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应该重建对浪漫爱情的信念

On

Update

中国男人应该重建对浪漫爱情的信念

有一个对于中国男性来说或许有些难堪的现象:多个约会应用的数据显示,东亚裔男子是所有种族中受异性欢迎程度最低的族群。而有其他信息表明,中国男性可能是东亚裔男性中受欢迎程度最低的族群。这个现象的意义在中国或许并不明显,因为这基本上是一个单一族群的国家,这里除了中国男性,就极少有其他族裔的男性出现,所以大多数中国女性也不太可能找到其他种族的受众。

有时候,这一现象被某些中国女性拿来作为对中国男性发起种族主义攻击的理由。多年前我在豆瓣上就看到这样一个帖子,一位女性留学生说,黄女的吸引力几乎等于白女,而黄男的吸引力不仅远远低于黑男而且放在“阴间”都没人要——原话如此。这个赤裸裸的种族主义发言得到了几千个点赞。女企业家苏芒在国内打造女权人设,而在法国则愉快地为十几个人做饭,这也是不难理解之事,因为她其实并没有把中国男人视为跟自己平等的人种。严格说来,这里发生的并不只是“厌男”这样的性别歧视,而且可能还包括种族歧视。

一位美国教授曾经真诚地告诉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种族主义。我对此无法否认。不过,由于美国人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实际生活训练,已经相对能够把种族主义缓和到最低;但是,种族主义在中国则几乎是公开的、透明的和显著的,而且没有改善的迹象。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中国女性公开表达对中国男性的种族歧视,这就并不令人意外了,而且中国男性也在对别的族群做同样的事情。

不过,种族主义并不是东亚和中国男性在约会应用上的吸引力排行较低的全部原因。这种现象还是提示了一些实际的东西,值得我们反思。而由于恰好我也是中国男性的一员,所以也就因此具有了反思的“特权”。另一个原因是这样一个刻板印象:中国男人不懂浪漫,或者说,缺乏浪漫承诺和能力。而由于男子气概和阳刚之气往往是跟男性的浪漫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等于说中国男子缺乏男子气概和阳刚之气。必须承认,大多数刻板印象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我们在拒斥这种刻板印象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做到更好,并且根据这种思考来展开提升自我的行动。

这里得从最近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些新的声音说起。一方面,“力工思维”兴起了对那些盲目地以结婚为人生目的的男性的新批判,并且导致了更多男性干脆从亲密关系彻底退出的后果。而另一方面,各大城市公园的相亲角挤满了女性,却很少看到男性。许多“剩女”在短视频平台上悲叹自己的前景。许多离婚的女性在短视频上后悔自己的决定。

这些声音也被介绍到了英语世界,油管上一些博主把一些来自中国的短视频翻译成英文并配上英语解说,并且往往会取这样的标题——“The Collapse of Chinese Gold-digger Economy”(中国捞女经济的崩溃),如此等等。有趣的是,假如看这些视频的评论区的话,会发现浏览这些所谓“捞女经济的崩溃”的视频的外国人大多为中国男性的觉醒感到高兴,并且同样为这些“捞女”的行为感到震惊。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在评论《捞女游戏》的一篇文章中依然从中国男性的“厌女症”的角度来解释最近的社会趋势,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下已经显得曲高和寡了。

有一位住在中国的白人男性留下了这样的评论,我把它翻译如下:

我是一个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我用的是 Bumble 约会软件,几乎一半的女性都强调“慷慨”是她们寻找男人的标准。哈哈,管他呢,让别人来买单吧。这里的男人应该有房有车,约会吃饭要钱,一起旅行也要钱。不,我还是单身吧,谢谢。

一个美国白人说:

我和三个不同的中国女人约会过,因为我是个美国白人,我无法忍受那种态度。她们每个人都像视频里那样试图开始,但我很快就阻止了。当她们第二次尝试时,我就断绝了关系。永远不要容忍任何人的不尊重。我几乎为这些人感到难过,但他们(本人注:这指的是“中国男性”)选择留下来,任由这种不尊重继续下去。

