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对于中国男性来说或许有些难堪的现象:多个约会应用的数据显示,东亚裔男子是所有种族中受异性欢迎程度最低的族群。而有其他信息表明,中国男性可能是东亚裔男性中受欢迎程度最低的族群。这个现象的意义在中国或许并不明显,因为这基本上是一个单一族群的国家,这里除了中国男性,就极少有其他族裔的男性出现,所以大多数中国女性也不太可能找到其他种族的受众。
有时候,这一现象被某些中国女性拿来作为对中国男性发起种族主义攻击的理由。多年前我在豆瓣上就看到这样一个帖子,一位女性留学生说,黄女的吸引力几乎等于白女,而黄男的吸引力不仅远远低于黑男而且放在“阴间”都没人要——原话如此。这个赤裸裸的种族主义发言得到了几千个点赞。女企业家苏芒在国内打造女权人设,而在法国则愉快地为十几个人做饭,这也是不难理解之事,因为她其实并没有把中国男人视为跟自己平等的人种。严格说来,这里发生的并不只是“厌男”这样的性别歧视,而且可能还包括种族歧视。
一位美国教授曾经真诚地告诉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种族主义。我对此无法否认。不过,由于美国人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实际生活训练,已经相对能够把种族主义缓和到最低;但是,种族主义在中国则几乎是公开的、透明的和显著的,而且没有改善的迹象。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中国女性公开表达对中国男性的种族歧视,这就并不令人意外了,而且中国男性也在对别的族群做同样的事情。
不过,种族主义并不是东亚和中国男性在约会应用上的吸引力排行较低的全部原因。这种现象还是提示了一些实际的东西,值得我们反思。而由于恰好我也是中国男性的一员,所以也就因此具有了反思的“特权”。另一个原因是这样一个刻板印象:中国男人不懂浪漫,或者说,缺乏浪漫承诺和能力。而由于男子气概和阳刚之气往往是跟男性的浪漫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等于说中国男子缺乏男子气概和阳刚之气。必须承认,大多数刻板印象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我们在拒斥这种刻板印象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做到更好,并且根据这种思考来展开提升自我的行动。
这里得从最近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些新的声音说起。一方面,“力工思维”兴起了对那些盲目地以结婚为人生目的的男性的新批判,并且导致了更多男性干脆从亲密关系彻底退出的后果。而另一方面,各大城市公园的相亲角挤满了女性,却很少看到男性。许多“剩女”在短视频平台上悲叹自己的前景。许多离婚的女性在短视频上后悔自己的决定。
这些声音也被介绍到了英语世界,油管上一些博主把一些来自中国的短视频翻译成英文并配上英语解说,并且往往会取这样的标题——“The Collapse of Chinese Gold-digger Economy”(中国捞女经济的崩溃),如此等等。有趣的是,假如看这些视频的评论区的话,会发现浏览这些所谓“捞女经济的崩溃”的视频的外国人大多为中国男性的觉醒感到高兴,并且同样为这些“捞女”的行为感到震惊。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在评论《捞女游戏》的一篇文章中依然从中国男性的“厌女症”的角度来解释最近的社会趋势,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下已经显得曲高和寡了。
有一位住在中国的白人男性留下了这样的评论,我把它翻译如下:
我是一个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我用的是 Bumble 约会软件,几乎一半的女性都强调“慷慨”是她们寻找男人的标准。哈哈,管他呢,让别人来买单吧。这里的男人应该有房有车,约会吃饭要钱,一起旅行也要钱。不,我还是单身吧,谢谢。
一个美国白人说:
我和三个不同的中国女人约会过,因为我是个美国白人,我无法忍受那种态度。她们每个人都像视频里那样试图开始,但我很快就阻止了。当她们第二次尝试时,我就断绝了关系。永远不要容忍任何人的不尊重。我几乎为这些人感到难过,但他们(本人注:这指的是“中国男性”)选择留下来,任由这种不尊重继续下去。
