自己的价值,并忽视了自己的潜力。我奉劝所有有进入体制考虑的人应该再三思考自己的这一考虑有多理性。当然,此时此刻只能给出临时的评估,因为最终的检验将留待“中国的未来”来评判。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 “在经济下行期进入体制有多理性?” 》 有 10 条评论

  1.  的头像
    匿名

    我还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思考的结果是选择一个能力要求上远低于我实际情况的职业,这样我就能有余裕的时间投入真正想做的事情了。毕竟罗素也说过”One of the symptoms of an approaching nervous breakdown is the belief that one’s work is terribly important.”问题是,如果周围人思维都不在同温层,操作起来会非常痛苦。而一个关于为什么的问题在课堂上问下去,学生都在喊网络语”因为它善”时的无力感,确实是工资也无法抵消的失落。但你有没有想过,体制内是一个可以和同事形同陌路、与领导直言不讳也不至于丢了工作的地方?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住了我们这类人的最后一点尊严。

    1. 理论上来说,要想要某个领域提升,那么所要求的东西应该略略高于自己现有的能力,如果只是持平或更低那么就没有学习和进步的空间,而太高又会导致望而却步或压力过大。假如正式职业也属于这种情况的话,那选择远低于现有能力的职业,会导致自己在工作领域就停滞了。当然,如果可以在其他领域提升。如果精力充足,在两个领域都能做到提升岂不是更好的事情?

      在体制内可以跟领导直言不讳,这倒是我听到的很新鲜的说法。这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我确实听说我附近一个公立医院,有些人进了行政岗就开始摆烂、不认真工作、不听从安排的情况,因为确实部门领导也没法对付这些人。结果就是效益很低,人浮于事。最近看到一个不知真假的段子是说,一上海体制内领导批评某不认真工作的新入职小姑娘,小姑娘反唇相讥:我在上海有X套房,你算什么东西?当然,恐怕也不能指望这个小姑娘为认真“为人民服务”了。这些情况无论如何是跟人类的尊严无关的。

      最近的马翔宇事件也显示出,直言不讳不是没有后果的,还是被挤出了体制。

      1.  的头像
        匿名

        也许你真的热衷于自己的工作,我很不幸不能。我以前还在朋友圈发了一段 Life had become broader, richer, in a way, but it was also shallower, too. That calm deep center, my former passion, was no longer there. What had been fun, delight, when I did it in my own way became an aversion, an ordeal, when I had to do it to order. What had been a holy subject for me, full of poetry, was being rendered prosaic, profane. 就是讲述这个情况。我的兴趣好像总是浮游不定,从理科转到中文到社会学又教英语,我还有很多喜欢的东西。专精一件事让我觉得有点狭隘且无趣。而且很多职业甚至都不需要你的“专精”,比如我以前干编辑的时候各种无谓的审核和删改,与专业素养何干? 为了迎合考试而曲解文意说与学生,又和教育理念有何相符之处呢?
        您说的“直言不讳”和我说的都不是一个意思。直言就是为了顶撞、冲突或者偷懒么?像您举的例子里面,这个年轻人完全可以辞职,反正她主要为了来“体验生活”罢了。倒是这位领导有些大题小做了,听之任之或将其调离眼前的部门,换得清净倒是不错的对策(和我们对待家底殷实、不愿学习的学生类似)。
        对我来说,直言不讳就是说出我对某些人事的真实且经过深思熟虑的看法,且不会因此直接被辞退,虽然晋升是肯定指望不上了。

        1.  的头像
          匿名

          但是我仔细看看,又觉得和您并没有非常分歧的观点。如果语气过激还请见谅。只是看到您举的一些过于世俗的例子,总让我第一时间有点情绪上头。

  2. 送外卖学编程你不怕精神污染吗?不怕情绪之间的冲突和堕落吗?
    我今天有一件很忧郁的事,喊siri的时候,哪 nǎ发音成něi。这是我和以前的游戏好友语音多了之后不自觉的受到了东北话的影响。

    跟社会人打交道,你的眼界,你的思想都会向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阶层)看齐,于是越来越远离书本。我很喜欢你上一篇引用的弗洛伊德的话,一个群体容不下异类。最终,大概只有疯掉一条路可走吧?我已经感觉到我变得短视,饥饿了,真是糟糕的体验。

    更别提每个人像压抑的火山一样爆发冲突了。虽然也许有极少数的在这个行业中暂时寄身,但是感觉更多的人沾染了职业病,或者说职业的精神病态,被同化了。

    还有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是,学习在那个环境下我觉得是被人不看好的,融不进环境的,也就是说,就像在宿舍翻书吵醒别人睡觉,但是打游戏不会干扰同学休息一样,送外卖读书是会吸引人嫉妒和仇视的。然后被孤立,排挤,攻讦,顶撞。没有学校的保护做一个好学生是很难的。需要面对不择手段的自然竞争。

