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美剧或美国电影的人可能会记得一个典型的美国酒吧长什么样——有很多人,有一些桌椅,还有一个吧台。主角可能会走到吧台,店员问主角要喝什么,主角回答之后便坐在吧台那里,接着可能开始跟其他相逢的人展开对话。有时候他们会开始一些交谈,而有时则发生了浪漫接触。吧台上方可能还有一台电视,正在播放新闻或者赛事节目。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中国的概率有多大?
酒吧文化的贫困
我远远不是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但我感到非常悲观。我去过杭州的几家酒吧(人们把这叫做“清吧”),但没有一家能够达到美国酒吧的体验——它们显得太安静、太高雅了。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什么社交氛围。我几乎没有去过所谓的非清吧的中国酒吧,但想必这些酒吧也过于吵闹。
社交和放松是酒吧的重要特征。这里的社交包括跟现有的朋友的交往,以及和潜在的新朋友和浪漫伴侣的交往。许多人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酒吧跟别人聊天,而且许多女性冒着寒冷的天气在酒吧里穿着暴露;还有一些人是自己来的,最近诸事不顺,坐在吧台沉默地喝着酒,他们也许不会主动跟人攀谈,但肯定不会拒绝别人的搭讪。
但是,假如仅仅是跟朋友聊天和放松,或者只是自己喝闷酒,人们在家里就可以这样做,没有必要非来酒吧,而且酒吧里的许多酒的价格要高于能从市场上购买的价格。酒吧一定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我认为,其中之一是,酒吧提供了这样一种氛围,它能为陌生人们之间的联结提供可能性,哪怕一个人是因为情绪低落而一个人来酒吧的,哪怕到最后都没有跟一个人说句话,这个人依然会感到一丝慰藉。
由于酒吧在美国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而无论是在真实世界还是在影视作品中,许多故事都是在酒吧中展开的。心理学中关于社交和浪漫搭讪的许多研究都是基于酒吧场景进行的。由于人们对在酒吧中的行为举止已经有了固定的期待,所以我们可以说,美国有一种酒吧文化,而社交就是酒吧文化的核心要义。
而在中国,酒吧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场所,当然也缺乏酒吧文化。在我看来,这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缺乏社交文化和社交氛围。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近些年来,中国酒吧出现了两个新的类型:一个是学术酒吧,另一个是全女酒吧。接下来,我会基于酒吧文化的贫困来评论这两种类型的中国酒吧。但我要提前说明的是,我没有去过学术酒吧,更没有资格去全女酒吧,所以我对这两类酒吧的具体认知完全来自网络公开资料。所以读者不可把我的文章视为基于自身真实经历或正经调查而写就的,而可以看作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为什么不会考虑光顾这些地方的解释。不过,我自己也是一个类似但不相同于“学术酒吧”的校园活动的创始人,所以对这一话题也并不陌生。
另外,我惊讶地发现,虽然“学术酒吧”这个话题在国内媒体这里炙手可热,但国外媒体鲜有报道,这是否也意味着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事物呢?
学术酒吧
我曾经咨询我的一位朋友关于学术酒吧的看法,她告诉我说,学术咖啡馆或学术茶馆还能理解,学术酒吧算什么?
这里我们涉及到酒精或咖啡因跟学术的关系。哪怕只是喝上一小口,酒精也会损害一个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而所谓的学术恰好依赖的就是认知和思维能力。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在类似场合讲述过现代主义小说这个话题,但是他不小心喝了一些酒,导致他好几个地方都想不起应该记得的东西。
当然,少量饮酒有可能提高创造力。但是,既然是学术酒吧,而参与者是在聆听、思考、提问或参与讨论,那么在这种情况中并不太需要创造力。一个人如果真的需要创造力,那么这个人应该在独处的时候喝酒,并再构思自己在想的东西。
众所周知,饮酒有利于社交能力、减轻压力和提高自信,所以这对社交非常有帮助,所以这也使得酒吧成为最好的社交场所。但学术酒吧恰好相反,一个人来到学术酒吧,这个人就是来思考一个严肃问题(比如索福克勒斯)并进行交流的,而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交,而像是学术讲座。
总而言之,“学术”和“酒吧”这两个东西可谓是相反的两种东西,而这两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简直是不可理解。一些媒体文章错误地认为这种学术酒吧来自西方,但其实他们所认为的源头不过是大学附近的常规酒吧中几位学者的私下交谈,这跟学术酒吧完全不同。