我把对“力工思维”和“捞女”的批判的话语的兴起理解为对中国的亲密关系的物质主义化的一种反击策略。目前亲密关系的物质主义取向已经在实质上让中国的亲密关系进入了一种危机。高额彩礼和上交工资已经让西方人感到相当不可思议了,而近些年的“捞女经济”更是让事情变得愈演愈烈。

简单地归因于女性自身是不公正的。女性的确在物化和商品化自身,但是整个社会文化都带来了强大的无意识习惯的因素,而单个女性需要有强大的自我意识才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和制造焦虑的社交媒体当中独善其身。

我最近听说一个故事,而这是我的一位女性朋友讲述的。她认识一个女生,她在来到浙大读博以后,这个女生就受到身边其他浙大女同学的“小仙女思想的影响”——这位朋友的原话如此——就开始对自己的男朋友百般挑剔,并开始冷落他。假如一个女生身边充斥着物质主义者,那么自己要保持清醒以及对浪漫爱情的向往,这是多么难啊!而且,即便假定一个女性要在较晚的年纪才会认识到事情的真相,而这时她可能已经为错误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千真万确的是,亲密关系只有建立在浪漫爱情的基础上才是真实的,而建立在物质主义基础上则是虚假的。

但是又有多少中国女人以及中国男人认同这一说法呢?男男女女都有改变的责任,因为许多男性似乎也把女性的自我物化和商品化看成是理所当然之事。听说许多江西的男性开始在外省寻找女友,这样就可以节省彩礼。而问题在于,他们只是想到要省钱,而没有想到,彩礼本身就是不正义的,是纵容女性的自我物化以及整个亲密关系的物质主义化。

我认为,彻底地、一劳永逸地从亲密关系中退出并不是最好的策略,它没有着力去解决亲密关系的物质主义化的根本问题,反而是把婴儿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力工思维”“梭哈”和对“捞女”的谴责中毫无疑问带有令人不安的物化女性、商品化女性甚至厌女的话语,而这些话语不仅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而且几乎肯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人说:“我讨厌女生,但是我还是希望恋爱。”假如他是异性恋的话,那么这就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一个男性一旦陷入厌女症,几乎肯定就很难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亲密关系,也难以培养起自己的爱的能力。

更好的策略应该是把亲密关系重新建立在浪漫爱情的基础上,而不是物质上

我想起美国一位离婚律师给年轻男子们提出的一个宝贵建议。他说自己最好的约会经历是跟一个女孩在一个空地上冒着细雨吃外带的披萨。他建议不要执着于考虑在第一次约会花多少钱,不要用钱包来主导。因为,一个女生如果真的对你产生浪漫兴趣,便不会在乎你给她花了多少钱。

他的话在理论上是对的,但是适合中国的实践吗?

也许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中国女性对自身的物化和商品化的趋势应该被阻止并且被逆转。她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人性具有无限的价值,不可以彩礼的名义而被变相售卖;她们也应该认识到亲密关系应该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成为获得利益的工具;她们还应该认识到,自己跟男性是平等的,而男性上交工资的做法违背了这种平等性,并且把男性变成了变相的奴隶。仅仅是降低彩礼的价格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自己的人性还是被售卖了——而且是以更低的价格被售卖了。彩礼应该被无条件废除。

总之,中国男性自己先重建对浪漫爱情的信念,相信浪漫爱情的无限的价值,相信浪漫爱情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和意义,同时把浪漫爱情设置为进入长期亲密关系的必要条件。只要这样做,亲密关系便会自然而然地先从男性这一端脱离物质主义的绑架,并逐渐促使女性这一端也做出同样的反应,从而让中国的亲密关系进入正轨。而且,确立对浪漫爱情的信念也是男性的自我提升的第一步,因为浪漫爱情对男性提出一个理想性的要求。这样,他们就有可能改善加诸在自己身上的刻板印象,并培育自己的爱的能力和阳刚之气。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 “中国男人应该重建对浪漫爱情的信念” 》 有 23 条评论

  1. 我对其风险,实在是,有点担心,还有,东亚男子受欢迎度很低是真的吗?我那本书说黑人受欢迎程度最低。不过似乎受欢迎程度确实和外在条件密切关联。不完全取决于人种,而是取决于对方的主观认识?