我把对“力工思维”和“捞女”的批判的话语的兴起理解为对中国的亲密关系的物质主义化的一种反击策略。目前亲密关系的物质主义取向已经在实质上让中国的亲密关系进入了一种危机。高额彩礼和上交工资已经让西方人感到相当不可思议了,而近些年的“捞女经济”更是让事情变得愈演愈烈。
简单地归因于女性自身是不公正的。女性的确在物化和商品化自身,但是整个社会文化都带来了强大的无意识习惯的因素,而单个女性需要有强大的自我意识才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和制造焦虑的社交媒体当中独善其身。
我最近听说一个故事,而这是我的一位女性朋友讲述的。她认识一个女生,她在来到浙大读博以后,这个女生就受到身边其他浙大女同学的“小仙女思想的影响”——这位朋友的原话如此——就开始对自己的男朋友百般挑剔,并开始冷落他。假如一个女生身边充斥着物质主义者,那么自己要保持清醒以及对浪漫爱情的向往,这是多么难啊!而且,即便假定一个女性要在较晚的年纪才会认识到事情的真相,而这时她可能已经为错误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千真万确的是,亲密关系只有建立在浪漫爱情的基础上才是真实的,而建立在物质主义基础上则是虚假的。
但是又有多少中国女人以及中国男人认同这一说法呢?男男女女都有改变的责任,因为许多男性似乎也把女性的自我物化和商品化看成是理所当然之事。听说许多江西的男性开始在外省寻找女友,这样就可以节省彩礼。而问题在于,他们只是想到要省钱,而没有想到,彩礼本身就是不正义的,是纵容女性的自我物化以及整个亲密关系的物质主义化。
我认为,彻底地、一劳永逸地从亲密关系中退出并不是最好的策略,它没有着力去解决亲密关系的物质主义化的根本问题,反而是把婴儿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力工思维”“梭哈”和对“捞女”的谴责中毫无疑问带有令人不安的物化女性、商品化女性甚至厌女的话语,而这些话语不仅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而且几乎肯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人说:“我讨厌女生,但是我还是希望恋爱。”假如他是异性恋的话,那么这就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一个男性一旦陷入厌女症,几乎肯定就很难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亲密关系,也难以培养起自己的爱的能力。
更好的策略应该是把亲密关系重新建立在浪漫爱情的基础上,而不是物质上。
我想起美国一位离婚律师给年轻男子们提出的一个宝贵建议。他说自己最好的约会经历是跟一个女孩在一个空地上冒着细雨吃外带的披萨。他建议不要执着于考虑在第一次约会花多少钱,不要用钱包来主导。因为,一个女生如果真的对你产生浪漫兴趣,便不会在乎你给她花了多少钱。
他的话在理论上是对的,但是适合中国的实践吗?
也许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中国女性对自身的物化和商品化的趋势应该被阻止并且被逆转。她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人性具有无限的价值,不可以彩礼的名义而被变相售卖;她们也应该认识到亲密关系应该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成为获得利益的工具;她们还应该认识到,自己跟男性是平等的,而男性上交工资的做法违背了这种平等性,并且把男性变成了变相的奴隶。仅仅是降低彩礼的价格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自己的人性还是被售卖了——而且是以更低的价格被售卖了。彩礼应该被无条件废除。
总之,中国男性自己先重建对浪漫爱情的信念,相信浪漫爱情的无限的价值,相信浪漫爱情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和意义,同时把浪漫爱情设置为进入长期亲密关系的必要条件。只要这样做,亲密关系便会自然而然地先从男性这一端脱离物质主义的绑架,并逐渐促使女性这一端也做出同样的反应,从而让中国的亲密关系进入正轨。而且,确立对浪漫爱情的信念也是男性的自我提升的第一步,因为浪漫爱情对男性提出一个理想性的要求。这样,他们就有可能改善加诸在自己身上的刻板印象,并培育自己的爱的能力和阳刚之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