    我谈的是实操的时候可能遇到的一些相关性问题啦。

    还有体制对于无能的人,才是一眼望到头的,要学要做的东西还是很多的。真的有上进心的话是可以被培养为骨干,一个人做三五个人的活,或者做几百个小仙女的工作的。(我觉得小仙女是这样的)

    我对社会上的专业不太理解,但是在我看来很多工作的上限真的很低?或者说断层太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像修电脑的最低级的就是了解计算机各个可替换的部件,然后插拔拧螺丝。
    但是如果研究计算机原理,去分析硬件性能制作工艺的博主就很不简单了喵。

    1. 我想起一个听说的故事,忘记了讲故事的人是谁了,大概就是有个人的本科是从一个环境不好的学校出来的,但他喜欢看书,于是在宿舍看书,但他那三个游手好闲的室友看不下去,于是就欺负他殴打他。有一次他发火了,发起了反攻,掐住其中一人脖子,差点让那人毙命。

      除了读初一那年,我没有经历过类似的环境。也就是说,就连学校也保护不了。校园热暴力和冷暴力是难以解决的,最好的办法是不应该再有集体宿舍了,哪怕是二人间也会形成力量的均势。

      我读本科的时候,淘宝上找了个卖家,让他给我手机换内存,3G变6G。在那个年代,会干这活儿的人很少,卖家也属于那种技术好不爱理人那种,旺旺消息不回(毕竟手机寄过去还是怕出什么事情的),要打电话才能联系上。有次他在群里说有某职业学校聘他去讲课,但他没时间。这种人可真是不简单。

      很好奇我们这一代年轻公务员最终被提升到高级领导的那些人会是什么样的人,是真正有才华的人,还是只是纯干活但缺少自己想法的人,甚至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如果只是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但缺少想法,假如拿到战略性的职位,或许会导致其他问题。

      1. 看你怎么定义领导了喵。
        中层干部的话懂点政治加勤奋或者…
        再往上大部分人可能就看出身了吧?政治还是一个很看运气的东西。有的条件很好反而被针对掉的。
        还有各种架空,平调,抢功,暴雷等等。
        二月河写的康雍乾我小时候看过,虽然比不上现在的女频宫斗,但是翻脸可残酷多了。

  3. 你浙差生 的头像
    你浙差生

    送外卖学编程除了会招致嫉妒仇视孤立,另一个问题是会在送外卖的内卷中被淘汰。
    资本家和工人达成了送外卖效率的平衡:资本家通过缩短时限和罚金来试探外卖骑手的效率极限,而外卖骑手在资本家的试探下一步步牺牲资源(健康、私人时间、家庭生活、正常餐食…)来达到自己的极限。一旦这种共谋促成了行业默认的“常规”、标杆、及格线,那么不愿意牺牲资源(健康、私人时间、家庭生活、正常餐食…)的骑手就成了不合格的骑手,是需要被外卖行业淘汰的棋手。而送外卖的同时还要腾出时间学编程,很难不成为这种不及格的、需要被淘汰的骑手—-而很少人有把握他为了编程而付出被淘汰的代价,是有足够回报的。

    以作者更熟悉的学术行业为例,你浙的引进人才考核只有下限没有上限,是同样的共谋:你浙通过非升即走来试探人才的极限,而人才在这种试探下不断地放弃学术以外的东西(健康、私人时间、家庭生活、正常餐食…)来达到自己的极限,或者以性交易等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上限。你浙以及其他学校则在行业层面形成了共谋,即使被你浙解聘的人才,其积累的学术资本使得他去其他高校也可能有优胜的资本,因此应聘其他高校的人才也不得不在这种威胁下选择牺牲学术以外的东西。

    1. 好的,必须承认我随口举出的这个例子或许过于理想化,尽管我确实听说过这种人。但最近的外卖员算法管理或许已经让这种自由越来越不可能。

      如果还有财务支持,最好全职学习一门技术。或者找一个要求不高的兼职,同时学习一门技术。但是,全职考公的人却是在反其道而行之,这是需要警醒的。

      是的,你们浙江大学确实是这样,内卷化会导致的这里的教学质量、科研的长期水准和总体的思想水平会日益下滑。所以离开去一个相对情况更好的地方是明智之举。

      1. 其实外卖做兼职弄两杯奶茶钱似乎还可以?专职养家的话确实就很卷了。

        感觉面对卷,除了不在乎成败,和用家底和它耗之外别无他法。

        (虽然说的容易,但是实话说看不到希望还是很让人发疯的,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一步,和学术的需求周期是多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