    女性丧失浪漫爱情的能力我觉得可能是主要因素,因为具备现实的物质激励条件来传播和奖励她们的社会意识。
    男性,不管是那本书(我交给gemini ai问了认为是一本pua书籍),还是浪漫爱情,本质上都在于提升,而且是刻意的提升自己的爱情能力。我不得不怀疑,这种外在的提升,对于真正的内核有什么帮助,这到底是套着蜜糖壳子的诱饵,还是确确实实在内在进行了改变?

    中国人讲过一句古话,不卑不亢,提升就是亢的一面。
    那么,在社会普遍的打压男性到自卑的方式下,这种亢确实显得凤毛麟角,但是,真的有合理的方式去避免更多的攻击吗?这时候我意识到,就像是之前描述的,未被摧毁的结构,也许是女性或者社会对男性的打压,无力去摧毁公务员,资本家,程序员,大学这些坚挺的结构,外在的部分波浪滔天,如同可怕的海啸,舱内的,泰坦尼克号上的人们觥筹交错,举杯盛宴。

    普通人只能躲在水下避开风浪的涌动,而船舱里的穿着燕尾服的雨燕们大喊着,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一点吧。

    我的想法可能有点奇怪。但是我想我不鼓励去提升自己来解决爱情问题。也有人说,爱情问题本质上是中国的其它矛盾(尤其是经济矛盾,贫富差距)爆发的转移产物,我对这个观点也存有疑惑,今天做了个量表,我的性压抑程度99分,我猜我的观点确实会受到这种偏激的激素的影响。

  2. 实话说pua也许错过了一些东西,但是它的某些认识基础,尤其是自爱是对的
    它假设
    在性,爱情,自爱中可以选
    那么无性的婚姻,低于自爱本身
    实话说,爱情是否太高级了
    难以追求?

    我们甚至连性都购买不起才是现实?
    牺牲自爱去交换性权力?

    1. 是的,种族只是一个因素,放进所有因素里面去考虑的话,也许就不重要了。我看到的说法是东亚男子受欢迎程度最低,可能不同的统计说法不同。

      你的担忧是对的。PUA可能对内在的内核没有什么帮助。但是也要看到区别,西方男子大多相信浪漫爱情的价值,所以他们的“内核”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这里是补充外在能力。但是PUA到了中国,就会陷入在内核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片面提升外在能力的情况。

      99分意味着极高的性压抑吗?

      浪漫爱情问题有它自己的脉络,比如彩礼是一直存在的。不过,彩礼和上交工资问题好像在近些年非常积累,但这些实践由来已久,在以前倒没有引起这么多的反感,或许有近些年宏观经济问题的影响。也许这种觉醒是好事。

      高房价问题也许是一个因素,因为很多女性希望在大城市生活,需要一套房产,所以会去寻觅那些买得起房子的男性,而忽视了浪漫爱情的意义。但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房价应该都是下降的,这或许有助于缓和问题。不过,我不能接受的是完全把爱情问题看成是其他问题的转移,因为爱情是有独立的价值的。

      连性都购买不起,这个当然是很灰暗的。的确,“美美的爱情”的确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但有条件的人还是可以尽力去追求。

      最近看到一个截图。男生说自己最近薪水降了,女生说:没事,这样我们可以换一个小房子,这样贴得更近啦~

      在想到之前那对不幸买到烂尾房的卖烤串的夫妇。我不知道这个不幸的后来进展,但在烂尾以前,看起来他们的确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他们一起努力拼搏买了房子。浪漫爱情所需要的条件不高,只是需要找到跟自己匹配的。