这里还要直截了当指出的是,许多学术酒吧里进行的话题都太学术了。诸如“跨学科:人文与社会学科的危机与交融”这样的话题,几乎不具备任何公共意义,这样的主题更适合在高校院系中进行,而不是街巷中的酒吧。我怀疑可能是很多讲述人还不清楚如何才能进行更具公共性意义的分享,而酒吧管理者也不具备相关素质而是只知道招揽名校博士。当然,有些人可能指出,如果不举办这些高深的学术话题,而举办更具公共性的话题,可能会让酒吧的经营招致风险。这的确是一个合理的担忧,但假如既可以进行公共性的话题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控制风险,这样岂不是会更好。现在的现实毋宁说是一个悲喜剧——一群人在夜晚坐在酒吧里,居然是在听一个人讲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这就像是一群西装革履的人走进了脱衣舞会现场。
全女酒吧
全女酒吧部分是出于东亚女权主义的产物,部分是出于小仙女思想的产物,部分是这二者的古怪结合。
相比于学术酒吧,全女酒吧在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则得到了更广泛的报道(如新周刊的报道),比如价格偏高却服务不佳,比如剥削劳动力,而有些全女酒吧已经因为喜闻乐见的宫斗原因而倒闭了。不仅是各种“全女”经济,整个“她”经济在近些年来都饱受质疑。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争议,我们在这里不过多涉及。
从社交的角度来说,我对学术酒吧基本持否定态度,但我对全女酒吧的态度则相对开放。因为全女酒吧的性质依然是社交,而且考虑女同情况的话,则也包含了浪漫搭讪。就此而言,全女酒吧的性质跟一般意义上的酒吧的性质是一模一样的。
据我所知,全女酒吧在美国是不现实的,因为这违反了美国关于反歧视的法律,但既然这在中国不是一个法律问题,我们也就不需要考虑背后的社会伦理问题。Gay Bar在美国是存在的,但显然它们并不禁止异性恋进入,而且即便想要这样做也无法执行。
接下来,我们才来讨论去除掉一半性别的潜在顾客的问题,这消灭了男对女的浪漫搭讪。全女酒吧标榜的是“女性友好”,这里的“女性友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我多次去过一家美国大学校园旁边的酒店,而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这里的顾客大多数都是女性,而且穿着性感。
一个小红书帖子说,“进入酒吧空间的女性预先被打上了无数标签,放荡的、易得的…成为了他们凝视的对象与眼中的猎物。”所以,一家女性友好的酒吧“有责任阻止在女性被狩猎的、感到不安的时刻阻止这场骚扰的发生”。我同意后一句论述,但不同意前一句。原因很简单,假如把所谓的“凝视和猎物”交给我在美国酒吧看到的那些女生看,她们会觉得莫名其妙,并且发出一阵尴尬的笑容。所谓的“女性友好”,其实就是对女性不友好。当然,我认为酒吧员工有责任阻止性骚扰,但是有时候酒吧做得太自以为是了。一家标榜“女性友好”但不是全女酒吧的酒吧张贴了这样一个告示:“不要随便搭讪,需经过室长同意,不然视作耍流氓。”同时,一些前往全女酒吧的女士的帖子也表示,自己现在不用担心被男人搭讪了。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性骚扰和搭讪的边界在中国酒吧里已经变得模糊。一个中国女孩在酒吧里被搭讪也许会感到神经紧张、汗毛竖立,但一个美国女孩在酒吧被搭讪或许会感到愉悦,而假如对方是一个帅哥那就非常开心了。当然,在中国,一些不懂社交礼仪且恰好没有性吸引力的进行任意搭讪的男士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但是完全拒绝男性进入酒吧,这就是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直女在这种场合被剥夺了被浪漫接触的权利。用我那位评论学术酒吧的女性朋友的话说,都“全女”了,真的还需要酒吧吗?酒吧不就是一个搭讪的地方吗?而用我的话说就是,在一家酒吧里却不能搭讪,这就不是一家酒吧。
还有一位女士担心自己在全女酒吧被别人骂是“婚奴”,并且因此而感到自卑。这也可以证实我的一个印象,那就是常去全女酒吧的或许都是反婚、反浪漫人士或者就是东亚女权主义者。
所以,单调的全女酒吧很有可能是一个酝酿和加强女性对男性的社恐、恐惧甚至厌恶的地方。如果没有一定的免疫力,一位女性带着好奇心进入全女酒吧,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利于生活和自我成长的观念的影响。
结论
总的来说,酒吧在中国不是一个重要的场所,中国人也没有美国人那样的酒吧文化(虽然他们有自以为是的酒文化和酒桌文化),这就使得中国酒吧出现了一些在美国不太可能进行的实践,也就是学术酒吧和全女酒吧。
人们即便来到酒吧,也很少带着跟陌生人社交的心情和准备而来,于是他们居然在酒吧谈起了学术,或者干脆禁止男性进入并因此而拒绝了激动人心的男对女搭讪的出现。老实说,我觉得这一切都很古怪。
发表回复