  3. 你的文章提出“中国男人应重建对浪漫爱情的信念”,这一点很重要,但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浪漫感缺失”,而在于更深层的中国人的精神空心化。
    当代中式婚姻的物质化,不只是女性的功利或男性的退缩,而是整个社会在“没有自我”的状态下互相以符号(房产、收入、地位)取代人格联系。浪漫无法生长,是因为主体空洞。
    这种空心化有两大成因:
    一是文革代际断裂造成的情感与伦理教育的真空,使几代人只会防御而非共情;
    二是父权—皇权结构使男性只能通过支配确认存在,无法与他人平等沟通。
    真正的修复路径,或许要从儒家的“修身”传统重新出发——重建自我,清除父权化的残余,可参考古希腊的卓越追求,在“激发与收摄”的节律中恢复内在力量。唯有先有自我,浪漫与亲密才可能重生。

    1. 是的,缺乏浪漫,缺乏自我,缺乏主体性,缺乏个性,这些都是配套的。浪漫是以自尊为基础的。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自我的问题。缺乏自我,就会委身于物质、父母的意志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不过我怀疑儒家“修身”传统跟重建自我之间的联系。除非你对儒家进行某种现代化的诠释。至少中国古代的那种传统儒家似乎是跟自我不沾边的,不然的话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人普遍缺乏自我。

  4.  的头像
    匿名

    那么贫僧同理也具有了反思浪漫爱情的“特权”。
    如果婚恋根本上就是赚钱梭哈生个儿子,这种力工思维是人们现在不想要的。那么接下来就有至少三个选择:1)烂性不恋。2)独身。3)用另一个婚恋理由去替代梭哈生儿子。如果大多数人不想放弃婚恋的美妙幻觉,顺理成章的,人们会想到用浪漫爱情去替代梭哈生儿子。
    我好奇怎么判断对面那个人和我之间是浪漫爱情,而不是ta想捞我或者想梭哈后让我给他生儿子?
    这里有那么一些常见指标:
    a)ta给的彩礼/嫁妆/其它资源丰厚
    b)ta的甜言蜜语
    c)ta的外貌条件或者性功能
    d)ta带给我的某种快乐体验
    我猜博主会选择(d),那么问题是:
    i:(d)比(a-c)更可靠吗?
    ii:(d)本身有多可靠?快乐体验是不是有可能是错的——比如说被虐待的M也享受精神快乐,但我推测博主并不认为SM是浪漫爱情。

    1.  的头像
      匿名

      澄清一点,是否有必要区分(A)客观的浪漫爱情和(B)主观认定为浪漫爱情的体验。举例来说,张三和李四恋爱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客观上的浪漫爱情,还是只是一种幻觉但他们可以把这种幻觉叫做浪漫爱情(只要他们愿意并确信)?并且,我们作为旁观者,不可能获得张三和李四的体验,张三和李四之间的(B)对旁观者而言 is blocked.
      如果博主认为需要区分二者,那么识别客观的浪漫爱情何以可能?因为我们只能依据自己的体验或者上述几个指标来推测是否获得浪漫爱情。我们从(B)推得(A),但问题是我们作为个体的体验是局部的、片段的、失真的,同时恋爱对象的体验也is blocked from me, 那么我既无法确定自己的体验是否是客观的浪漫爱情,也没有恋爱对象的证据(B)来推测对方是否在体验浪漫爱情——据此来确定自己是否在单恋。这个角度附带了一个新问题,浪漫爱情必须是双向的吗——就像一种镜像或对称关系,我对对方的感觉和对方对我的感觉是一致的?
      如果博主认为不需要区分二者,客观的浪漫爱情不过就是主观体验,那么SM的快乐体验也可以认定为浪漫爱情。对方给我梭哈38w彩礼时的对对方的(短暂的)快乐体验也可以是浪漫爱情。但我想这不是博主乐意接受的结果。

      1. 烂性不恋是什么意思?

        d,但是你的表述并不准确,并不仅仅是快乐体验,而是一种全方位的高峰体验。

        d的可靠性在于,一般来说,没有人会伪装他或她很爱你。其次,即便伪装,这也需要强大的甚至专业的表演技能,而且还要陪你长时间演————这个代价太高了,极少有人这么做。你可以观察一下校园里的那些明显处于热恋期的情侣,他们的那种状态不可能是装出来的。

        当然,我无法否认,假如你特别有钱,或许确实会有女性在你面前来表演,但我相信还是比较容易能看出这个人只是看上你的钱,还是真的爱上你。因为这些人一般不具备影视剧里面如《泰坦尼克号》那种专业的演技。如果你是普通人,那么为什么会期待会有人来表演。

        我想起最近的《F1:电影》里面,那个女角色在跟男主角做爱后,那种羞涩的变成小女生的表情——是的,这的确是爱的表征,演员把浪漫爱情完全演出来了。但是普通人几乎无法做到。

        所以,对于common sense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你那么复杂的逻辑推演,而且后者注定无法解决。

        幻觉的确是可能存在的:假如一个人经验不足,把某些现象判定为对方爱上了自己,或者把拙劣的演技看成是爱的信号。或者另一种情况,一个人陷入了极为强烈的单恋,然后便极有可能过度诠释对方的回应,从而陷入幻觉。但是,对于正常人来说,只要没有进入关系,一般来说都不会沉溺在幻觉之中。幻觉一般很快就会被戳破。

        1.  的头像
          匿名

          就是指滥交但是拒绝进入传统的那种严肃恋爱关系。

        2.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doge] 的头像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doge]

          我更感兴趣的问题反而不是看出一个人只是看上你的钱还是真的爱上你,而是所谓“爱上你”是什么心智状态或客观状态。
          如果我说“爱上你”不过是ta爱上自己心中构建出的你的形象,你一定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还原论立场。如果我说“爱上你”不过是ta爱许许多多个不同时刻的不同的你的集合,你也不会接受这种还原论。如果你要拒绝上述两个版本的还原论,你必须默认这样一个前提,即存在一个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稳定的、可以被ta如实认识的“你”。但我想你除了默认这个前提,很难去验证它。也就是说,你只能默认而不能验证浪漫爱情的存在,即使你有确切的高峰体验的证据。

          1. 既然你觉得自己的自我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稳定的、可以被别人如实认识的,那为什么不能把这个推广到别人身上?

            1.  的头像
              匿名

              其一,我不认为“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当然这不足以作为我怀疑别人的“我”稳定的理由。这部分还涉及到诸如婚后发现对方变了心等等许多现象,但我显然是没资格讨论这些婚恋困境的。
              其二,与“我”是否稳定无关,“我”能否被对方如实认识是另一个问题,而且我的个人经验表明“如实”是很可疑的。这里我稍微罗嗦一点:
              简便起见,如果将客观上的张三记为kz,张三对自己的认识记为zz(当然你可以将它视为一个集合ZZ,这个技术问题会让讨论变得更复杂),而张三的对象李四认识的张三记为lz。
              kz、zz、lz可以互有不同甚至完全不重叠。我们只讨论前一个情况,即互有不同。给定某个时空切片,我们让kz、zz、lz都作为静态的集合。
              当李四说“爱张三”的时候,他爱的一定是lz。
              那么是当lz在一定程度上(什么程度?)与kz相似,还是与zz相似,我们说李四“如实”地认识了张三——进而才能说李四爱的是张三而不是一种幻觉?

              1.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有空会单独写一篇文章。

  5. 我看到的资料说明了黑人男性的吸引力是最低的,甚至黑人女性都不太待见黑人男性^_^
    至于亚裔男性,他们早就被无尽的工作和??消磨成另外一种样子了,”Chinese sailors no penis”就是一个例证(来源忘记了)

    作为一个非常理性,并且强直觉的未婚(并且可能大概率会终身未婚的男性)人类,说点实在的:
    1.是个APP都“推荐”借钱,各种APP自动播放的短视频时代,说明这个疯狂时代即将结束了,不管某些人愿意与否;
    2.所谓“性吸引力”这个东西,是不被允许呢还是别的,这个值得进一步探讨下;
    3.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思考和反思能力,有的只是随波逐流地被利用;至于具体的比例,个人认为容易受明星和广告推销影响的人,都属于此类(至少不会低于60%);
    4.我个人对于“浪漫爱情”是彻底悲观的态度,以下是可能的原因:
    (1)我这种性格对于情绪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有不高的上限并且有很大的延迟;
    (2)现在这种情况是在逼迫我采取技术对抗的手段,直接通过大数据搜索排除相当一部分对于来说无法接受的人(包括上面提到的疯狂追星的);
    (3)大多数人都过于物质或者现实导致要突破他们组成的“墙”非常难;

    对于大多数在现在这个环境的人,只能继续祝他们好运~日本的经历应该会以相似的方式重演,只不过可能这里的演化速度要快很多,会造成什么问题那就只能天知道了。

    备注1:国庆期间“顺便”去了本地最大的相亲角去观察了一个多小时,但由于时间可能不是最热闹的时候(16-17),再加上可能有人出去旅游,所以看到的人并不算太多。我观察到的有以下几个现象:
    (1)父母占了绝对主流;
    (2)在疑似子女(我也算子女,啊哈哈哈~)和父母一起行动的场景下,一般来说,男孩都是长得文静,看上去弱弱的;
    (3)我只观察不发言,这一个多小时居然没人来打扰我(别把我想成是矮胖穷的那种啊哈哈哈哈~不是这样的);
    (4)有些父母的发言也非常清晰地知道这个社会的现状,但不清楚他们知不知道很多情况下,父母想找的人呢,和子女自己的理想型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大多数情况下都成立的现实;

    备注2:我不厌恶女性,一个数据驱动的大脑能从各种互联网知识库中如鱼得水地学到很多数据,所以会对很多事情有一种非常平衡的看法~(比如,在衡量夫妻双方对对方满意度的时候,理想的情况“仅仅”是双方都打6分及以上即可;)但是,我肯定会(自动优先地)回避亲密关系,原因简单地说有两点:(1)能耗远比工作难题还要高;(2)从小的经历就很难让我对人有非常大的信任感,只有匿名环境才会稍微暴露一下自己。

    1. 我没理解“疯狂的时代”指的是哪里疯狂?性吸引力不被允许是什么意思?

      个人觉得,不必放弃希望。有些人沉迷追星、二次元之类的东西,也可能只是一种社交媒体表象,但其实灵魂对这些东西没有那么承诺。据说TFBOYS的早期粉丝现在大多不再追星了,至少不再追这个群体了。人是会成长的。反思能力也是如此,也许这些人爱上一个爱反思的人,那么也会逐步自己反思起来。

      相亲角里面那些人,似乎自己已经完全放弃治疗了,把自己的人生大事托付给了父母和中介。这里面的人应该已经完全对浪漫爱情丧失信念了。

      1. 抱歉,我的思维链一向就是那么跳~那么容许我稍微做一下扩展的解释(虽然不保证完全对就是~):
        1.“是个APP都“推荐”借钱”
        ——把你的价值从资金层面完全榨干甚至变成负数最好,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续保贷”这种收割农村老年人的玩意(百度加site:gov.cn搜索有惊喜),谁在默许甚至鼓励这种东西显而易见;
        “各种APP自动播放的短视频”
        ——把你的注意力价值从精神和(也许还有)物质的层面完全榨干,让你根本就没精力去思考对自己来说更重要的东西;
        所以,这样的操作淘汰的目标恰恰是老老实实干活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从基因层面上的淘汰,疯狂不?

        2.根据一些研究,“性吸引力”和智商或者教育水平有不算太强但是显著的反比关系,而传统上就是鼓励考试的,在大脑最活跃的时候全都贡献给考试了(笑);
        然后一脚踏入996工作,加之人为抬高婚姻代价,有意并且半强制地促进男性->女性->奢侈品和高价服务的转移支付,变相形成了“不被允许”的现实;
        毕竟生活都那么艰难了,怎么可能让你有时间去提升这种东西,结果就是恐怕只有诈骗女性的才能得逞了,因为他们就是专门干这个的(白眼)。
        (注:女性如果临结婚前决定分手,然后拿出钱来旅游,舆论一般会对此表示赞誉,但男性的话……社科“专家”就会下场指责男性“不负责”了。)

        3.关于追星,我会直接筛掉“正在疯狂追星,并且明星的打造出来的价值观与我差异很大”的人,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从小就对明星这种敬而远之,早期明星其实还有一定的个性(这是我后来才注意到的,并且我对流行音乐也基本上是无感的态度),但现在这种都是批量流水线打造的价值观恕我无法承受,就这样~

        4.关于相亲角或者中介,我只能说中介机构的确不靠谱,我为了防止母亲被骗,甚至还和母亲一起去过一次相亲机构(……)
        我是完全把这种机构当成房产中介来处理的,最终起到了相当“良好”(连母亲都觉得这个机构不靠谱!)的结果,具体嘛~就是这种机构的接待人员(老阿姨)对我拿出来的完全指向价值观的条件根本就看不懂,后面母亲不死心还去了另外一家,结果接待人员照样看不懂,但旁边修电脑的看懂了(滑稽~)
        对于相亲角内父母之间的直接交流,我只能说,我不排除有这种成功的可能,但前提一定是需要把子女的价值观完整,准确地传递到对方手上(这点几乎不可能,这也是我自己设定的过滤器按理说能过滤80%以上的人,但实际上效果只有50%的原因);
        像我这种对于对方价值观有明确指向的,估计不会超过1%,这个嘛就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了……

        思维还是非常跳~希望你能理解这就是我的默认模式,并且全程不使用AI就打出来了(捂脸~)

        1. 我搞不懂网贷这东西,听说北美那边很少有网贷这种东西,但似乎在中国非常发达。

          主要是高智商人群往往比较nerdy,缺乏common sense,所以在性吸引力这一块会比较吃亏。

          我对最近的明星也不了解。你说早期明星有个性,我回忆了一下,好像是很有道理。

          这些机构和父母居然还会在乎子女的价值观。有趣,我还以为父母最喜欢贬低子女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6.  的头像
    匿名

    我还想到个问题,没有和博主讨论过。
    人们很少在讨论婚恋中人被物化的同时,直接把婚恋市场的物化作为更普遍的“现代”世界对人类的物化的一部分。(当然偶尔会有这样的声音,包括博客里一些回复。)
    尤其是个别国家地区的“女权”在讨论物化女性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态度就是“物化是专门针对女性的”。这部分话题因为过于弱智,不予展开,特此说明。
    回到物化这个话题。
    如果说婚恋市场的物化不过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物化的一部分,马上就会有一个问题:既然全世界的劳动力市场都在物化劳动力,那么倾向于鼓吹浪漫爱情的欧美国家的婚恋市场是不是也在物化婚恋个体?按理说应该如此。那么:
    1)假使欧美国家一边在劳动力市场物化劳动力,一边在婚恋市场拒绝物化婚恋个体,是什么导致了物化没有波及婚恋市场?
    2)如果欧美国家从劳动力市场到婚恋市场都在物化个体,那欧美国家鼓吹的浪漫爱情是什么,是一场营销或者集体幻觉吗?
    当然,似乎现实是虔诚的浪漫爱情鼓吹者只是非常少数的个体,因此我个人认为更有可能是(2)的情况,浪漫爱情在欧美也是一场营销或者集体幻觉。
    在中国的情况下,如果婚恋市场的物化是整个社会物化个体的一部分,那么对拒绝物化婚恋对象的浪漫爱情的信心,能从何处重建?答案似乎是绝无可能重建。

    btw,我无法理解人们谈恋爱,就像我无法理解教徒虔诚地三跪九叩朝圣痛哭,或者萨满在药剂的作用下和另一个世界沟通。所以我对见过的任何完美的情侣(电视上、抖音上、小说里……)都持怀疑态度。如果信心能重建,重建的是否是集体幻觉?这样的集体幻觉,在人类的五千年历史中俯拾即是。

    1. 真实情况更接近你所说的1,而不是2。

      弗洛姆会赞同你的2,这个问题我已经在论弗洛姆那篇文章里有过讨论。把异化、物化之类的概念进行泛化,是左派经常玩弄的伎俩。

      那么,为什么物化在欧美国家没有波及婚恋市场,或者至少远远没有中国这么严重?我的想法是,从中世纪到19世纪,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婚姻被视为神圣的,这种观念确保了婚姻不会被物化所侵蚀。

      而到20世纪初,从美国率先发端的浪漫爱情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并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在东亚,最突出的是日本。你可以看到,日本的浪漫爱情观念跟他们的各种婚姻传统居然结合得很好,真是不可思议。这个时候,浪漫爱情的观念被牢固地树立起来。

      神圣的婚姻观 和 浪漫爱情至上的观念 合在一起,确保了物化很少波及婚恋市场。但肯定还有其他因素,我暂时想不起。在中国,这两头都不占。

      另外还要考虑到,在中国,物欲横流的严重程度也远高于欧美。

    2. “假使欧美国家一边在劳动力市场物化劳动力,一边在婚恋市场拒绝物化婚恋个体,是什么导致了物化没有波及婚恋市场?”
      ——可能的原因,不保证对:
      1.欧美白人(甚至日本,香港豪门的复姓)至今还保留着“妻子婚后从夫姓”的传统,这恐怕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但这个对于婚姻的稳定起到了非常正向的作用;(情绪价值真的是价值,虽然不一定能从金钱上量化出来)
      2.博主提到的宗教因素,西方宗教的地位你可以认为是我们的基层组织,对于社会稳定起到了相当正向的作用;当然了,这就意味着你必须要接受这种价值观,才能得到他们的援助;(某讲师去美国领免费餐的时候都会喊一句“God bless you!”)
      3.西方有着历史红利来确保他们的原住民(比如说,底层白人)在个人破产的情况下仍然能得到一定的生活保障,并且制度上确保了你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别想从银行或者别的渠道贷到一分钱;(备注:这点我不是非常确认,如有问题,请指正~)
      4.西方的阶层早就固化并且大家都认可这种固化,没有那么多跳跃阶层的想法和行动;
      5.西方的性资源获取远比国内要容易(这里面甚至有些因素是不那么光彩的性剥削),导致在这个问题上物化不出价值来(但日本除外,日本是一个能把恋爱的每一个步骤都能出来卖钱的神奇国家,当然了这种形成的原因,和西方对于日本的控制以及本地化的传统密不可分;不过,日本的制度确保了女性婚后全力服务家庭的同时,能在性(出轨只要不影响家庭就会被默许)和老年生活上(老年离婚可以分丈夫的退休金)得到回报,很显然性资源的价值又被拉低了);
      6.汇率因素,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定汇率,那么很显然这种价值就会被极度压缩甚至直接归零;

      目前的情况看来,国内可能会更趋向于韩国的情况,基本上就是两个坏结果(日本vs韩国)中取一个,不过谁知道呢~

      1.  的头像
        匿名

        闪米特宗教与欧美和中东的婚恋的关系大概很复杂,而且我个人对相关的婚姻现实实际上没有多少了解(但一些教材和报告似乎表明欧美的婚姻状况其实也挺不光鲜)。
        抛开宗教不谈,如果情绪价值是所谓浪漫爱情的重要因素,这似乎也是一种物化?就像把财政数字作为社会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或者像把男性生殖器/女性胸部的尺寸作为被择偶资格的重要指标,或者像拿员工给公司带来的净收益作为员工应受尊重的重要指标,即事物A需要依赖不同于A的事物B来衡量。

        1.  的头像
          匿名

          当然这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浪漫爱情到底是什么?如果它包括情绪价值,为什么不能包括外貌身材甚至更外在的东西比如个人资产?如果它不包括情绪价值,浪漫爱情还能是什么?

          1. 是一种情绪和动机的综合体。不要把情绪价值等同于情绪。情绪价值是中文互联网炒作出来的词,没什么意义。

发表评论


了解 心的道理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